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天保』十年看林區系列報道之二:綏棱產業強局之路
2008-08-10 13:15:08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景輝 張旭光 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 1998年夏,國家林業局形成《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上報國務院,黑龍江省森工林區是首批試點單位。『天保工程』實施10年來,我省森工林區累計減少木材產量2277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資源消耗量約361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2.6%,增加的木材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計2359.6億元。自7月23日起,東北網記者歷時半月深入黑龍江省森工林區10個林業局進行采訪,從8月5日起陸續發出『「天保」十年看林區』系列報道,此文為系列報道第二篇。

  東北網8月10日訊 題:『天保』十年看林區系列報道之二:綏棱林區的產業強局之路

  孫景輝 張旭光 記者高長利

 

綏棱林業局黨委書記鄧士君向記者介紹綏林文化牆

  8月10日,綏棱林區呈現出一派節日般喜慶的景象,綏林人喜上眉梢:長達百米的綏林文化牆落成,向世人描繪著綏棱林區創建60年來的興衰變遷;森工系統首屈一指的職工文體活動中心投入使用,林區人又多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天保工程的實施,讓我們重新審視林區的發展之路。在鞏固營林生產和木材生產產業基礎上,我們通過「產業強局」發展戰略,努力做大林產工業和多種經營兩大主導產業,為林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綏棱林業局局長孫多臣為林區的十年巨變作了如上闡述。

孫多臣告訴記者:林業局對林木資源『吃乾榨淨』,枝丫、樹根都成了『寶』。

  產業發展『三步走』 延伸林產工業鏈條

  森工企業過去是有名的『林大頭』,單純的依賴木材生產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經營機制不活,管理粗放,『跑、冒、漓、漏』現象嚴重。截至1999年,曾經為國家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綏棱林區累計負債1.8億元,產業不興、企業不強、職工不富,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綏棱森工三合人造板廠生產車間

福瑞德超微粉碎新技術開發中心的大豆營養品生產車間

  窮則思變。他們依托天保工程實施為林區發展帶來的機遇,確定了『集團化建設、規模化發展、產業化運作、市場化運營』的發展思路,在充分利用剩餘物上下功夫,努力將原木—鋸材—板皮—枝丫—樹皮—鋸沫等資源全部吃乾榨淨。


        2001年,綏棱林業局裡對9家停產、半停產企業采取整體租賃、國有民營、廠長承包、風險抵押等措施進行改制,極大的調動了經營者和職工的積極性,林產工業當年實現扭虧為盈。綏棱林區的產業化經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解決了全行業虧損問題。

  精明的綏林人算了一筆賬:原木直接銷售,每立方米利潤350元;生產普通鋸材,每平方米至少增至60元;生產刨光材、拼板等半成品,每米原木可增值100—200元;生產終端產品直接出口,可至少增值300元。

  扭虧之後,綏棱林業局開始『產業提速』。從2003年起,先後引資1400多萬元組建宏盛、德志、家利三個木材精深加工企業,有效的整合了林區資源,林產工業實現了長足發展。

  成立於2004年的德志木業有限公司,是綏棱縣域內第一家生產終端產品出口的企業。他們吸收個體加工廠作為協作車間,收購其半成品,加工終端產品。如今,他們與瑞典的宜家合作,實行『訂單式生產』,產品已成功打入國際高端家具市場。

  『只會賣原木不會搞深加工,是林業人的一種恥辱,林產工業只有走產業化道路,拉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精深加工企業,生產終端產品,纔會獲得更大效益』。『產業強局』戰略實施中,綏林人達成了共識。

  如今,綏棱林區已經把眼光放在了打造大型龍頭企業上,著重提昇產業競爭力了。2007年,他們引資6000萬元,新上大型龍頭企業——綏棱森工三合人造板有限責任公司。年可生產5萬立方米高密度板,可實現產值1.5億元,利潤1600萬元。

