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爾濱亞麻廠:悠悠往昔半世情 新廠年底前可投產
2008-08-03 16:21:34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剛建廠時,它是世界僅有的四個大型亞麻廠之一,世界第二大,亞洲第一大

  ●最輝煌時,一套亞麻西裝可以換回五套日本西裝

  ●曾是國家確定的512戶重點企業之一,產品60%銷往國外,且在歐洲市場免檢。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哈爾濱亞麻紡織走入低谷

  東北網8月3日訊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建廠的哈爾濱亞麻廠,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最輝煌時,日產亞麻布8萬米,年創利潤七千餘萬元,職工人數達到上萬人。近日,哈亞麻雙城新廠建設基本完成,年底前可投產。7月30日,哈亞麻廠的老職工們向記者回憶了曾經輝煌的往昔歲月。

  哈亞麻廠:

  悠悠往昔半世情

  老廠區

  人去樓空

  在哈爾濱提起亞麻廠(後更名為哈爾濱亞麻集團)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民生路120號,哈爾濱亞麻廠的原廠所在地。亞麻廠區是名副其實的『城中城』。這裡范圍極廣,從和平路一直『推』到香濱路,以民生路分界,一側是廠區,一側是家屬區,家屬區僅職工住房就達到130多棟。這裡方方面面也都與亞麻有關,別的地方是飯店和倉買多,這裡最多的是經營亞麻制品的商店,記者粗略一數就有上百家,連家屬區裡行人的穿著也與眾不同,亞麻襯衫是這裡永遠流行的『時裝』。

  7月30日,記者來到這裡時,正是下班的時間,可以想見,當年工人們成群結隊地湧出工廠大門的壯觀情景,然而如今,亞麻廠的大門緊閉,只剩幾個留守保衛人員坐在收發室的門口悠閑地乘涼。

  保安師傅告訴記者:『亞麻廠已經搬走了,這裡只剩下了一片老廠房,不久也要拆遷。』

  亞麻廠的廠區建設得非常開闊,一看就知道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建的廠。走進廠大門,兩側的老式辦公樓留有明顯當年前蘇聯援建的印記。據介紹,哈亞麻廠是前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項目之一,始建於1950年,投產於1952年。

  再往裡走,就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風格的廠房。據說,1987年,亞麻廠發生了一次震驚全國的爆炸事故,舊有的車間廠房被破壞,為了恢復生產,國家投資又建起了這座新廠房。新廠房與舊廠房有機地形成了一個整體,走進去,記者看到牆壁的揭示板上掛著當年職工開展文娛活動的照片,和勞動競賽的光榮榜,依稀還有當年熱鬧的影子。

  『亞麻廠最大的特點是綠化好。』保安師傅的話語裡充滿著自豪。廠區內綠樹成蔭,遮雲蔽日,除了柳樹、丁香、楊樹、榆樹之外,還有哈市市區難得一見的松樹。然而,在寬闊的柏油路上,掉了一地的松塔卻無人清理,在開裂的柏油路的縫隙裡,一叢叢雜草探出了頭,顯得更加淒涼。

  保安師傅說:『多看幾眼吧,再不看就沒有了,這些天,不少老職工都回到這裡參觀,有的還拍照留念,雖然企業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是人們對於老廠區還是有些割捨不開,畢竟這些老人在這裡工作了幾十年,他們對於老廠區的感情是我們無法感受的。』


  廠裡養馬運設備

  說起從前的事情,今年76歲的周慕生大爺唏噓不已。

  據他介紹,哈亞麻廠於1950年建廠,兩年後就建成投產。『當年,我們第一批進廠的人,沒有現在的條件,可是沒少遭罪。』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哈爾濱在工業上屬於一窮二白的階段,街上連臺民用的轎車都很少能看到,就更不用說工業用的大拖車了。

  前蘇聯援助的織布設備需要運進來,怎麼辦,只能用牲畜。『說來讓後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樣一家當時全世界第二大,亞洲第一大的亞麻廠,機器設備竟然是用馬車運進來的,當時在廠裡面有一處馬棚,養了四十多匹馬,就是用來運設備的。』

  爭相到一線當工人

  周慕生大爺原是政府機關的一名乾部,受到建設祖國熱情的感召,他強烈要求到工廠學技術,於是來到了初建的亞麻廠。

  『我們那時候,還沒來得及建宿捨樓,工人就住在當年建廠時留下來的工棚子裡,而且是大通鋪,男的一趟,女的一趟,中間拉個簾。』周大爺說。可是,想當工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廠裡面正缺乾部,看他有文化就把他留在廠部裡面,直到一年之後,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纔把他派到機修車間當車工。

  當年,前蘇聯的亞麻廠從規模上看,堪稱世界第一,『我們的亞麻廠是依據蘇聯的模式建起來的,成為僅次於前蘇聯的第二大亞麻廠,當時,世界上已有三家大型的亞麻廠,英美的亞麻廠都沒有我們的規模大。』

  據周大爺介紹,當年,亞麻廠建成後,第一批成品就被送到了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亞麻廠出產的產品分為兩種,一種是亞麻細布,還有一種是帆布。朝鮮戰場上的飛機、大炮所用的苫布,幾乎都是亞麻廠生產的。『我們廠生產的帆布質量可好了,用這種帆布做的水桶,水在裡面盛幾天都不漏。』

