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揭秘哈爾濱小白漁泡地區的前世今生 金初的皇家獵場
2008-08-03 08:22:22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李斌 張育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3日訊 哈爾濱再現小白漁泡蘆葦濕地,並且准備申報國家級濕地公園。當人們的目光聚焦在這一休閑景區的的時候,記者通過大量的調查、走訪及查閱相關史料,發現小白漁泡地區自金代起就有著不凡的文化背景,本報記者以獨家的視野、獨家的視角、獨家的發現———

  

  小白漁泡:金初的皇家獵場

  白漁泡附近的城子村上年紀的人至今還記得,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小白漁泡地區煙波浩淼的樣子。幾千公頃的原始蘆葦濕地,魚游清溪,野鴨蔽日,蒼茫中帶著自然的靈性。隨著農民向濕地要土地,濕地逐年在減少。到了上世紀60年代,只剩下大小白漁泡,像濕地最後的眼睛。上世紀90年代,大白漁泡徹底消失,只有小白漁泡在逐年萎縮中,睜著一只孤獨的眼睛。

  我們把目光穿過歷史的塵煙,去看一看800年前小白漁泡地區的樣子。

  有專家考證,距離金上京40公裡的小白漁泡原始濕地,曾經是金初皇家的狩獵場。在女真民族臣屬於遼朝的時候,遼代皇家就有了四時『捺缽』。所謂『捺缽』,就是遼國的契丹皇帝為了傳承漁獵民族『逐寒暑以居,隨水草而牧』的生活習慣,按照季節的變化,到最美麗的地方,一邊『現場辦公』,一邊漁獵,使玩耍與朝政兩不耽誤。『捺缽』是契丹語『行宮』,能設置行宮的地兒,那是最大的榮耀。金代建國之後,繼承了『捺缽』制度。據考證,白漁泡地區是金代早期的『春捺缽』即『春水』之地。皇家在這裡放縱海東青鷹,獵獲天鵝。

  春暖花開,幾千公頃的濕地中鋪展開漫天的蒲棒草和蘆葦,浪漫的天鵝飛來了,張揚的大雁飛來了,機警的野鴨飛來了。皇帝率領大臣嬪妃,佇立在上風眺望。侍衛一旦發現天鵝馬上舉旗示意,皇帝即親自放飛海東青鷹,倏忽之間,潔白的天鵝成為勇猛的海東青的俘虜。獵獲的頭鵝要送到祖廟,以饗先祖。

  800年時光已逝,小白漁泡是皇家盛舉的最後記憶。

  齊國王完顏晏的領地

  距離小白漁泡直線距離不足5華裡的城子村古城,是個歷史上響當當的古城。最初,住在這裡的是完顏阿骨打的堂叔阿裡合懣,後來的居者是他的兒子斡論。斡論的漢名叫完顏晏,1988年5月16日,在城子村西300多米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墓葬。墓中隨葬品有金錠、金環、金絲瑪瑙項飾、金耳墜、鍍金腰飾、玉柄短刀、雙鵝玉飾、火鐮袋、荷包、竹枝等百餘件文物。墓中還出土了具有濃厚游牧色彩的女真民族服飾,填補了我國服飾史中金代的空白。完顏晏墓是國內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女真貴族墓葬,有『塞北馬王堆』之稱。

  完顏晏歷經四朝,位尊輩大,是金代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據記載,1123年9月太宗吳乞買繼位,黑龍江下游的烏底改人叛亂,太宗便召見完顏晏籌策平叛之事,完顏晏向太宗獻策,深得太宗贊賞,命完顏晏率軍前往征討。僅一個多月,烏底改人所佔據的城鎮都被攻下,充分表現出完顏晏的軍事纔能。當時,完顏晏年齡大約20餘歲。

  熙宗當政,完顏晏是熙宗完顏亶的叔祖。熙宗當政後期無心過問國事,每日必喝,每喝必醉,整日放縱淫樂,不理朝政。當時,金熙宗喝的酒是受松峰山蕭抱珍道士煉丹術啟發而釀造的烈性蒸餾酒。

  天德初年(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發動政變,殺掉熙宗,奪取帝位。完顏亮是通過發動宮廷政變取得帝位的,因此,他把所有他認為能夠威脅到他皇位的人,悉數趕盡殺絕。完顏晏以他沈穩內斂的品性,躲過了這血腥的一劫。完顏亮即位後封完顏晏為葛王。他雖是宗親顯貴,仍積極支持海陵王完顏亮在政治、軍事上實施的限制、削弱宗親顯貴權勢的改革。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後,完顏晏留守上京。正隆二年(1157年)二月,海陵王完顏亮例削完顏晏王的爵位,改他為西京留守。未幾為臨潢尹,完顏晏遂辭官還居這個城子裡。提前退休的完顏晏,每日登臨城牆,看著連天蔽日的蘆葦蕩,心理上該是怎樣的恬淡與放松。

  世宗完顏雍登基之初,自知威望與資歷還不夠號令天下,兩次派完顏晏的侄子完顏鶻魯補赴會寧府,敦請完顏晏出任大定政權,封廣平郡王。完顏晏受命接旨,率宗室家族數人到遼陽東京朝見世宗。此時完顏晏告別故鄉的蒲棒草與蘆葦塘,又是怎樣的豪邁與義不容辭。1162年4月,完顏晏由尚書左丞相晉拜太尉,儀同三司事。60多歲的完顏晏孤身一人在燕京,時常想念家眷,身體也覺得大不如以前,又一次告老還鄉。此時,他的意識裡出現了家鄉的蘆葦蕩嗎?7月15日完顏晏還鄉,旅途顛簸勞累,再加上正逢數伏的炎熱天氣,回到家鄉後,就臥床不起,月餘病逝。

