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0日訊 題:『天保』十年看林區系列報道之十一 東方紅林區唱響綠色旋律
孫景輝 張旭光 記者高長利
在東方紅林業局的早市上,貯木場大棚種植的綠色無污染蔬菜很受林區人歡迎,『去晚了買不著』。貯木場怎麼種上了蔬菜,帶著疑問,采訪組一行走進了東方紅林區。
![]() |
昔日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貯木場 |
![]() |
木材裝車 |
東方紅貯木場,場區總佔地面積109萬平方米,有『亞洲最大的貯木場』之稱。自1963年建局以來,林業局生產的1692萬立方米木材從這裡源源不斷的運到了祖國各地。天保工程實施之前,該貯木場的木材生產任務每年仍能達到30萬立方米。
![]() |
貯木場經營管理的經濟林苗圃 |
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貯木場木材生產任務銳減,餘富六七百職工。靠大木頭吃飯,顯然已成為過去。這種情況下,貯木場在保證木材生產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家庭經濟,走多種經營致富之路。2000年,貯木場利用閑置場地投資300萬建起了百座蔬菜大棚,每年為林區群眾提供蔬菜水果30萬公斤。2006年,林業局又將經濟林苗圃劃歸給貯木場,放下伐木刀,侍候起小樹苗,貯木工變成了育林人。
![]() |
東方紅林區苗圃培育的紅松幼苗 |
建蔬菜大棚、五味子、地栽木耳三個基地,發三色財。同時職工利用冬季忙木材生產等地域特點,夏季閑用來發展自營經濟,養魚、養豬、搞種植,貯木場多種經營有聲有色搞了起來。這還不算,貯木場竟然別出心裁的生產紅腸。產品暢銷之餘還成了林區百姓信得過產品。
一年到頭算細賬,貯木場職工收入比『修理大木頭』高了好幾倍。如今的貯木場,木頭少了,職工收入多了,環境美了,職工笑了。
貯木場只是天保工程實施以來東方紅林區巨變的一個縮影。十年來,東方紅林區采取加強組織建設,嚴格工程組織管理,強化制度建設等措施,為『天保』工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截至2008年4月,該林區森林面積和總蓄積量由30萬公頃和2245萬立方米,提高到33萬公頃和3347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到78.4%,10年增長了12.3%。東方紅林區還與國際接軌,通過了森林認證(FSC),並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貿易網絡(CFTN)接納為正式會員單位。
為保護好有限的天然林資源,東方紅林區封山設卡,轉變森林資源管護機制,管護與管護經營承包責任制相結合,專業隊伍管護與職工群眾管護相結合。全面實施森林分類經營,重點公益林嚴禁采伐,一般公益林實施保護和培育,商品林有計劃采伐,並且切實做到采伐限額『一米不超』。在管護經營中,林業局發包責任區1561個,42萬公頃施業區基本達到『片片森林有人管,條條溝系有人包,道道山路有人看』。
為增加職工收入,林業局鼓勵和扶持職工大力發展『種、養、采、加、商、飲、運、服』等多種經營,積極打造非林非木多元化產業鏈。林區先後建立了區域性養殖基地、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生態復合型產業基地、山藥培育基地、糧豆種植基地等。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的增長點,東方紅林區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多種經營成為職工增收的主導產業。木材生產、林產工業、多種經營、營林生產產業結構比由天保前的46.1﹪:25.6﹪:26.1﹪:2.2﹪調整到38.1﹪:10.6﹪:46.8﹪:4.5﹪。
天保工程實施十年來,東方紅林區人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看到了林區發展振興的曙光。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林業局一大批從事木材生產的職工轉向了森林管護、公益林建設以及林區資源開發,形成了有效的森林管護體系。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林區職工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促進了林區就業途徑由單純依靠『大木頭』向多渠道轉變。十年間,職工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生活狀況得到有效改善,林業局人均年收入由3000元提高到5800元。增長了近一倍。
![]() |
珍寶島國家森林公園隔江與俄羅斯相望 |
![]() |
文件名 東方紅林區東方廣場 |
位於完達山脈最高峰——神頂峰下的東方紅林業局青山經營所,十年裡活立木蓄積淨增長64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達到98.4%,森林資源實現長大於消。從2005年開始觀測起,在東方紅林區有東北虎活動記錄的已近30次。『野雞飛到林場的廣場,野鴨到林場水渠旁玩耍,野豬悠閑地從瞭望塔下走過,這樣的事情不再稀奇了』,在林區職工看來,這樣的情景在青山經營所出現不值得大驚小怪。
![]() |
東方紅濕地自然保護區 |
十年天保巨變,東方紅林區唱響綠色旋律。位於林業局轄區內的東方紅濕地,擁有野生動植物1671種,包含了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3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7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其物種的多樣性佔到全省的40%。其保持完好的原始濕地生態系統,是我國同等濕地類型較為齊備的原始濕地之一。
為了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家園』,林業局2001年8月闢建了東方紅紅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保護區內生存的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地和棲息地。幾年來,濕地內動植物生長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物物種豐富度不斷提高。每當春暖花開之時,候鳥往返遷徙,丹頂鶴、大天鵝在此生育繁衍後代。
只有青山常在,纔能實現永續利用。走林區,看變化,清翠草木煥發出盎然生機,綠色生命在這裡繁衍生息,天保工程唱出動人的綠色旋律……林區人在發展道路上,必將譜寫出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