  宿捨樓供應洗澡水

  李喜雲大爺是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進廠的。他進廠時條件已經改善了。

  李大爺進廠就當織布工,織的是帆布。那時,他剛從農村老家出來,他的哥哥在亞麻廠工作,把他也招進了廠裡。廠裡面,一線工人以女性居多,李大爺作為男織布工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受到大家的羡慕。李大爺說:『那時,廠裡的人包括乾部在內都想到一線來工作,坐辦公室也就能掙五十多塊錢,可要是進車間能掙到69塊3,比坐辦公室將近多出二十塊錢,在那時,二十塊錢可不是小數目。』

  『可是,真要是讓乾部下車間,他們又猶豫了,因為車間的活太累了,剛乾一會就適應不了。』李大爺說。據介紹,當年亞麻廠剛建廠時就是15000錠,有工人4000人,從剛建廠時的一班,到兩班倒,後來還是忙不過來,就發展到三班倒和四班倒。『一個人看24臺織布機,一天要走上80裡,平均一小時10裡,所以,那時的織布工都被稱為鐵腳板,其每天的運動量相當於一次馬拉松賽跑。』

  張大媽是當年的織布工,她告訴記者:『那時,大家乾得真來勁呀,工人以廠為家就住在廠時,不計報酬三班倒,沒有白天沒有黑天的,忙得連孩子都沒有時間帶,可是心情愉快。』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亞麻廠的宿捨樓就已經建好了。這批紅色的三層小樓據說是前蘇聯專家設計的,就是現在亞麻廠家屬區所能看到的最常見的建築樣式。李大爺指著家屬區裡的一棟小樓說:『別看不起眼,可結實了,從建起來到現在,連樓頂上的瓦片都沒換過。』

據介紹,這些已成為保護建築的樓房,采用堅固的石塊建造了地基,牆體厚達一米,能抗八級地震。據說,牆體非常堅固,現在有些人家重新裝修,一砸牆皮直冒火星子。最讓人們懷念的還是這些宿捨樓的內部設施。李大爺說:『這些樓房是按前蘇聯專家待遇設計的,雖說是兩家合廚,可畢竟是單元房,不但有廁所、廚房,還有淋浴設施、澡盆等,這在當時的哈爾濱來說是很難得了,一到星期六晚上還供應熱水,打招呼互相間都問洗澡了沒有。』

  

  一套亞麻西裝能換五套日本西裝

  據幾位老人介紹,最初一段時間老百姓還不認,亞麻主要是用於出口或者是國防。可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亞麻的身價就今非昔比了,亞麻適合於穿著的特性,使它成為國際上流行的高檔布料。『那時,亞麻布絕大部分用於出口,質量優良的哈爾濱亞麻布在全世界都有銷路,國家把亞麻布拿到香港去換回黃金儲備。』退休工人南海春大爺說。

  亞麻布在國外身價倍增,也改變了國內老百姓對它的看法,成為了緊俏商品。南大爺說:『那時,一套亞麻的西裝,在日本就能換到五套日本西裝,所以,有機會出國的乾部都到亞麻廠去批布料。』

  『我們因為在亞麻廠工作,就比較讓人羡慕了,那時,廠裡面有些廢的布頭,便宜賣給了工人,廠裡的工人一到夏天幾乎每人一件亞麻襯衫,到大街上你就看吧,穿得起亞麻服裝的幾乎都是亞麻廠的人。』李喜雲大爺說,他現在身上穿的襯衫就是當年用布頭做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哈亞麻廠走向了輝煌。1975年,亞麻廠又新增加了5000錠,全廠達到了兩萬錠,全廠職工達到空前的1萬人。『我還記得廠長在全廠大會上報喜,亞麻廠日產達到了8萬米。』周慕生大爺說。

  風雨過後

  渴望輝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亞麻開始走向了國內市場。然而,恰在此時,做為亞洲最大的哈亞麻廠開始走向了衰落。

  1987年3月15日凌晨,發生了讓所有哈亞麻廠職工記憶猶新的爆炸事故,造成了三百多人死傷,亞麻廠的原生產車間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損毀,亞麻廠從此一蹶不振。

  周大爺說:『其實,爆炸之後第三天就恢復生產了,但是,事故的損失可以恢復,體制上的問題卻沒法很快地解決。』

  據幾位老人介紹,工廠的產品積壓,倉庫裡放不下,都堆到了廠區的柏油路上。工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亞麻布都賣出去,那時,上至廠領導下到普通職工都給下任務。『這樣做的結果是形成了惡性循環,產品生產出來了供銷人員不著急賣,等到大量積壓,逼著廠領導懸賞促銷,然後再合法地賺取大筆獎金回扣。』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哈爾濱亞麻廠開始出現巨額虧損,已陷入資不抵債的窘境。此後,國家對企業進行了重組和改造。

  面對著新亞麻廠不久後就可投產,幾位老人都很高興。他們說:『我們真心希望新亞麻廠能夠走上復興之路,再現輝煌。』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