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兒童虐待:成長的第一道坎兒
2008-08-10 07:20:1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張育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實行計劃生育之後,中國家庭一對夫婦一般只有一個孩子。按照我們的想象,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不可能發生對兒童的虐待。事實上,一組調查數據顯示,虐待兒童的現象經常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並給孩子們帶來終生的影響。記者采訪時,張聰沛教授懮心忡忡地說。

  就這麼一個寶貝疙瘩,頂在頭上怕嚇著,含在嘴裡怕化了,怎麼可能發生虐待呢?記者采訪時,很多家長都發出了相似的疑問。心理專家張聰沛告訴記者:事實上,人們不知道是否在虐待兒童,是因為人們不知道什麼叫虐待,甚至對一些虐待現象習以為常。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顯示,虐待是指對兒童有義務撫養、監管及有操縱權的人,作出的對兒童的健康、生存、生長發育及尊嚴造成實際的或潛在的傷害行為。張聰沛認為,傳統教育模式中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等,都是明顯的軀體虐待行為。而軀體虐待只是常見的虐待形式之一,更隱性的情感虐待、性虐待與兒童忽視,都會對兒童的產生不良的影響。

  8歲的小泉經常感到恐懼,想要媽媽陪伴,可是媽媽覺得,孩子已經8歲了,不要再像小孩一樣依賴,拒絕對小泉擁抱與撫慰。小泉有被拋棄的感覺,經常做噩夢。小軒有馬虎的毛病,寫字丟筆少劃。小宣的媽媽制定了一個糾正計劃,小軒每錯一個字罰寫一篇兒,第一天小軒被罰寫28篇兒,寫字對於小軒成了最恐怖的事。事實上,小泉、小軒正在經歷的就是一種情感虐待。張聰沛說,性虐待比較好理解,與之相比,『兒童忽視』更容易被忽視。對兒童長期、持續的忽視,或者不保護使之免受危險侵害,比如對兒童寒冷、飢餓的忽略等,都能造成兒童健康或發育的損傷。教育忽視、醫療忽視、情感忽視、身體忽視等,是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虐待類型。

  張教授向記者出示了一組心理學者的調查,充分顯示兒童虐待的後果非常嚴重,需要從基礎上給予重視。

  張聰沛教授認為,兒童虐待的直接後果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問題可以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與價值取向,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大問題。

  心理問題調查的結果顯示,少教學員中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的因子較高,不良情緒中強迫癥狀、敵對情緒和偏執列在前面。張教授說,可以看出虐待經歷對於強迫癥狀的影響最突出。孩子犯錯受到虐待時,為了防止再犯錯,孩子變得小心謹慎,一遍又一遍地檢查、確定,以消除內心的恐懼,從而形成強迫癥狀。敵對情緒的延續,很可能發展成反社會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張教授告訴記者,產生兒童虐待的因素基本上有三個方面,包括個體因素、家庭因素與社會因素。


 

  個體因素中,一些兒童屬於養育困難型。易怒,苦惱無常,導致父母的厭煩情緒或者遭受打罵和忽略。受虐兒童會導致智力和軀體發育遲緩。伴有學習困難的兒童,更容易遭到家長的虐待。

  家庭因素中,父母教育程度低,有童年受虐史、單親或重組家庭、父親酗酒等,都是兒童受虐的危險因素。兒童出生時父母小於20歲,由於父母缺乏經驗,被認為是虐待的危險因素。

  社會因素中,社會環境、風俗習慣等,對兒童軀體虐待的影響非常重要。偏僻的農村丟棄女嬰、虐待女嬰的現象,對男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方式等,都成為兒童受虐的危險前提。

  張教授說,兒童是一個脆弱的群體,兒童期的受虐經歷,對兒童青少年期與成年期的情感、行為都產生不利影響。比如造成成年期焦慮、抑郁、易怒、精神異常、自尊心卑下等心理健康問題。還容易造成酗酒、吸毒、過早性行為、賣淫、反社會、攻擊行為等行為問題。

