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職工別墅』會掙錢 哈紅旗農場探索農業新模式
2008-08-11 09:49:2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1日訊 在南崗區紅旗鄉紅旗村西北部,成片的大棚、溫室及住宅出現在田野上,一塊『紅旗農場望哈作業區』的標志表明,這裡的地界歸屬於農墾系統。

  8月7日,雖然進入了立秋時節,但熱烈的陽光仍然烘烤著大地。記者在這裡看到,有的大棚裡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有的大棚則栽下了第二茬蔬菜,而通常建在大棚或溫室旁的看護房、水電氣等現代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與別墅相比毫無二致。

  生產居住環境同步改善,經濟效益文明素質共同提高。農業專家們評價,紅旗農場的都市農業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

  『圍城經濟』打造『都市農業』

  紅旗農場位於哈市近郊,長期種植玉米、大豆和水稻『老三樣』,經濟效益自然不會太高。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向周邊農民學習種蔬菜,基本上是露地菜等『大路貨』。到1998年,這個農場只有8個溫室和16個大棚,與哈市菜籃子基地棚室成片的規模相比反差巨大。

  近兩年,農墾哈爾濱分局重新認識『區位優勢及城郊土地優勢』,發展『圍城經濟』,構建『特色都市農業』,實施『萬畝萬棚萬元』(棚室面積1萬畝、棚室數量1萬個、畝純效益1萬元)項目,紅旗農場率先向『無糧農場』進軍,從去年起開始實施『都市農業園區』建設。

  於緒武是這個園區的『區長』,他家擁有1個作業單元,即『80平方米的工作間、128平方米的育苗溫室和兩棟600平方米的大棚』。

  工作間實質就是造型新穎的住宅,屋內水電氣、網絡、上下水等設施一應俱全。與工作間相連的是育苗溫室,兩米外就是大棚。這樣的單元共規劃了114個。

  由於園區規劃適度、環境整潔,夏秋季節綠樹成蔭、花香四溢,既利於生產又適合人居,將職工家屬區改造和生產環境改善同步完成,深受職工歡迎。

  每個單元建設成本13萬多元,進區職工出資11萬元,農場補助兩萬多元。單元外部公共配套設施全部由農場建設,每戶職工將佔3萬多元的『便宜』。

  於緒武說,由於大棚頭一年投入使用,時間顯得倉促了一些,但每棚純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比正常年景少收入3000多元。如果按照每棚年萬元的收入水平,每戶職工的成本最多5年收回,從而獲得一個長期『會掙錢的別墅』。

  於緒武說,現在種兩三畝大棚,就相當於過去種三四?大田的收入,而且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大棚全部實現微灌和滴灌,蔬菜品種全是『新奇特』,而且是綠色和有機食品,不是上超市就是出口俄羅斯,與過去比是一步登天。

  這樣的都市農業園區,不單是於緒武這樣的農場老職工覺得新奇,就連城裡人也覺得新鮮,園區投入使用以來,經常有城裡人到這裡參觀游覽,隨手帶走幾箱『新鮮菜』。

  重新認識農業功能和效應

  『紅旗模式』誕生時間雖短,卻立即得到相關部門領導及專家的認同。

  市農委副主任張鐵光說,一個作業單元佔地不到3畝,卻一下改善了生產生活環境,將設施農業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巧妙結合起來,『徒弟』已經超過了『師傅』,為哈市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提供了樣板。

  省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省委黨校教授姜國忠說,如果以『紅旗模式』將農業的多樣性功能及效應充分發掘,將對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姜國忠認為,如果按價值形態劃分,農業功能可劃分為『市場交換的物質產品功能和非市場交換的非物質產品功能』。比如,『吃穿用』就是產品功能,而農業環保及氣候等,就是非產品功能。如果按功能屬性劃分,農業功能又可劃分為『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及政治』五大功能。比如,經濟功能就包括食物安全、原料供給、產業延伸及觀光旅游等內涵,文化功能包括民俗文化傳承、教育及科技示范等內涵。

  姜國忠認為,在具體的農事活動中,種類功能往往交織在一起,認真梳理、充分認識農業多樣性功能,積極探索並推動多功能農業實踐,往往會產生多重效應。比如,有利於優化農業資源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像紅旗農場這樣的郊區農場,其產業結構從『老三樣』調整到『圍城經濟』,用『三畝地』大棚實現『三?地』大田效益,就說明了問題。再比如,有利於滿足消費者多樣性需求及有利於提供政策示范和制度設計。紅旗農場的蔬菜可以上超市甚至出口,其成功之處可以被其他地方借鑒等,都是多重效應的可圈可點之處。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