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訊 『昨天晚餐時,美國「夢八」籃球隊隊員們就坐在與我們不到5米的地方吃飯,而且吃的是我們親手做的菜。當時,大家都特別激動。』哈爾濱商業大學學生汪鐳是今年北京奧運會志願者,他和本校11名同學志願服務的地點讓很多人羡慕:北京奧運村運動員餐廳——一個可以和世界各國運動員『零距離』接觸的地方,更令他們自豪的是,很多運動員吃到的飯菜都由他們親手烹制。
作為黑龍江省高校唯一赴京為奧運會餐飲進行服務的志願者,經過嚴格選拔、精心培訓,7月下旬,哈爾濱商業大學旅游烹飪學院12名大三學生和1名帶隊老師,與來自全國各地烹飪專業的2332名高校志願者、94名教師一道,開始為奧運會提供餐飲服務。
眼下,奧運賽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在激烈的比賽之餘,生活中的運動員是什麼樣子?他們吃的飯菜和我們普通人有什麼不同?置身餐飲這個奧運『重要』位置,感受如何?昨天一大早,記者電話連線正在北京緊張工作的哈商大師生,請他們講述這其中的故事。
香蕉、苹果『個頭』一樣大
那世榮老師昨天凌晨1點多纔下班。他是哈商大的帶隊教師,在奧運村國際媒體中心餐廳擔任餐飲管理工作,偶爾忙不過來時,也親自烹制食物。『奧運村裡的餐廳都是24小時開餐,國際媒體中心餐廳主要負責向來自76個國家的媒體記者、廣播商提供餐飲服務。』
24小時開餐,包括早、中、晚餐和宵夜,每餐的食譜都不同。那老師告訴記者,餐飲中心為各國記者提供了豐富可口的菜餚,70%是西餐,30%是中餐和地中海風格餐等。每餐都有精心設計好的食譜,包括配料表、用料克數、食品溫度等都標注得十分精細,甚至連提供的水果都是精心挑選的:每個香蕉都一般長,每個苹果、橙子的『個頭』都一樣大。
因為語言不通,有些外國朋友在用餐時,會把自己『忌口』的東西寫在小紙條上,用餐時,再交給盛菜的志願者,請他們幫忙以此選擇能吃的菜品。因為中西口味不同,及從健康角度考慮,菜品烹制時,少放鹽成為最重要的一點。在餐廳服務臺上備有各種進口調料,如番茄汁、芥末醬、鹽、辣油、醬油等,用餐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二次調味。
菜餚溫度不合格要重做
工作時必須戴口罩和手套,穿統一的制服,菜品選擇、菜餚制作程序有特別嚴格的要求。作為餐飲志願者中的『幸運兒』,汪鐳、周亞鋒等6名同學憑借出色的『手藝』,被分配到奧運村運動員餐廳亞洲區的明檔,負責菜餚制作的最後一道環節———做菜。
雖說過去在學校每周都要有兩天時間學習如何做菜,但在這裡,做菜可沒那麼簡單,不論是用料,還是火候、熟熱程度,都要嚴格按要求執行,差一丁點兒都不行。『每道菜出鍋後,都有專業檢測人員過來,拿著專業檢測儀器取樣檢測,要求菜品溫度必須達到80℃以上,不合格要重做。』汪鐳說,一次有個同學做烤魚溫度沒達標,就被要求返工。
為了保證菜品營養搭配合理,運動員餐廳每餐都有五六十道各色菜餚,為了最大程度確保菜品營養不流失,在嚴格要求烹制過程之外,每份菜品出爐後,將被放到保溫箱裡,確保菜品不涼,運動員隨時來都可以吃到熱乎的飯菜。同時,每道菜還要中英文對照,寫上烹飪者的名字、烹飪的日期和時間。如果一道菜擺放超過一定時間,就不能再給運動員吃了。
世界各地廚師一起做中餐
北京烤鴨、豆沙包、蒸餃、木耳炒豆腐……具有中國特色的美食,在餐廳總是最受歡迎的。據了解,運動員餐廳分為歐洲區(主要有炸牛排、牛奶、士力架)、國際區(沙拉、比薩居多)和亞洲區,其中,來亞洲區吃飯的各國運動員最多。
『雖然是亞洲區,我們做的菜餚也是中西合璧的,充分考慮到國外運動員的口味。』周世峰說,比如蝦仁炒面、蔬菜燉牛肉等,都是綜合中西口味做的。他還告訴記者,雖說是中餐廳,卻有很多外國人參與制作,他們的廚師長就是日本人,做中餐的廚師還有印度人和韓國人。中心廚房(負責菜餚前期准備等)裡還有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充分體現了『菜餚無國界』。
即使『三班倒』,每天在餐廳的工作量仍然很大,最多時,汪鐳他們曾經一天做了七十大盤菜,大家都很累,可同學們的精神狀態卻很好。『在這兒看到了很多著名運動員,如姚明、王楠、孔令輝、鮑春來……看他們吃自己親手做的飯菜,我們覺得很幸運。』『北京奧運會的氛圍特別好,我們覺得很驕傲,一點兒也不覺得辛苦。』
受益匪淺、開闊眼界,是師生們此次服務奧運的共同感受:許多原來只在書本上看到的調料、菜品,這回都見著了;很多菜系特別是國外一些菜品的做法都掌握了;一些輔助用料的使用方法也都學會了;還因為與各國運動員、廚師接觸,提高了英語能力……在服務奧運、參與奧運的過程中,師生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