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7日訊 26日,『健康快車』大型系列義診活動首次活動在哈爾濱市香坊區亞麻社區舉行,多科專家現場為千餘居民進行免費診療和健康諮詢,並發放了數千份健康宣傳材料。參與義診的10餘位醫療專家在義診中發現,許多市民的疾病緣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長期的不良習慣、動作就可能導致疾病發生,尤其是骨科疾病。手顯微外科專家紀效民表示:『專家走進社區,為患者診病,更要教居民防病。』
【專家名片】
紀效民:主任醫師、骨科副主任、手顯微外科主任。省手顯微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哈爾濱市手顯微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近三十年來,主要從事骨外科、手顯微外科的臨床工作,業務專長是手外科及應用顯微外科技術治療骨科疑難重癥,曾成功進行幾百例斷肢斷指再植手術,應用幾十種皮瓣修復四肢組織缺損,搶救上百例四肢大血管損傷病人。多次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編寫專業書籍兩本,赴俄羅斯、日本進行學術交流。
【醫院鏈接】
哈爾濱市第五醫院創建於1955年,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已經發展成為以骨科、燒傷科為省重點專科,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被衛生部列為國家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目前該院骨科、燒傷科的醫療專業技術水平在全省處於領先地位。骨科是國內分科最細、專科最集中的科系,現設有手顯微外科、足外科、脊柱外科、小兒骨科等10個科室。同時又是哈爾濱市兒麻後遺癥矯治中心、股骨頭壞死治療中心、頸椎病治療研究中心及哈爾濱市骨科研究所。
頸椎病患者多為30歲左右
市第五醫院專家介紹,頸椎病在醫學教材中原定義為中老年病,多發生於40歲之後。然而,由於人們生活方式尤其是行為方式不科學,哈爾濱市頸椎病患者逐年增多,且呈明顯的年輕化趨勢,目前該病患者多發於30歲左右。調查顯示,1996年青少年患者比例佔8.7%,近年上昇到12%,最小患者為13歲。電腦操作者、銀行職員、文秘、打字員、醫護人員、教師、司機為高發人群。
四種頸椎病多發
臨床顯示,頸椎病主要有四種類型:
——神經根型:發病率最高,表現為上肢放射痛和感覺障礙,手指麻木,異樣感,活動不靈活。仰頭、咳嗽、噴嚏可加重,就醫時間越早,療效越好,約90%以上的病人可以自愈。
——脊髓型:約15%病人為此型。當發生骨質增生,或連接骨關節的韌帶增厚或骨化時,可壓迫脊髓及血管,甚至發生脊髓缺血或壞死。大多數是在中年以後以『隱性』形式發病,臨床早期為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以後發展為行走困難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甚至癱瘓。
——交感神經型:約佔5%。因頸部交感神經受壓產生的癥狀。因其分布廣泛,因此可引起許多器官和系統的癥狀。包括1)頭部癥狀:頭暈,頭痛,頸後痛;2)眼部癥狀:眼瞼下垂,視物模糊,甚至失明;3)心髒癥狀:心跳加速或減慢,心口疼;4)周圍癥狀:肢體、頭、頸、面部發麻或疼痛;5)其他:耳鳴、耳聾等。
——椎動脈型頸椎病:約佔2%。是由於椎動脈受到外來的壓迫或刺激,引起功能失調,腦部供血不足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表現為發病突然,約半數以上病人是突然發病的,原來可以毫無癥狀,也沒有什麼預兆,只是頸部向某個方向轉動一下,當即出現眩暈,甚至感到天昏地暗。有時伴有頭疼,惡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
五種情況判斷患病
那麼如何簡單地判斷出是否患有頸椎病呢,專家指出,凡是有以下五種情況之一,即表明患有頸椎病。
後頸部疼痛,用手向上牽引頭頸可減輕,而向下加壓則加重者。
頸部疼痛同時,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與)麻木(大多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閉眼時,向左右旋轉頭頸,引發偏頭痛或眩暈(大多為椎動脈頸椎病)。
頸部疼痛的同時,伴有上肢或(與)下肢肌力減弱及肌體疼痛(大多為脊髓型頸椎病或是合並頸椎椎管狹窄癥)。
低頭時,突然引發全身麻木或有『過電』般感覺(大多為脊髓型頸椎病,尤其是合並有嚴重頸椎椎管狹窄癥者)。
六種癥狀必須手術治療
