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1日訊 與競技體育全民化相對應的是運動員的職業化。其實,我國運動員的職業化的嘗試早已經開始,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等多個體育項目的隊員已開始進入了國外的職業體育聯賽,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在國內,競技體育職業化的嘗試卻並不盡如人意。近日,記者找到兩位曾參加過奧運會的我省優秀運動員,就體育職業化的問題對她們進行了采訪。
苗立傑
出生日期:1980年。身高:1.78米。
1992年從事專業訓練,入選哈爾濱華龍隊;1990年8月進入哈爾濱市隊,教練姜作文;1994年9月進入青年隊,教練柳繼增;1997年11月進入國家隊,教練馬躍南。2005年2月簽約加盟WNBA薩克拉門托君主隊。北京奧運會中國女籃主力後衛。
不出成績就一無所有
『國外的體育職業化是建立在商業基礎之上的,前提是運動員通過商業比賽能夠養活自己,這也是職業化的好處,否則的話都會有一份第二職業,而我們的專業體育把寶都壓在得金牌出成績上,否則就一無所有,這正是我們的專業體育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苗立傑說。
作為中國女籃的主力後力,苗立傑剛剛參加完奧運會,她接觸過許多國外的優秀運動員,她還闖蕩過WNBA美國女籃的頂級聯賽,讓她對這個問題頗有發言權。
據她介紹,眾所周知國外的商業職業體育是很發達的,但是從運動員的身份上看,職業和非職業的界限反而不是那麼清晰的。有些人是高水平的運動員,同時,他也可以是律師、教師或者是保險推銷員。像美國女籃的7號後衛勞森,既是國家隊隊員,又參加WNBA職業聯賽,同時,她又是一名教師,聯賽休賽期間她就會出現在講臺上。
『因為在老美的觀念裡,把體育作為一種娛樂或者是人生的享受,他們不會把體育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強制自己去從事不喜歡的體育項目。』苗立傑說。當然,這種從興趣出發的體育觀念也會產生效益,最後催生出了商業基礎之上的真正的職業體育。
『我們的運動員也是一種職業化,全部由國家包辦,反過來思想要管、生活也要管,約束比較大,而國外則是另一種職業化,運動員都靠個人的自覺,訓練的時候聽從教練的安排,個人生活自己做主。』苗立傑說。
兩種不同的體育觀念碰撞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比賽態度。苗立傑認為,相對來說,國外的運動員競爭意識普遍要強一些,『我們的做法是,有個位置覺得哪個運動員合適就把他找來,等於大鍋飯養起來,而國外是有個競賽的機會,多少人去爭,然後,誰有能力誰就上,選上的人珍惜機會,全力展現自己的纔華。另外,國外的教練在淘汰運動員的時候不會有太多的顧慮,因為運動員都有謀生的職業,而我們國內多少要考慮運動員的前途,練了這麼多年怎麼能不給個機會呢。』
但對於國內今後體育商業化和運動員職業化的問題,苗立傑認為還不能操之過急。『我們只有具備了條件纔能跟人家學,我們現有的生活水平還達不到供養職業體育的要求,國內實際上對體育的認識也不到位。』
『我覺得有許多人賭一把的心態特別不好,像我這樣能出來的畢竟是少數,以後從事體育的人至少應該注意不能把其他的東西都丟了,專業體育對許多人來說其實是挺痛苦的,打不出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些都是教訓。』苗立傑說。
許艷華
出生日期:1970年。
1986年參加專業訓練;1992年和1996年兩次參加奧運會,均獲女子十米氣槍第9名;1997年退役。
物質刺激使運動員走向金字塔
如今的許艷華是省射擊、自行車、擊劍訓練中心主任助理,言談話語當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充滿了快樂,很難想象這個樂觀的人,她的專業生涯『苦菜花』的綽號竟然一直陪伴著她。
『我一直被叫做「苦菜花」,不知道現在他們運動員都叫什麼,我們那時就那麼叫,就是有名次的成績往後數的第一名,我不是連續參加兩屆奧運會都獲得第九名嗎。』許艷華說。她在國家集訓隊裡呆了十年,國家隊實行『末位淘汰制』,她這樣的運動員就算是在國家隊待的時間很長了,可是總是到奧運會的時候就拿不到成績,最冤的一次是與前面的第8名成績相同,算小分的時候又被『刷』下來。這裡面當然有運氣的成分,可是落實到獎勵上就大不相同了。
『當運動員最理想的狀態是拿冠軍,冠軍和亞軍是兩個檔次,拿到獎牌又是一個檔次,獎牌往下是名次,名次以下就是能參加奧運會,也就是參賽資格,我得到的就是奧運會的參賽資格,只能得到省裡給的一點物質獎勵。』許艷華說。
那麼,拿到獎牌的運動員能得到多少獎勵呢?
