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日訊 2008年8月31日,經過99天的辛勤努力、晝夜奮戰,位於松花江畔的『知青文化廣場』在佳木斯落成,展現在世人面前。廣場位於佳木斯沿江景觀帶中部、依江而建,這裡風光秀麗,景色怡人,它既是佳木斯市一處記載知青歷史的標志性人文景觀,也是引導和教育市民傳承北大荒精神的一塊重要文化陣地,更是知青們回望青春的地方。當年,就是在這裡,成為了知青的青春驛站,迎接祖國四面八方的知青來到北大荒,來到佳木斯,就是在這裡吹響了青春的集結號,然後再分赴三江平原廣大地區,後來,又是在這裡背起青春的行囊,依依惜別。
廣場東西長約260米,面積為12953平方米,以知青文化為主題、為主線,內設標志性主題雕塑、浮雕、廊架、廣場、景觀步道、人行道路、景觀燈、花草植物等。
主題雕塑高15米,跨度12米,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帆狀部分。造型好似一頁掀起的紙張,上面透雕鏤空字顯示出1968字樣,表面刻有毛澤東同志的題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部分寓意是翻開歷史的這一頁。帆狀雕塑自然飄逸,凌空欲飛,象征著知青在艱苦歲月中思想、意志的昇華。當年,知青以獨特的方式為北大荒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今天,仍有兩萬多名知青留在了這塊深情的黑土地,繼續為北大荒的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二是人物事物部分。身體健美的男知青駕駛拓荒牛奮力前行,無論人與牛都充滿了昂揚向上的活力美。不僅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更重要的是一種精、氣、神。象征著知青們屯墾戍邊,歷經人生坎坷,重重磨難,形成了剛毅頑強、不屈不撓的高尚品格。三是大理石雕刻部分,分成黑色三塊,表面影刻水紋,代表黑土地和三江平原。佳木斯坐落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裡江三條大江衝擊形成的三江平原腹地,這裡人傑地靈,魅力無限,知青們一到這裡就愛上了這裡,與黑土地融為一體,永遠成為黑土地的兒女。
浮雕分為『勇於奮斗』、『無私奉獻』、『顧全大局』、『開拓進取』四大主題。第一個主題反映的是下鄉光榮,展現了當時知青下鄉受到當地百姓歡迎的場景。第二個主題主要體現知青和當地百姓共同建設邊疆的情景。廣大知青也和當地的百姓從陌生到相知,從相知到相伴,共同走過了一段艱苦難忘的歲月,積蓄了一段純朴真摯的情感。第三個主題展現的是知青勞動場景。廣大知青融入到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中,使片片荒野變成良田,正是有了知青朋友無私的奉獻,纔有了這沈甸甸的收獲,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倉,它的發展凝聚了知青的辛勤汗水。第四個主題,表現了知青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當時知青的業餘生活。為了開發建設北大荒,有近千名知青英勇獻身,長眠在這片土地上,後來,有絕大多數知青成為共和國各條戰線的中堅力量。在浮雕的後面,有姜昆、張抗抗、濮存昕、梁曉聲等知青代表的題字、簽字,抒發了他們對佳木斯的眷戀之情和人生感慨。
廣場的東側是代表知青開墾建設北大荒的9個年頭的九個門廊。從1968年到1976年,這期間經歷了初到北大荒、墾荒播種、傳播文明、期待與懷念四個階段,在門廊下可以看到一行行清晰的足跡,漫步在九個門廊,歷史的歲月耐人回味。為了使知青廣場賦予更多的內涵,永久記載廣大知青為三江大地做出的卓越貢獻,廣場的建設者奔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哈爾濱等地,采集了部分知青代表的足跡,並將其刻錄在這裡,他們有姜昆、張抗抗、濮存昕、梁曉聲、趙炎、劉寶元等文化、政治、經濟、教育各方面的知青代表,也有默默無聞把自己全部青春奉獻給這片黑土地的無名英雄。
廣場北側建有向松花江內延伸14米、面積為1065平方米的親水平臺,與主廣場通過6米寬的景觀道路相連接。主廣場兩側分別設有高25米的高杆燈,照射親水平臺。廣場中心安裝了地埋燈,同時在景觀前道和人行道上安裝了庭院燈和庭院前道燈,使這裡的夜晚各種景觀交相輝映。
知青文化廣場是佳木斯經濟社會日益發展的一個縮影,凝聚著佳木斯人民對全體知青朋友的深情厚誼,也寄托了知青朋友無盡的情思和美好的回憶。知青文化廣場的建成,標志著知青文化在這塊黑土地上的永久延續,支橕起知青圓夢共同的精神家園,對於一步弘揚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深入挖掘知青文化,打造北大荒知青發源地的文化品牌,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