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與奧運同行 龍江服務志願者:姚明吃了我炒的芥藍
2008-08-14 14:30:02 來源:東北網  作者:朱丹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4日訊(記者 朱丹鈺) 記者接通那世榮電話時他正趕著要去上班,從他的住所——北京亦莊的青年公寓到工作地點的路程為47公裡,每天下午1點上班的他上午11點多一點就要准備出發了。

  那世榮是哈爾濱商業大學旅游烹飪學院的老師。今年7月下旬,那老師和學院12名大三學生經過嚴格選拔和嚴格培訓,一同成為我省唯一為北京奧運會餐飲服務志願者。在北京奧運會期間,那世榮老師主要在奧運村國際媒體中心餐廳工作,為中外媒體記者和轉播商服務,其他12名同學則在奧運村運動員餐廳直接為運動員服務,許多運動員吃到的飯菜都由他們親手烹制的。

  奧運會是全世界的盛會,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信仰的人的用餐習慣就成了奧運會後勤服務的重要工作。那世榮介紹說,奧運村餐飲中心設有中餐、地中海風格等口味各異同的餐廳來滿足不同人的需要,其中70%是亞洲風味的飲食,30%是西餐。他正在工作的地方是國際媒體中心中廚房的明檔餐廳,這個餐廳主要提供意大利比薩、希臘比薩、漢堡、三明治和一些沙拉。

  為了保證食物的衛生,餐飲中心的規定十分嚴格。每天工作時餐飲服務人員必須戴口罩和手套,每一道菜出鍋後的溫度都必須達到80℃以上,不達標的要重做。每道菜出鍋後都將被放到保溫箱中保溫,保證運動員隨時可以吃到熱乎的飯菜,保溫箱最高溫度可以達到87℃。

  在奧運村工作是一個『零距離』接觸運動員的好機會,在別人看來,得到大牌運動員的簽名或合影是很容易的事,但哈爾濱商業大學的12名同學面對這樣令人羡慕的工作時卻很難和自己喜歡的運動員有近距離的交流。那世榮說,餐飲中心紀律方面的規定也是相當嚴格的,服務人員在工作中只能在提供服務時與運動員進行交流,比如可以問對方需要什麼食物,至於類似索要簽名的行為是決不允許的。但同學們都工作的很有動力,在奧運會這樣的大型活動中,他們把自己在學校中學的知識充分發揮出來,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提供可口的飯菜。尤其是在明檔餐廳工作的同學,他們現場為運動員制作菜品,並能看到他們吃下,這種自豪感是無以言表的,姚明就吃了同學炒的芥藍。

  汪鐳是12名學生志願者中的一員,和他一起來的同學每天三班倒或四班倒。他說,能為奧運會服務感到非常驕傲。在餐廳服務的工作人員按帽子的顏色劃分級別,汪鐳的『格帽子』表示他是一名領班,很多其他大學的數十人的志願者隊伍中只有一名領班,而哈爾濱商業大學12名同學中有三名『格帽子』。

  據了解,12名大學生志願者是在100多名通過面試和操作技能考核的專業學生中選拔而出,均具有高級烹調師、營養師等職業證書,並接受了數月的操作技能和外語的強化訓練。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