  根據調查結果反映的兒童虐待狀況的嚴重性,專家建議積極應對,預防虐待行為的發生。

  首先,醫療、教育及社會工作者,詳細了解虐待的類型,積極在群眾中宣傳,使人們了解兒童虐待極其嚴重後果,形成防止兒童虐待的第一道防線。

  其次,在學校裡普及虐待相關知識,使兒童對此有所了解。當現實生活中虐待發生時,能夠積極應對保護自己。比如求助家人、老師,使自己免於侵害。

  再者成立法律援助機構,為受虐兒童提供法律援助和救助。還可以對在家庭、學校發生的虐待行為給予監督。

  堅強父母對孩子的監管,改善親子關系。有研究顯示,隨著監護者對青少年的照看增加及與監護者的關系改善,青少年的品行障礙行為有所下降。

  根據未成年犯罪的心理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以及對兒童受虐後的乾預治療,使兒童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張教授說,兒童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兒童健全的人格是關系人口質量的大事,需要家長和社會共同作出努力。每個人都要檢視自己,你對身邊的兒童、對社會上的兒童給予必要的幫助了嗎?

  兒童虐待與兒童的成長發育到底有什麼關系?日前,對少管所與正常中學生心理進行長期跟蹤對比的心理學者,拿出了一組讓人信服的數據對比。

  研究者以少管所的70餘名少教學員為病歷組,進行調查,同時以某中學隨機抽取的班級男生進行問卷調查對比。內容包括16歲以前遭受虐待情況,在定義的四種虐待中,發生一種情況即可以認定發生了兒童虐待。

  在一般情況對比中發現,少教學員與父母住在一起的只有30%左右,而在校學生85%與父母住在一起。而家庭氛圍好與父母關系好的少教學員不足45%,而在校男生答卷中上述內容好的佔到85%以上。家庭狀況直接影響孩子的生存和發展。


 

  在發生虐待狀況的對比中,少教學員受到的軀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的比重,遠遠大於在校男生。兒童虐待的直接後果,是導致品行障礙的發生。根據調查對比顯示,發生在少管學員身上的打架、說謊、偷竊、破壞公物等行為障礙,明顯高於在校男生。

  小剛父母離異,跟著父親生活,父親很少過問小剛的學習和課餘活動。小剛被忽略了,他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一來二去,小剛迷上了上網。沒有錢,父親又不給,他開始向姥姥撒謊,要幾塊錢去網吧。父親知道後,把小剛狠狠打了一頓。小剛不再找姥姥要錢,開始到社會上小偷小摸。終於,他在與網友一起盜竊電纜時,被警方抓獲而勞教。心理學者認為,小剛是在遭到情感、忽略、軀體的一系列的虐待後,纔發生了行為障礙。可見虐待是兒童期不可忽視的現象。

  按照一般的思維,『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兒童一出生就得到了加倍的呵護,因此發生忽視及性虐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事實上由於父母過於『望子成龍』,加之教育方法欠缺,使得情感虐待與軀體虐待的可能性提高。

  少教學員小平給研究者講了個故事。小平是家裡的獨生子,從小在4個隔輩老人的呵護下,沒有學習過任何自理能力。在學校裡,他感覺同學們都瞧不起自己,心理上很自卑。由於缺少協作能力,小平的學習成績一般。但是爸爸媽媽一直希望他有出息,能考第一,給他加大課外補習。小平的學習上不去,爸爸用鞋底子抽他,媽媽用手擰他,使他想起學習就心理厭煩。終於,小平宣布再也不學習了。在一次父親的體罰之後,小平離家出走,結交社會的朋友。因為一次偷竊被少管。少管學員中,偷竊的比率佔到70%以上。

  張聰培教授認為,小平是典型的『由於父母的過分溺愛導致他們的過分嚴厲』。由於傳統錯誤的教育觀念影響,家長用手打孩子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教育手段。孩子挨打也從自身找原因,很少尋求幫助。孩子受到性虐待時,會認為是丟人的事,很難開口告訴別人。由於這種隱蔽性,降低了受虐孩子尋求社會支持與幫助的可能性。由於兒童虐待經歷將對兒童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更應引起社會重視。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