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安村的通村公路給農民帶來實惠。
東北網8月14日訊 過去的道裡區太安村,每逢雨季,無論是通村公路還是巷道,都是泥濘一片。由於道路環境差,招商引資停滯不前,群眾的農副產品賣不出去。如今,太安村與相臨的立功村、立權村形成南湖(太平湖)北江(松花江)一條線,三村五屯一園區(立體養殖小區)的獨特風景線,以農村公路為紐帶,貫通南北的環狀交通格局,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村民王永纔用朴實的話道出了農民兄弟的心聲:『農村公路修到哪兒,房子蓋到哪兒,果樹種到哪兒,摩托車買到哪兒,媳婦娶到哪兒,現在咱還有啥鬧心事兒啊。』道路的改善,給太安村帶來了勃勃生機,養殖業、旅游業、建築業和各種服務百業復興,人均年收入增長了近千元。
而今的太安村,已成為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多元村,百姓把道路形象地比喻成『金橋』,通往富裕的金橋。
三級聯動奠定公路建設基礎
一直以來,道裡區十分注重通村公路建設,他們通過政府推動,建立了區、鄉、村三級聯動的組織推進機制,強化監管,形成了建設的強大合力。
2006年、2007年兩年時間,道裡區建成通村公路工程60.15公裡,共計投資4900.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84萬元、省投資704萬元、市投資293萬元、區財政投入601萬元,村自籌2718萬元。尤其在2007年,道裡區加大了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力度,區裡將農村公路建設區財政配套資金由原來的每公裡5萬元的補貼標准提高到了每公裡10萬元,不僅如此,還將2006年、2007年區財政補貼資金一並及時足額撥付到位。這給道裡區農村公路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資金基礎,給工程保質保量按時完工提供了關鍵性地保障。
修公路村民得實惠,因此,也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道裡區太平鎮太安村,村裡的5.5公裡砂石路全部建成白色路面,修路除國家、省、市、區的配套資金外,每公裡尚需50萬元的自籌資金,太安村自籌資金270萬元以上。村委會發動黨員和村民代表,入戶調查民意,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民主討論,張榜公開,以林權為抵押,置換到了寶貴的建設資金使工程如期建成。
五年時間實現公路村村通
2003年初,道裡區就率先提出了適應道裡區的『發展西部』的戰略性走向,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成為道裡區面對的新課題和新挑戰。適逢國家全力推動通鄉公路建設的政策,道裡區承擔了2003年至2004年歷時兩年,總裡程達48.8公裡,總造價3631.5萬元的通鄉公路工程建設任務。在這兩年裡,通鄉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全區實現高等級路面通鄉率100%,尤其是2004年通鄉公路建設工程,在哈市當年竣工的十五條通鄉工程中質量評定結果位居前列。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戰略部署,大規模高質量修建農村公路的一系列政策出臺了,道裡區委、區政府又將修建農村公路——這一造福二十萬道裡區農民兄弟的舉措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過三年的建設,道裡區建成通村公路工程60.15公裡。
2008年,道裡區將再建農村公路28.138公裡,工程計劃投資2135萬元。2008年項目全面竣工後,道裡區將實現高等級路面通村率100%的目標。
四通八達公路網活躍地方經濟
兩年的通鄉公路建設、近三年的農村公路建設,道裡區農村公路的路面狀況得到了大幅提昇,改善農民的出行條件,縮短出行時間,降低車輛損耗,建成了一條條快速、便捷的運輸通道。路面暢通平坦,公路沿線的各鄉鎮、村屯正積極地探索由大田種植向綠色農業與特色蔬菜種植方向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坐落於太平鎮李家窩棚的完達山鮮奶生產基地,是哈市的利稅大戶,每年為哈市財政增收數億元。該企業日處理鮮奶1000噸,過去因公路通行條件差而無法保證鮮奶及時收購運輸,原料無法及時供應而影響生產,當地養殖奶牛的農民因鮮奶不能及時外運而蒙受經濟損失。在道裡區下大力氣對這條重要資源路修建改造後,資源開發與企業經營相互受益的產業鏈條重新連接起來。完達山鮮奶生產基地日處理奶量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日趨上昇,政府財政收入提高。
同時,道裡區還將道路通行環境建設與文明村鎮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改善路面狀況的同時在公路兩側栽花種樹,開展綠化、香化、美化工作。新農鎮的新興村、萬家村、新立村以修路為契機,進行了大量的植樹造林工作,優美的城鎮環境、便利的交通條件大大地吸引了投資商們的目光,紛紛將財力、物力聚攏在道裡區這片『寶地』。僅2006年當年,到道裡區沿線鄉鎮落戶投資無公害食品、花卉、菌類、奶牛等具有道裡鮮活特色的企業就高達20餘戶,總投資近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