『生態衛士』被破壞,當地村民心痛不已。
東北網7月24日訊 7月15日,在嫩江某段的上空,空氣清爽,水鳥低回。
『可是這些水鳥,就快沒有這片天堂了。』在一個牧民的窩棚前,放牧的王鳳傑說。今年,又有一萬多畝灘涂被開墾成耕地,讓這裡的牧民感到非常不安,當地部分農民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氣憤不已。
這裡是杜爾伯特縣巴彥查乾鄉境內,到這裡移動電話能接收到吉林省的信號,過了界河嫩江,就是吉林省了。
不到二十歲就在這裡放牧的王成林說:『在這裡放牧四十多年了,那時候這一片沒有一點耕地,有人勸我們,反正也在這放牧,開(墾)點地種,我們覺得那是犯法的,沒開。想不到現在開了這麼多耕地。』
開墾土地的地方,是嫩江的行洪區。塔頭地裡綠草和黃色的小野花自在地生長。據了解,一株塔頭,至少已生長了上百年。雖然其頂部不大,但其根系相當發達,如果不是人為破壞,即使經過連年乾旱或水淹也不會死亡。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塔頭就會復活,對生態環境有著重要作用。塔頭群、蘆葦蕩、柳條通是我省濕地生態系統最原始生態的三種『土著植物』,現在,塔頭地不斷受到開墾和破壞,面積正在急劇減少。
據村民反映,今年4月和5月初,大型農機再次進入這裡,大拖拉機和旋耕機連續作業。綽爾村村委會組織人員和機械圍堰造田,村民發現時已開墾四百多畝,迅速向鄉政府反映,為此,鄉政府下了三次正式通知,對綽爾村的行為進行制止。但開荒種田者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如今,村民們粗略地算了一下,開墾的面積達到六千多畝。
和南村村民馬俊平手裡有縣畜牧水產局發放的捕撈許可證,村民說,那片灘涂沒有水面,根本不可能捕撈。馬俊平卻在此開墾了1000多畝土地。綽爾村也有一個村民手裡有捕撈許可證,在江邊灘涂開地1000多畝。
在嫩江的一個江岔子裡,記者看到,在新開墾的土地上耕作的人正開著小四輪在江裡調農藥,白色的泡沫從小四輪機身上掛著的塑料桶裡溢出來,嫩江是我國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內河之一,在嫩江邊上大面積耕作,勢必影響嫩江水的水質。
今年4月21日,巴彥查乾鄉發出過公告,內容為,1、根據《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草原管理條例》的決定:沿江灘涂為具有特殊生態作用的草原,所以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允許在江套灘涂上開墾,否則視為開墾草原,嚴肅處理。2、鄉政府決定7月1日起對該鄉江套子灘涂進行檢查,發現灘涂被開墾莊稼,采取強制措施,所有青苗全部拖掉,對開墾者進行處罰,並移交公安司法機關嚴肅處理。
6月1日,和南村村民李一信、呂宏超等村民找到杜爾伯特縣農業副縣長張希發,張希發次日要求巴彥查乾鄉嚴肅管理,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6月20日前拖掉青苗,恢復植被。
村民們還撥打過市長熱線,要求對開墾草原的行為進行制止和追究責任,最後仍然沒有獲得准確答復。
江畔的灘涂、塔頭地、昆蟲、水鳥、馬匹和羊群,構成一幅和諧的生態圖畫,灘涂被毀卻成了撞擊我們心頭的劇痛,盲目開墾的短視行為如果不加制止,這些真實的圖景總有一天會從人們的視線裡消失。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開墾灘涂的行為能否被有效制止?責任人是否能受到制裁?這些灘涂何時能恢復本來面目?我們將繼續關注。
相關鏈接:
塔頭:塔頭草是沼澤和濕地的代名詞。塔頭墩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天然植物『化石』,一個直徑60厘米左右的塔頭墩,據說需要千年纔能形成,年歲最長可達10萬年。它是由於草木死亡後腐爛,腐爛後再生長,又腐爛,又生長後經年累月形成的,是濕地景觀的代名詞,也是人跡罕至,展現原有生態環境的標志景觀。據東北林業大學的相關專家介紹,臨近江邊的湖泊泡澤,一旦破壞了塔頭等植被,依附在植物根系上像頭皮一樣的薄土,在乾旱和風力作用下就會流失,而薄土下面就是黃沙。
相關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其中第二十四條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第二十七條規定:禁止圍墾河流……第二十八條規定:加強灘地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黑龍江省土地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城鄉土地由縣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登記。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市、縣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涂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記者手記:
原本郁郁蔥蔥的塔頭、原本是河床的行洪區,現在變成了耕地,接著可能就是荒蕪、沙化,如不迅速進行搶救性保護,這些塔頭將永久消亡。很多專家呼吁:搶救城市『土著植物』已刻不容緩。
幾天前,記者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巴彥查乾鄉看到了讓人痛心的一幕,在嫩江兩岸的行洪區內幾千畝的灘涂被開墾,種上了莊稼。正在施肥的農民還喜滋滋地說:『灘涂、塔頭上開的地最肥了。』
聽說記者去采訪後,鄉黨委書記來到編輯部,表示回去一定嚴肅處理。拖了青苗恢復灘涂。可是『恢復』何其艱難?百年形成的塔頭誰能恢復?什麼時候能監管到位,不要再等著種上了地再拖苗,一種一拖的損失誰來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