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展示萬年流域文明
2008-08-03 16:35:18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章海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3日訊流淌了數萬年的黑龍江,她的流域文明史竟然由一個只有百歲的小島來承載,真是令人驚嘆!7月26日,黑龍江流域系列博物館首館在蘿北縣境內的黑龍江名山島上開館。被設計成『龍』形的黑龍江流域博物館由六個展館構成,首館只是『龍』形的一小部分,但其大膽的設計和豐富精彩的展品,足以讓每一位游人贊嘆。而中、俄、猶太不同民族風情在流域文明的大背景中交融,給游人留下了悠遠的想象。

  邊境小城的

  博物館之夢

  今年哈洽會期間,地處我省邊境的蘿北縣縣長劉德誠告訴記者,蘿北今年要圓一個夢。

  劉縣長描繪的是一個文化之夢。『蘿北要建一個博物館!』劉縣長說,博物館有自然風光、動物、植物、礦藏、歷史、民俗,要將黑龍江流域的自然、歷史做一個完整而全面的展示。『規劃、設計已經完成了,現在正在施工中。』據劉縣長介紹,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建築面積將達12000平方米,由6個系列館按『龍』形在黑龍江名山島上排開。

  數字是需要想象的。省博物館展廳面積僅有3000多平方米,而一個蘿北邊境縣要在一條大江的島上,建一個比省博物館展廳大3倍的博物館,這多少讓記者有些意外。蘿北的『文化之夢』迎面走來了。

  7月26日,記者得到一個信息,蘿北的黑龍江流域系列博物館的第一、二館開館了。『建得這麼快!』這再次讓記者有些驚訝。

  博物館外形似『龍』

  坐了一夜火車,再乘中巴,7月30日早上,記者馬不停蹄地趕到蘿北縣城,博物館在名山島上。

  在去名山島的路上,陪同記者的小韓說,名山島在名山鎮邊的黑龍江裡,距鎮上有1公裡多。在黑龍江大大小小的島中,名山島實在是小,東西長3500米,南北寬只有500米,躺在寬闊的黑龍江裡,像條不大的『龍』。別看它名字叫名山島,島上卻無山。小韓說,『名山』皆因江岸的一座小山而得名。車出蘿北縣城,四野蔥綠,彌望無際,不一會就與名山打了個照面,200多米高的小山,為何叫『名山』呢?據說與黑龍江的傳說有關,當年黑龍禿尾巴老李打敗凶惡的白龍後,在附近江中休憩,當地百姓便將沾有靈氣的小山命名為『名山』。江中的小島也被稱為『名山島』。這真是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古語。但傳說終歸是傳說,當地的縣志說,名山島形成於清末民初,歷史只有百年。但由於小島地處界江,島上植被沒有受到人為的破壞,成了當地一個難得的旅游地。前些年,小島上的泳灘被傳說有裸泳,小島一夜成名。但真正讓名山島名聲遠播的,還是剛剛接待游人的黑龍江流域博物館。

  順著島上的百福路,在清香四溢的森林浴中來到了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已經建成的一、二館在島的東部邊上,站在館的玻璃幕牆北望,江北岸上就是俄境的阿穆爾捷特,直線距離不過900多米。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對面屬於俄比羅比詹猶太州,是俄羅斯的猶太人聚居區。所以名山島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黑龍江流域博物館一種跨國界流域文明的大氣。

蘿北縣旅游局局長張軍告訴記者,『龍』形的系列博物館一、二館是龍頭,屬於自然陳列館,三號館是個長長的『龍身』,陳列著黑龍江流域歷史和文化,四號館和五號館建在一起,將展示中國北方民族以及俄羅斯、猶太民族的民俗文化,『龍尾』六號館設計為演繹大廳,將民俗文化進行動態演繹。這個『龍』形博物館由省規劃設計院設計,從空中看黑龍江流域博物館,首尾相連的形狀,就是一條飛翔的『龍』,展示了黑龍江流域『龍』文化的特殊內涵。

  

  『龍頭』現身艷驚四座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的『龍首』門口路邊,有三段巨大的『朽木椴』,每一段足有兩米粗,用手一摸,哪是『朽木』呀!原來是已經石化的『硅化木』,陪同的小韓說,這是放在館外的『鎮館之寶』,這麼粗大的硅化木,記者還是第一次見到。

