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4日訊(衣曉峰 呂文富 記者杜筱) 日前,大慶市精神衛生中心完成的一項『大中學生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率調查』結果提示,96.5%的學生存在人際關系的問題,13-18歲的中學生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率相對於大學生為低,所受的心理困擾也最多。專家指出,對心理衛生知識掌握的多少,將決定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受到長期影響。
據了解,目前國內大、中、小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率佔20-25%。而13-18歲的學生正是身心多方面變化最顯著的時期,學業的負擔和青春期的困惑使他們所受的心理困擾也最多。日前,大慶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專家對大慶市近2萬名大中學生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率進行了調查,其中大學生5072人,高中生8079人,初中生6685人。調查結果表明,上述三者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率分別為60.1%、53.7%和49.6%;在出現心理問題時,與朋友傾訴煩惱的佔47.3%,自我反省的佔22.2%,找心理諮詢機構消除『心結』的佔19%,通過書本和網絡排遣的佔11%。
調查顯示,13-18歲的學生正是身心多方面變化最顯著的時期,所受的心理困擾也最多。這其中,大學生受到的教育程度高,掌握的信息量大,知識面廣及閱歷逐年增加,對心理衛生知識的知曉率遠大於高中生、初中生,因而比較容易走出心理『誤區』。調查表明,在與父母交流時,學生獲得的心理衛生知識僅佔11.3%,這一數字說明孩子與家長的心理溝通很少,後者更為重視的是孩子的成績和名次,而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調查發現,96.5%的學生存在人際關系的問題,如同學間的學習競爭引發的摩擦和矛盾,如對老師教學方式不認可,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對此,有必要在心理衛生教育中進行人際關系技巧指導,特別是教師在授業、解惑、傳播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學生個性、觀念、行為的發展,采取更為靈活有效、寓教於樂的方法和模式,使師生間的關系更加健康、和諧、牢固。
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當發生心理困惑時,找朋友傾訴、自我反思、通過相關書籍自行『減壓』的學生佔全部受調查者的80.5%,這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有一定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於青少年的世界觀尚未完全成熟,心理衛生知識的薄弱和欠缺,往往對問題采取的解決方式、防御機制不正確,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專家指出,了解和掌握學生群體對心理衛生知識的知曉程度十分必要,這直接關系青少年的素質成長和身心健康。因此,全社會都要予以重視,廣泛宣傳心理衛生知識,特別是心理諮詢機構,更要擴展服務領域和服務對象,及時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危機,將心理隱患消滅於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