據許艷華回憶,1992年時,運動員獲得奧運會冠軍的獎勵就已經達到了一百萬元。
『那個年代有853之說,也就是冠軍8萬,亞軍5萬,銅牌3萬,這是國家獎勵,這個獎勵還不是大頭,最多的還是來自企業贊助。』許艷華說。
而在此之前,國家很少有獎勵的一說,因為運動員等同於國家工作人員,平時開工資,訓練還有補助。1984年,許海峰擊落了第一塊奧運金牌,實現了零的突破,只象征性地得到了一輛自行車。『1990年亞運會,明顯發覺獎勵多了,這時大家開始認識到商業的重要性;1992年,獎勵突然增多,體育界的人都沒有想到;1996年,國家給的不多,但社會贊助、企業獎勵特別多。這一年,體育與商業已經開始聯姻,國內搞各種聯賽,許多高水平的運動隊都能拉到贊助商,有的還不止一家。』
『現在獎金可能就更多了,不光是奧運會冠軍,就是全運會冠軍運動員也會得到20萬獎金或者是一套住房。』許艷華說。
物質刺激讓更多的人走向競技體育的金字塔,從事專業運動的人似乎也有了更明確的主動性和目的性,然而,這種熱情與對體育發自內心的熱愛畢竟還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跟業餘選手比賽覺得不好意思
『1990年,參加亞運會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人家是業餘選手,因為他們都有職業,好像只有我們國家和少數的一些國家還是這種專業化的運動員,和她們比賽我們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當時,我們都是以老師或者是學生的身份填參賽表格的。』許艷華說。
『國內的射擊運動是國家投入,所以我們不知道,其實,在國外射擊是一項貴族的運動,尤其是飛碟,許多運動員就是富翁或者是王族,和高爾夫球一樣。』許艷華說。在運動場上運動員們互送禮物,往往國外運動員都有驚人之舉,比如贈送比較貴重的錄音機、首飾,或者到高檔飯店去請客吃飯,讓中國運動員大感意外,也讓她們對這些事業成功而且運動成績出眾的外國運動員更加羡慕。
『人家把體育當作一種愛好,至多是第二職業,人家從事運動是出於熱愛,是娛樂,而我們把體育當作一種生存的方式,從心態上就沒有人家放松,心理上就先輸給人家一截。』許艷華說。外國運動員參賽的心情很放松,因為他們都有成功的事業基礎,而我們的運動員得了冠軍還好說,如果是不出成績,退役後一身傷病,恐怕連病都看不起。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昇國旗的時候,『我們國家的運動員得沒得到冠軍都會哭,而國外運動員即使沒有獲勝表現得也很輕松,能不哭嗎?承受了多少壓力。』 『但是話說回來了,國家投放巨大的財力來培養你,也就是為了讓你能出成績。』許艷華說。據她介紹,我國的運動員體制類似於部隊的管理體制,運動員退役後都面臨著一個二次分配的問題。『當運動員的時候就開工資,一般比社會上的工資要高一些,體育局屬於政府機關,而訓練中心屬於事業單位,當年,運動員退役由國家分配工作,一般都是好工作,即使現在,運動員找工作時也都帶著事業編制。』
體育應是一種娛樂和文化
『其實,體育的職業化早就開始了,只不過這種職業化與國外的另有不同,相比之下反而變得更加殘酷。』許艷華說。現在的許多運動員其實也是自費訓練,家長投入大量的資金,就是期待孩子將來能夠一朝成名,反而壓力更大。
『許多家長實際上不明白,用得著這麼早就訓練嗎,上學的時候或者是有了職業再練也來得及。我們的專業運動員把體育當成唯一的出路,而在國外,體育是一種娛樂和文化,這就是根本的區別。』許艷華說。
許艷華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多年從事體育工作的運動員,她歡迎建立在商業基礎上的職業化,舉國體制的奧運戰略雖然在提高競賽成績上有很大的作用,但背離了體育的基本精神,對運動員個人來說不夠人性化,還造成國家資源的巨大浪費。體育應該回歸到它的本來定位,為更多的人帶來健康和快樂,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國家不包分配也沒有問題,運動員已經有了賴以維生的職業,我們這代運動員沒有趕上,但將來肯定會有這麼一天,大家只為興趣參加到體育運動當中,競技體育帶給人們的不僅是金牌的刺激和電視畫面上的欣賞,而是切身的健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