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舊時明信片再現哈爾濱日偽時期屈辱史
2008-08-31 09:13:4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李懷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這是4張日偽時期印制的反映當時哈爾濱街景的彩色明信片,規格為14.9厘米。明信片正面的上方用日文和俄文分別標注了街景名稱。從一個側面真實再現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哈爾濱的市容風貌。這4張明信片分別是:

  ①靖宇大街。明信片上日文及俄文標注為『傅家甸正陽大街』。傅家甸即道外區的舊稱;正陽大街即現在的靖宇大街,這是解放以後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而重新命名的。這也是哈爾濱市較早出現的一條商業街。明信片上展現的是靖宇大街位於靖宇三、四道街之間的街景,可以看到熙攘的人群、開門的店鋪、畜力車及人力車,還有警察、軍人及崗樓等;街道左側大樓門楣上方『大中銀行』四個大字清晰可見。大中銀行哈爾濱分行始建於1929年11月,1942年5月在日本佔領者的威脅乾擾下被迫停業。街道右側高大的電線杆是電話線路。那時候,道外已有了哈爾濱市較早開通的電話局———傅家甸電話局,該局開通於1908年,並兩易其名,兩易其址,1938年被撤銷。而這些電話杆是於上世紀80年代整頓市容時纔予以拆除改為地下電纜的。

  ②大直街秋林公司前。明信片上標注為『新市街大直街秋林前』。『新市街』並非街名,而是當時指以大直街、火車站為中心的一帶市區。1898年由於沙俄政府修築了中東鐵路,而使原本稱為『秦家崗』的這一荒涼地帶逐步發展起來,形成街市,稱為『新市街』。南崗秋林公司是1904年開始建造的『秋林洋行』,1908年投入使用,是由俄國人伊萬·雅庫列維奇·秋林投資建造的。這是具有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帶有地下室的二層大樓,古朴而典雅,當時稱得上是一座宏偉的建築。現在秋林為四層,是在『文革』之後又加蓋的。明信片上展示的情景大約是初冬時節,樹木尚未凋零;街上有身著裘皮、腳穿皮靴的外國人(應該是俄國人);有穿長袍披圍巾的中國人;還有各種汽車。秋林門前正在修建人行道,警察站在指揮臺上。明信片的右下角可見有軌電車的軌道,這是由火車站至果戈裡大街(後改為國課街)的一條線路。哈爾濱的有軌電車建於1927年,當時只有一條線路,解放以後最多時曾達到9條線路,遍布全市區。

  ③地段街省日報社舊樓前。明信片上標注為『地段街哈爾濱弘報會館前』。現在的黑龍江日報社舊樓舊時稱為『哈爾濱弘報會館』,建成於1938年,是由日本人經營的大北新報社、哈爾濱日日新聞社等幾家報社合資建造的鋼混結構大樓。《大北新報》於當年11月遷入大樓,是日本侵略者推行其侵略政策的輿論工具。當時在該報副刊工作的愛國青年作家關沫南等利用隱晦曲折的語言文字,發表了一些進步的文學作品,啟發鼓動國人覺醒,後來遭到敵偽的搜捕和迫害。明信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報社樓上插有日本『膏藥』旗;樓上、樓前還站著幾個人,樓前停著老式的汽車;街上的隊伍也打著『膏藥』旗,可見當時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勢。

  ④中央大街。明信片上標注為『中國大街』。『中國大街』即現在的『中央大街』舊稱。明信片上展現了外文書店(左側大樓)和馬迭爾賓館(右側樓)等主要建築;街上行人大都是外國人,還有馬車。遠處街中心還可見到一名身著黃色服裝正在執勤的警察的背影;右側近處的一個中國人用手舉著一兩件衣服似乎在叫賣。

  這幾張舊時明信片既展示了舊中國時代哈爾濱『東方小巴黎』的市容風貌,也記錄了西方列強特別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罪惡史;一段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使我們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