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3日訊 一次,群眾向雙鴨山市『行風熱線』反映市區煤場污染環境問題,市糾風辦立即責成市規劃局、煤管局、環保局等部門聯合開展調查研究,限期解決。在幾個部門的密切配合下,該市迅速啟動了市中心區43家煤場向邊遠城區搬遷工程,僅用了9個月就解決了30多年來影響城市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歷史痼疾。
雙鴨山市『行風熱線』節目2003年5月正式開播,是一檔大型的政風類互動直播節目,也是我市傳媒一個響當當的名牌欄目。五年風雨路,攜得彩虹歸。五年來,『行風熱線』共受理、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近萬個,各部門為企業和群眾辦好事辦實事3000餘件,實現了諮詢答復率、反饋率100%。『行風熱線』作為廣播新聞輿論監督熱線直播類節目,逐步辦成了溝通政府和百姓之間的民心線、連心橋,服務站、監督崗,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及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的助力器。
彰顯媒體優勢,暢通群眾訴求渠道
市『行風熱線』開播後得到市領導和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強烈關注。為了滿足群眾需求,『行風熱線』把播出時間延長為90分鍾,『熱線』由1條增加到5條,直轄四縣全部開辦了熱線欄目,市廣播電臺、《雙鴨山日報》、電視臺、有線臺等幾大媒體聯動,形成了一個溝通反饋時間更充分、渠道更廣泛、形式更靈活開放的立體式良性互動平臺。『行風熱線』不斷聽取群眾的建議,內容由當初的以政策諮詢解答為主,逐漸發展為政策諮詢、問題投訴、意見建議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聯系反饋平臺,對群眾提出的問題不推諉,不敷衍,不搪塞,做到事事有回聲、件件有結果。
為了更好地發揮熱線『連心橋』的作用,市糾風辦組織開展了『行風熱線』進鄉村、進社區、進廠礦大型戶外直播活動。在熱線進社區戶外節目中,由市長、市紀委書記、人大副主任等領導帶領《行風熱線》欄目組和市建設局、勞動局、沈治辦等14個職能部門走進嶺東區北山社區,現場解答和處理了觀眾和熱線電話提出的涉及養老保險、房產交易、沈陷區治理等22個問題。
健全工作機制,確保問題及時解決
為了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快速有效地解決,『行風熱線』健全完善了立行立辦制、限時辦結制和督辦反饋制等工作機制,建立了熱線電話受理制度、記者跟蹤采訪制度、熱線宣傳報道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目標考核制度等。
每期『行風熱線』節目直播,各參加單位的主要領導必須到直播間回答聽眾的提問與諮詢,其單位所有工作人員必須全部在崗待命,對於群眾提出的可以馬上解決和處理的問題,立行立辦,馬上落實。
對『熱線』中群眾提出的問題,市糾風辦都納入督辦反饋體系之中。每期節目播出後,市糾風辦都要派人到現場了解群眾提出的要求和問題具體解決情況,並將處理結果在下一期節目中反饋給廣大聽眾,同時,《雙鴨山日報*百姓周刊》、《雙鴨山電視報》、《雙鴨山礦工報》和電臺每周五的《清晨聚焦》節目定期向群眾反饋辦理情況。
五年來一直收聽節目的熱心聽眾朱女士說,『行風熱線』以特有的親和力走進尋常百姓家,讓百姓了解了政策法規,理解了政府工作;熱線電話給群眾講話的機會,不用坐車跑路就能直接與領導交流溝通,這是一個公開的空中平臺,百姓能夠體會到黨委、政府領導真誠的親民愛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