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爾濱市平房區通鄉通村公路讓11個偏遠村屯通車
2008-08-21 13:40:1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明慶十 韓麗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1日訊 城區街路整潔寬廣,鄉村公路四通八達,相信來過平房區的人都會對其轄區內道路建設留下深刻印象。近年來,平房區以駐區大廠為依托,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重心,高標准的建設了一批城鄉公路,較好地解決了區內居民運輸難、出行難、道路交通安全保障難等民生問題,因此該區實施的道路建設工程也被當地居民親切地稱為『民生交通』。

  完善路網布局改善城區環境

  平房區位於四環規劃路之外,城區與其他中心城區比較相對獨立。長期以來,該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該區道路建設緩慢,主乾路少、通行壓力大,路況基礎差,百姓出行難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此,平房區果斷采取市區共建、區廠聯動、社會參與的辦法,不斷增加城鄉公路建設投入。僅2005年至2007年期間就投入3025萬元,全面實施了聯盟大街、興建街、青年街、新疆大街拓寬改造等一批重點街路工程;改造了土路、背街背巷、無燈街路等,城區面貌煥然一新。

  建安街與龍濱路打通工程現場。於曉明攝

  在此基礎上,平房區還大力實施城區路網建設工程。以完善路網布局,提高道路承載能力為重點,實施『13322』路網工程建設。即實施打通街路1條;實施建賓街、濱電頭道街、谷豐南街等3條土路改造工程和會賓路、建安街和新疆三道街等3條背街背巷改造工程;實施建文街東段和新月街等2條大中修工程和建文街、保國大街等2條達標街路工程。街路改造完工後,全區的道路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路網布局進一步合理,道路承載能力逐步增強,既改善了城區環境,又對全區經濟起到了快速拉動作用。

  通村公路修通農民富了

  『晴天一臉灰,雨天一腿泥』一直都是平房區農村道路的真實寫照,許多農民都用『揚塵路』和『水泥路』戲說當時的道路狀況。對於平房區來講,農村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一直都是制約該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由於道路交通不便,農民種的農副產品賣不出去,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因此盼修路、盼致富便成為該區農民最迫切的願望。

  以平新鎮新華村為例,以前該村只有一條兩米多寬、坑坑窪窪的簡易機耕路,農民種植的花卉、蔬菜由於交通不便根本賣不出好價錢。為此,平房區從2002年初便請來專家對該區農村路網建設、水利設施等進行規劃設計。很快,進村的水泥路修通了,而平新鎮新華村也成為了平房區最早修通水泥公路的村,一輛輛滿載著農民希望的花卉、蔬菜運輸車由此運往了其它區域暢銷,道路通順了,農民也富了。

  近年來,平房區通過建設城鄉公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農民收入持續增長。2007年,平房區共實現農業總產值20887萬元,同比增長6%;農業總收入19623萬元,同比增長6.4%;農民人均收入5693元,同比增長13.1%。

  城鄉公交網6萬農民家門口坐上公交車

  農民在家門口乘坐公交車,在以前這連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在平房區的鄉村卻成為了現實。目前,該區農村已有11個村開通了公交車,6萬多農民可以享受在家門口乘車的方便。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方便農民出行,平房區在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又實施了現代城鄉公共交通網絡建設工程。該區首先在平新鎮進行了農村客運網絡試點,開通了361、210通村客運線路,在村道主要客流匯集點設置了站臺,增添了20餘輛無人售票公交車,使農民群眾出行更加安心、舒心。

  如今,在平房區農村摩托車、農用車越來越多地進入了普通農家。城裡人下鄉,農村人進城,貨車直入田間地頭,農民出行、賣貨、看病、上學有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截至目前,平房區共修建農村公路22.3公裡,總投資1900萬元,水泥路面由2004年的3.4公裡增加到25.7公裡,佔總裡程的31.8%,實現通高等級路面的行政村達到72%,受益人口達4萬人,初步形成了農村公路『主動脈』、『支血管』、『毛細血管』的連接暢通,解決了農民的出行難題。

  未來3年,平房區將實現全區城鄉公路質量整體邁上新水平的目標,通過市場化運作,高起點、高標准地進行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城區道路總長度增加22.91公裡,達到110公裡;道路面積增加150公頃,人均道路用地面積達到15.2平方米;建成區內路網密度達到3.5公裡/平方公裡,實現農村道路村村通,申請建設連接京哈高速公路的平房出口,使區內道路形成兩環、六橫、八縱的新格局,讓城鄉百姓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