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傾心援建 龍江真情暖劍閣
2008-08-05 09:32:34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緊急關頭 帳篷留給災民

  東北網8月5日訊  7月31日,記者到達位於劍閣縣下寺鎮的『黑龍江支援四川省劍閣縣災區重建前線指揮部』時,指揮部的工作人員正在往活動板房裡搬家,他們特意給記者留了一間房。記者走進板房,屋裡悶熱讓人喘不過氣來,一股發霉的潮氣撲面而來,板房內設施很簡單,只有一套辦公桌椅和床鋪。

  據指揮部的副總指揮高佔國介紹,前線指揮部由省發改委、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7家單位成員組成,共計12人。6月25日,他們接到命令組建指揮部,次日就出發趕到了劍閣縣。『剛來時,大家起早貪黑忙著工作,每天都要下鄉走幾十裡山路,晚上睡不了幾個小時,幾乎都把餘震的事兒忘了。可上個禮拜的幾次6級強震,讓大家感覺有些後怕。』高副總指揮講,幾次強餘震把大家住的房間的牆皮都震下來了,老鼠成了夜裡的常客,悶熱潮濕的天氣使不少人中暑、腹瀉、起濕疹,一件衣服洗了幾天都不乾,晚上經常停電,工作條件異常艱苦。

  看到家鄉來的記者,指揮部『大管家』王君拿出了幾根紅腸。他說,為了節省開支,他們12個人每頓飯只吃4盤青菜,從家鄉帶來的紅腸,都是留給貴賓來吃的。

  據了解,指揮部工作人員將在劍閣縣援建3年,為了長遠打算,他們剛剛建起了活動板房,未來的辦公和生活都將在這裡進行。

  奔赴居民點 冒死衝過滑坡帶

  記者剛到第二天,援建指揮部總指揮劉國會告訴記者,哈爾濱帳篷廠捐助的300頂帳篷剛剛運到,他要到最遠的鄉鎮考察災情,把這些救災物資送到那裡去。

  據副總指揮高佔國介紹,由於餘震不斷,劍閣縣通往各鄉鎮的路上經常有山體滑坡,有幾次工作人員差點出危險。一次,劉國會帶領工作人員去距離下寺鎮230公裡的元山鎮考察居民自建房情況,途中遇到嚴重的山體滑坡,大片的泥沙和碎石堵住了山路,車體不停地往下滑,司機腳踩剎車稍微一松,整個車就可能會翻下山澗。劉國會不顧危險下車撿來石塊擋在後車輪下,在幾名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汽車終於從滑坡地帶闖了過去。

  8月1日上午9時,記者隨同指揮部人員從下寺鎮出發,途經普安鎮看望了黑龍江省醫療隊後,直奔公興鎮。記者在途中看到山路中間不時散落著碎石,有時車輛來不及躲閃就直接軋過去,頻繁地轉彎和顛簸。下午3時,記者一到公興鎮就嘔吐不止。臨行時,忽聽一聲悶響,全鎮居民一邊尖叫一邊從屋內跑到了大街上,沒等記者反應過來,高副指揮就把記者拉到了路中央,讓記者雙手護頭蹲在地上。指揮部的工作人員說,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驚險』的生活。


  真情感動 『龍江人』處處受歡迎

  記者在劍閣縣采訪中發現,當地災民對災情表現得心態非常從容,災民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農貿市場供應和物價很穩定,很多商販在帳篷裡搭起了小攤,水果和蔬菜處處都能買到。

  在下寺鎮三江村77歲陳淑英老大娘的帳篷外,記者看到,陳大娘在路邊的藤椅上一邊生火煮飯,一邊悠閑地搖著蒲扇。她告訴記者,她家有4個兒子,都住在對面的五層居民樓裡,地震發生後,他們的居民樓出現了裂痕。這兩天,黑龍江的地震專家來到他們居民樓,為樓體做了鑒定,鑒定結果證明受損不重,經過兩個月的維修,居民就可以正常居住了。聽說記者是龍江人,陳大娘麻利地打開鍋蓋,盛出一碗綠豆湯遞過來,又拿出一條新毛巾讓記者擦汗,她哽咽地說:『你們是我們的大恩人啊!』

  在大倉村堤壩上,幾名婦女一邊談笑一邊洗衣服。一位名叫葉淑敏的大姐告訴記者,她想和幾名女伴幫助指揮部工作人員洗衣服,來表達對龍江人的感激之情。

  在下寺鎮的農貿市場,居民們看到指揮部的車停了下來,紛紛跑過來打招呼。看到記者手中的照相機,居民們拉著工作人員的手要求合影。居民袁武生對記者講,指揮部在全縣掛上了『獻出黑龍江愛心,共建劍閣新家園』、『友愛互助,眾志成城』的標語,很鼓舞人心,居民們有困難就找指揮部,許多倒塌的學校、醫院等都已經開始重建,學生們全面開學復課,各單位工作人員也恢復了正常上班。

  在劍閣縣采訪幾天中,劍閣人民對龍江人的真情讓記者感動不已,出租車司機拒絕車費、飯店老板不收飯費、看到龍江車牌的車,當地人都自覺讓出一條路。記者臨行時,許多人都站在路邊擺手相送。隔著車窗,記者的視線模糊了,記者真心地祝福勇敢、善良的劍閣人民,盡快重建美好家園。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