  一層的左邊是序館,講述了宇宙、銀河和太陽系一直到黑龍江流域的形成。大廳內半球形銀幕在播放著這一歷史時空的演變。環繞立體聲音響,不同凡響的動畫制作,給游人視覺和聲音的衝擊,感受著自然的偉力和黑龍江流域文明的歷史與滄桑。記者在觀看影片之前想,黑龍江流域一直是現在這個樣子嗎?影片回答了這個疑問,黑龍江流域在早期是個各自獨立的湖泊水系,後來湖泊乾涸,形成了方向相反的樹枝狀水系,經過造山運動,纔形成今天的黑龍江、松花江水系。在序館裡,從牡丹江到五大連池的火山爆發,演繹了整個黑龍江流域的地形變遷。按照黑龍江流淌的曲折路徑,記者似乎走進一個空間隧道,隧道兩邊是黑龍江兩邊中、蒙、俄三國的城市,從上游的額爾古納、根河、溫都爾汗,到黑河、赤塔、蘿北、比羅比詹,再到同江、撫遠、哈巴羅夫斯克、共青城,22個城市夾江而列,不但具有城市地標意義,更顯示了黑龍江對地域城市文明的孕育。

  自然館中分植物館、動物館、水族館、地質礦物館等四個分館,新穎的設計讓人心頭一亮。植物館的背景是一大片景色別致的白樺林,白樺林前景是伸手可及的真實的白樺木,遠景是巨幅白樺林畫,虛實相融,給人身臨其境的幽深,滿地的黃葉配著白色的樹乾,使景致充滿詩意。動物館裡,恐龍、猛馬象佔據著巨大的空間,珍禽『丹頂鶴』、『大天鵝』在濕地裡自在地覓食,山中獸王『老虎』在白雪覆蓋的山林中徘徊,一條巨大的『鰉魚』說明了黑龍江流域最大個體淡水魚今天的不幸,保護自然、保護環境成為今天人類緊迫的主題。地質礦物館有來自黑龍江流域的各色各樣的地質標本和礦物標本,在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時候,也要感謝這片土地對人類生存的饋贈。

  『文化之夢』

  揚帆啟航

  一個邊境小縣,為何要做黑龍江全流域的博物館呢?只展示蘿北不行嗎?蘿北縣旅游局局長張軍說,建這樣一個恢弘全景的黑龍江流域博物館是因為蘿北有更遠大的志向。蘿北挨著黑龍江界江,有遠近聞名的黑龍江小三峽,蘿北境內濕地、森林、觀光農業等旅游資源豐富,但這些旅游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也缺少龍頭項目的牽動。從2004年起,蘿北縣大力打造名山風景區和黑龍江小三峽建設,面向國內外打出『南海避寒,北江消暑』的口號,讓游人盡情領略『避暑乘涼,界江風光,天然美食,邊境風情』的意境,全力打造暢游神奇界江、踏尋興安悠境、體驗北國避暑的浪漫之旅。而旅游沒有文化的支橕就缺少了靈魂,在這樣的背景下,蘿北縣做起了大文化的概念,將黑龍江流域自然風景和中、俄、猶太文明構建一幅大的圖畫,從洪荒到現代講述一個立體的故事。所以,蘿北要做一個『文化之夢』,如今,夢想在邊境小城悄然成真。

  北京東方思雨展覽展示公司負責人王偉先生說,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做博物館,但做專業館的多,做綜合館的少。像蘿北這樣以黑龍江流域文明為主題做綜合館,不但在黑龍江少見,就是在全國也很特別,這是一種大文化的概念。這種流域性博物館使觀眾從整體了解了一個流域的全貌,而不是限於一個縣、一個市、一個省,不但展示了黑龍江的自然風景和文明,同時它是跨地區、垮國境的,突顯了一個大流域博物館的特別意義。

  王偉先生認為,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往往是從博物館開始的。通過展示的物品,來與歷史對話。這是博物館的意義所在。當然,黑龍江流域博物館還有另外的意義,它將回眸歷史與放松心弦結合起來,在靜謐、幽雅的氣氛裡,使觀眾與歷史、自然做一次愉快的溝通。

  博物館展出江邊人家的生活場景。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