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5日訊 勃利縣把解決原國企歷史遺留工傷賠償問題作為突破點,實施惠民利企行動。近日,原國有企業214名工傷職工,通過市級勞動能力鑒定集中進行工傷賠償,預計還有近300名工傷職工經勞動能力鑒定後陸續列入賠償范圍,此項工作的啟動在全省尚屬首例。
縣委、縣政府不在誰是誰非的問題上打轉轉、畫圈圈,而是從支持企業改革、為企業輕裝減負、保護職工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創造優良經濟發展環境角度出發,在沒有具體可借鑒辦法,又無專項資金保障的情況下,努力爭取上級幫助和支持,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國企工傷職工待遇賠償工作。
針對工傷賠償歷史成因復雜的情況,勃利縣出臺了《勃利縣處理原國有企業工傷遺留問題實施方案》,為集中開展好這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至此,全縣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工傷職工待遇問題得到落實,標志著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引發的勞動保障糾紛得到根本化解,推動了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成為一項惠民利企工程。
資金來源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和關鍵,縣委、縣政府經多次研究從縣財政擠出278萬元專項資金專戶存儲,專門用於解決國企遺留工傷賠償問題。同時,為達到公開、公平、公正目的,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原國企留守處上報工傷職工基本情況後,由紀檢委、勞動保障、財政、工會等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工傷職工提供的資料進行審驗,然後請市勞動保障局專業人員組織醫務人員進行勞動能力鑒定,對符合規定的人員進行張榜公示,無異議後,根據工傷職工勞鑒結論計算賠償標准,一次性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後,下步並軌進入工傷保險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