  『三步走戰略』的實施,綏棱林區的林產工業實現了由『弱』變『強』、產品由『粗』變『精』、鏈條由『短』變『長』、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截至目前,綏棱林區已開發出人造板、家具、刨光材、生物燃料四大系列20多個品種,其中終端產品達到30%。

  發展循環經濟 提昇多種經營產業化水平

  走進綏棱林區鑫澤工藝品有限公司,車間的工人正在用柳條、樹皮、苔蘚、青草等原料加工生產草柳編工藝品——聖誕花環,車間外遠銷美國的產品正在忙碌裝車。公司負責人汪澤生從中拿出一個樣式新穎、造型別致的聖誕樹滿臉自豪地說,『別小看了這玩意,出口到美國能賣到30美元。』

綏棱林業局鑫澤草柳編工藝品廠生產車間

  在綏棱林區,以鑫澤公司為龍頭的6家草柳編工藝品企業,伐區剩餘物得到了充分利用的同時,700餘職工得到安置。『野草、枝丫都是錢』,林區剩餘物正成為職工致富增收的新途徑。

  『以往這些連燒柴都不用的東西,現在都出口賺錢了,你說我們林區資源這麼豐富,職工還能富不起來?』活生生的例子擺在眼前,孫多臣的一句反問,『林大頭』概念在心中一掃而光。


        依托豐富的林區資源,綏林林區確定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多種經營產業發展思路。2001年以來,先後建設了10餘個龍頭企業,促進多種經營產業的大發展。

綏棱林業局局長孫多臣介紹草柳編制品

  白馬石食品有限公司,年生產各種飲料喝純淨水1500噸,實現產值30萬元;與哈爾濱百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以大豆、五味子、林蛙為原料的系列營養保健品,100克林蛙油產品市場售價超千元;特種山野豬繁育基地年可繁育改良山豬1000多頭;棉麻制品廠年加工制品5000噸,為林區經濟發展開闢新路……

  如今,綏林林區多種經營產業規模日益壯大,涵蓋了糧豆種植、北藥開發、食品加工等八大行業,多種經營產品達到140多個,以五味子、『雙高』大豆、黑木耳和特種皮毛動物養殖為代表的『紅、黃、黑、特』四大特色經濟快速發展。自2000年開始,多種經營的年增增速達到16.5%。

  在發展林區產業上,綏棱林區努力探索協調型、生態型、綜合性、循環型發展模式,不再走掠奪型、破壞型的老路。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為林區的可持續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綏棱三合人造板有限公司,車間內樹根、樹皮散落成堆。公司經理吳克儉介紹,他們引入先進技術設備,將原來爛在伐區的樹根、樹皮都利用上,粉碎後做成環保密度板等產品。每天可消耗樹根、樹皮及木材剩餘物1500立方米,每年可『吃』掉40萬層積立方米剩餘物。

  佳潤和生物顆粒燃燒有限公司生產的壓縮顆粒全部出口歐洲,每年可吃掉鋸沫3000噸,拉動綏棱地區針葉鋸沫每斤價格達到7元、針葉木材每立方米增加收入3元。

  在產業強局之路的引領下,綏林人敢於跨越,苦乾實乾,創造了驚人的『綏林速度』:78天建成全國一流的易拉罐飲料生產廠;100天時間建成了符合國際質量體系標准的藥廠;68天時間建成礦泉水廠;8個月建成產值超億的三合板廠……

  由於堅持可持續發展,天保工程實施以來,綏林人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興局之路,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2007年,綏棱林區產業總產值達到3.8億元,比1997年翻了一番,利潤實現2523萬元,山上山下職工全員實現就業。森林蓄積近6年共節約木材消耗20.7萬立方米,活立木淨增21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0%,人工林後備資源達到173萬畝,實現了森林資源長大於消的目標。預計到2010年,可基本實現由采伐利用天然林向經營利用人工林為主的方向轉變。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昭

【專題】『天保』十年看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