  完顏晏病死於自己的領地,小白漁泡見證了嗚咽的嗩吶與高揚的旗幡。

  明代東北亞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

  城子村的歷史遺存十分豐厚,這與當年的城主完顏晏有關。村民在鏟地時經常可以碰到金代瓦片,挖地取土,半米下去就一個文化層。2007年,城子村村民在取土時挖出一壇古代銅錢,多達4000餘枚,重15.1公斤,其中包括唐、宋、金等朝代的銅錢。

  在城子村裡有一條古道,據老一輩人講那是通往海參崴的貿易之路。專家考證,這條古路最初應該是遼代的鷹路,西面可通遼朝的寧江州、黃龍府。遼朝後期統治腐敗,為了獲取海東青鷹專門設置『鷹使』,『鷹使』在女真地區飛揚跋扈,造成女真民族的激烈反抗。遼代滅亡之後,這裡成為阿裡合懣家族的世居地,也是通往五國城的重要驛站。元滅金,此城成為元朝海西東水陸城站。明朝因襲,演變為『東北亞水陸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城站。

  據史料記載,明永樂皇帝朱棣開闢了兩條影響幾百年的『絲綢之路』:一條是『鄭和七下西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另一條就是『亦失哈九上北海』的東北亞絲綢之路。明永樂18年(1420年),驃騎將軍遼東都指揮使劉清,踏著冰雪,開造巨船供亦失哈『浮江而下』。亦失哈是海西女真人,松花江是他的家鄉。海西東水陸城站共有10城45站,直抵黑龍江入海口。記者查閱資料顯示,東北亞絲綢之路從底失卜站開始,底失卜就是雙城市西花園村的大半拉城子古城。而專家考證,大金朝齊國王完顏晏的王城,就是『海西東水陸城站』的第四站『魯路吉』。中原地區的絲綢通過這條蜿蜒的古路,一直到達庫頁島,再跨海貿易進入北海道,被稱為『蝦夷錦』,形成至今仍被國際學者重視和研究的『蝦夷錦文化』。

  據元《析津志.天下站名》載:『上京、海哥,七十,鹿魯。』海哥,即海溝(寨),今阿城市新建古城,與巨源古城的距離恰好是70裡,非常吻合。而過去一些專家認為鹿魯在賓縣蜚克圖鎮附近,在距離上嚴重不符,因此也無定論。『海西東水陸城站』,還是明朝永樂皇帝派遣內官亦失哈十上北海的『東北亞絲綢之路』,它與中國北方的『馬王堆』不期而遇,真是耐人尋味。

  修於明朝嘉靖14年的《全遼志》和重修嘉靖16年的《遼東志》有這個方面的記載。《全遼志》海西東水陸城站條為:札剌奴城、魯路吉站。《遼東志》海西東水陸城站條為:紮剌奴城、魯路吉站。可見明朝的名子叫『魯路吉』。

  《全遼志》上前幾站名稱的變化。第一站:底失卜站,金代為『會寧第四鋪』,底失卜是元人對『第四鋪』的訛寫和明人的訛傳;第二站:阿木河站,『阿木河』是元代『斡木火』的異寫,『斡木火』則是元人對金代會寧第二鋪『沒搭合孛堇來同館』(又作『達河』)的音轉;第三站:海胡站,元代作『海哥站』,金代為『海溝』。從以上規律看,『魯路吉』音近金初著名村莊『阿勒錦』,方位亦不錯。如此,這座古城應該是遼金時代的『阿勒錦』。曾有人指認『阿勒錦』為香坊區的莫力街,但沒文獻依據。

  盡管此為一家之言,但卻為我們的歷史文化研究開闊了思路。一條蒼茫古道,通過小白漁泡地區。當年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們,望著飛花的蘆葦,神情莊嚴而落寞。無語的小白漁泡,記住了他們的影象。

  清代儲存轉運貢魚的漁場

  歷史太過撲朔迷離,容易讓我們在追尋中迷失,那麼我們收回目光,去看一眼剛剛過去的朝代留給小白漁泡的背影。

  據《吉林通志》記載,小白漁泡地區屬於清代貢魚之地。清代松花江南岸,歸屬吉林省,《吉林通志》記載,清代魚貢,首推鱘魚、白魚。其次還有鯽魚、柳根魚、草根魚、胖頭魚、鯉魚、鯽花魚、哲羅魚、鰲花魚、?花魚等,進貢的名目、數量詳盡。擔負著貢魚任務的漁民,每年夏天從松花江捕得白魚,然後小心翼翼地放在白魚泡這裡圈養,到了初冬,再小心翼翼地捕撈上來,掛上冰,用牛車運到京城。儲存皇家貢魚的地方,自然沾了皇家之氣,時至今日,小白漁泡還有一種豪邁的氣概。

  我們需要文化,我們本身並不缺少文化。小白漁泡的千年文脈,到了這一代卻沒有人再提及。小白漁泡絕不僅僅是一個景點,它是文化與歷史的復蘇。當馬王堆馳名中外的時候,睡在小白漁泡身邊的『塞外馬王堆』,守護在『塞外馬王堆』身邊的皇家獵場小白漁泡,亦應該是一種新的姿態,傲然出現在世人面前,得到應有的尊重。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