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5日訊 煤城七臺河把建設山水園林城市作為發展定位之一。采取『一區一公園、一樓一草地、一路一樹種』等做法,不斷增加綠地面積,並從求綠向求美轉變,把城區建成一個美麗的大花園。煤城七臺河正在加緊打造園林綠化『靚麗身份證』。
1、大規劃大投入
今年,七臺河市委、市政府決心打破城市南出口區域只綠不美的局面。在規劃這一綠化美化方案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推翻的方案不下10個,最後的方案上了市委常委會討論同意後纔算通過。可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園林綠化工作。
這個市編制完成了多個園林綠化規劃方案,其中《七臺河市城市生物(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是在全省第一個制定的,對今後現有植物保護、應用、苗木發展和利用提供了依據。他們把建設山水園林城市、『十一五』期末晉昇國家園林城市,納入了『十一五』發展規劃。近期,市委制定的『358』跳躍式發展規劃再次把建設山水園林城市作為發展定位之一。始終把生態文明理念貫徹到城鄉總體規劃裡,滲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築、城市景觀、住宅小區等城市設計的各個方面。進一步強調依托有山有湖有河的自然條件,以更大視野和長遠眼光總體謀劃區縣場的規劃和建設,使山水園林特色更加突出,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成為宜居新城和旅游新區。
七臺河市區。
七臺河市政府不斷加大專項綠化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拓寬資金渠道,引導社會、各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形成了穩定的、多元化的投資模式。今年,多方籌集園林綠化工程建設資金近5000多萬元。完善了市級公園及主乾街路綠化,區域投資綠化了新七臺河公園、通達路等區級公園和道路。對上爭取資金300萬元,對仙洞山裸露山體進行植被恢復,建設了水庫涵養林,招商引資續建了水庫壩下百頃綠地,公開招投標綠化了依寶公路、七樺公路。
2、大手筆大氣魄
七臺河市依托地域內『三山兩湖一條河』的自然優勢,大手筆進行返璞歸真式綠化,先後組織實施了『造綠運動』、『一整三化』、『9388』、『74151』、『打造精品桃山』、『城鄉環境治理年』、『十萬樹木進城區』等一系列城市園林綠化工程,高標准制定近期綠化方案。今年在綠地規劃設計上以植物造景為主,充分展示現代城市生態園林藝術美。做到垂直與平面結合,蔽陰功能與觀賞效果結合,落葉樹與常綠樹結合,喬、灌、草、花結合,力爭達到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效果。中心區『五縱五橫』道路綠化達到了一街一景觀,一路一特色的綠化效果。截至去年底,城市園林綠地總面積達1849.8公頃,城市園林綠化覆蓋率、城市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由2002年的31.1%、27.7%、8.0平方米,提高到32.82%、29.66%、9.5平方米。
在大環境綠化上,他們按照『青山綠地碧水藍天』的環境建設要求,大力推動生態園林建設。以公園、廣場和主要街道為重點,實行改造和綠化美化,構建城市建在花園中的景觀。在抓市區綠化中,堅持『見縫插綠』、『一區一公園、一樓一草地、一路一樹種』的做法,不斷增加綠地面積,並從求綠向求美轉變,把城區建成一個美麗的大花園。借鑒外省市城市綠化的先進經驗,以現代化大都市的氣魄建設園林城市。每個公園、景點、居住區,每塊公共綠地,每條主乾道綠化都體現出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3、大綠化大景觀
七臺河市積極營造全民參與園林綠化的氛圍,使廣大市民自覺地加入到義務植樹活動中,把植樹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他們先後對桃山、仙洞山及城市周邊裸露山體進行了植被恢復,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門前五包、房前屋後、陽臺綠化等群眾性綠化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先後建成了『公僕林』、『先鋒林』、『青年林』等紀念林和大量義務植樹示范基地。今年大面積栽植了樹木66.93萬株、草花132.33萬株、五色草20萬株,擺放盆花5萬盆,創歷史新高。
七臺河市大增綠量,大建精品,改善了城市景觀,提高了居住區綠地率。他們充分發揮小型街頭綠地地理位置特殊、示范效果明顯的優勢,大膽創新,科學搭配,將山石、小品、仿生動植物等元素與植樹、栽五色草巧妙結合,在中心區街頭巷尾、牆頭拐角處建成了職業學院綠地、花園路綠地等30餘處綠化景觀。今年,七臺河市栽植大景觀樹500多株,增綠了城市特色。今年,新建工程『十萬樹木進城區』和『十萬樹木進礦山』成為集生態性和觀賞性於一體的城市新亮點。園林綠化設計師采用高低錯落流線變化的手法,對學府街東延進行了大模紋、大色塊綠化美化,打造出綠色生態文化長廊。
4、大文化大效益
七臺河市在注重環境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塑造,『以水凸顯城市的靈性,以山展示城市的秀美,以綠提昇城市的品位,以人挖掘城市的底蘊,做大做強風景區』的工作思路,形成更加鮮明的城市個性和特色。桃山公園的『揚起新世紀風帆』雕塑、仿生小品石雕,仙洞山公園的『文化長廊』、『音樂噴泉』、『希望之星』雕塑,礦工廣場的『煤礦工人』雕像等都獨具特色。區級昇華廣場、越秀湖公園和正在建設中的湖濱廣場,充分展現出精品意識,融文化藝術於自然山水,不斷拓展戶外休閑空間。在城區主乾道增設小游園、休閑小廣場和街心花園的特色性雕塑,增加了城市風景,提昇了城市品位。
綠化事業與經濟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互為基礎的態勢。近年來,出現了『以綠引資,因綠興市』的連鎖反應,因環境改善、景觀美化,而招來投資者、旅游者,繁榮了經濟。一次投資長期受益,走上了環境與經濟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