患了頸椎病,該怎麼治療呢?專家指出,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是頸椎病的最基本療法。包括頸椎牽引、理療、手法按摩、針灸、藥物,頸托及醫療體育和自我療法等,對早期頸椎病患者尤其有益,還能為手術療法打好基礎。
專家指出,有以下6種癥狀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經非手術治療後根性疼痛未得緩解或繼續加重,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者;頸椎病有脊髓受壓迫癥狀,經脊髓碘油造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頸椎病病人突然發生頸部外傷或無明顯外傷而發生急性肢體痙攣性癱瘓者;頸椎病引起多次頸性眩暈、暈厥或猝倒,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頸椎病有明確的交感神經癥狀,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嚴重影響工作者;頸椎病椎體前方骨贅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經受壓癥狀者,如吞咽困難。
三種技術療效顯著
1.等離子刀20分鍾燒掉病灶
等離子刀通過1厘米大的針孔穿刺至椎間,燒掉病灶後使頸、腰間盤突出患者僅用20分鍾就可使癥狀消失,恢復正常狀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即將等離子刀通過直徑只有1厘米大的針孔穿刺至椎間盤髓核組織,並去除髓核,減少組織體積並降低間盤內壓力,從而一次性燒掉病灶,手術過程僅用20分鍾。
2.脊柱疾病微創介入治療
應用先進的微創介入技術治療脊柱疾病已被廣泛接受,在部分病例治療中,甚至已成為代替傳統手術切除的主要手段。2002年以來,市第五醫院利用經皮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及經皮激光椎間盤消融修復術治療頸、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150餘例,取得了滿意治療效果。利用經皮椎體成形術、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和SKY膨脹式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骨折,迅速地緩解疼痛,改善了脊柱功能。與開放式手術相比,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微創性。術式操作簡便,在CT、C型臂X光機影像引導下,精確定位,具有不開刀、損傷小、治療後見效快、並發癥少、術後不易復發,能避免開放式手術出血、椎旁組織瘢痕形成、神經損傷、椎體不穩等並發癥。
3.等離子消融髓核成形術
消融、皺縮髓核實時降低間盤內壓力,可有效解除突出髓核對椎間盤周圍組織神經根、動脈、脊髓等的壓迫目的。以消除和緩解臨床癥狀。有效解除對神經的壓迫同時保護纖維環。
【健康小貼士】
『左顧右盼』預防頸椎病
專家指出,預防頸椎病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做一些簡單的小動作:
首先,仰頭觀天。取直立體位,兩手下垂,兩腳與肩同寬,頭緩緩抬起,仰望天空,仰視角盡量達最大限度,眼睛盯住一個目標,保持這種姿勢15秒鍾左右。
其次,按摩頸部。取直立或坐式,用雙手拇指按揉頸部後側,先按中間部位,後按兩側肌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復按揉15次。
然後,兩目虎視。用手足橕地,使身體呈弓形;然後轉頸回頭,左顧右盼,左右各轉動15次。要領是左顧右盼時重在轉頸部,不是只轉眼睛。
第四是搖頭晃腦。將頭部進行前、後、左、右的順序搖晃,如此將頭部搖晃一周,再向反方向搖動,左、右各做10次。
最後是互相爭力。兩手十指交叉,手掌置於頸項後,將頸部用力向前推,頸項則向後挺直,兩力方向相反。與此同時,左右轉頭搖晃5次。放松,停片刻後再重做。
保護頸椎教你七妙法
第一,經常保持樂觀向上好心情。
第二,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頭頸正確的姿勢,選擇合適枕頭,一般以10厘米高度為宜。
第三,盡可能少坐多動,每天要抽出一定時間鍛煉,爬山、游泳,對預防頸椎病效果較好。
第四,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要注意動靜結合,每工作一小時左右就要站起來做做工間操。
第五,平時要注意保暖,注意頸部保護,避免急拐彎、急剎車或突然轉頸。
第六,要防止酗酒。酒精會影響鈣質在骨上沈積,加速頸椎退行性變。
第七,可在醫生指導下少量服用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進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