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日訊 9月1日出版的《哈爾濱日報》刊發署名文章《開發區:經濟起飛的引擎》,全文如下:
改革開放以來,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開發區就是一例。
1984年,我國在設立經濟特區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率先在14個沿海城市設立開發區。二十多年來,開發區經歷了沿海布點、東南鋪開和向全國推進三個階段。如今,開發區遍布祖國的東西南北中,像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開發區像巨大的引擎,推動著我國經濟保持長期高速增長的態勢。開發區在吸引外資、擴大出口、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多方面起到了窗口、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已經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
開發區一般分為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發區的建設起點高,進區的多以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為主,對於我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傳統產業的昇級換代,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開發區是招商引資成果的集中展示基地,中外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和外商獨資經營的企業紛紛入駐開發區。在這裡,一切按照市場規則辦事,促進了經濟體制轉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政府部門服務職能的強化。開發區也是人纔薈萃之地,研發機構雲集,科技含量高,提昇了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了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發展新興產業。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人到韓國去考察,回來感嘆說:『韓國最乾淨、最漂亮的地方是企業。』現在,我們的一些開發區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堅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環境保護提到了開發區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努力實現產業集群化、土地集約化、能源節約化和區域生態化。大力推廣清潔生產集約型、節約型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開發區建成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示范區。開發區已步入了科學發展的軌道。
筆者曾在呼蘭縣工作、生活了17年,可以說呼蘭是我的第二故鄉。當時,利民是呼蘭縣的貧困鄉之一。如今,利民開發區已成為呼蘭區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利民開發區從1992年起步,至今已有16年,16年的時間不算長,只是彈指一揮間,可利民已今非昔比,一座現代化的新城區矗立在呼蘭河之濱。利民開發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建設,現已形成四大支柱產業。一是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為骨乾的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形成了牧工畜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鏈。二是以30家高科技醫藥企業為骨乾的醫藥科技園區,該園區被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利民醫藥產業基地。三是文化教育科技產業,形成了一個高等學府相對集中的大學城。四是迅速興起的房地產業,樓價節節攀昇。2007年,利民開發區實現總產值13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2億元,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6596萬美元。建區以來,開發區累計實現稅收13.53億元,出口創匯3.5億美元,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驕人的貢獻。利民開發區的發展過程,是我國數以千計開發區的一個縮影。
用利民開發區賺回來的錢,加快了呼蘭老城區的改造,老城區也是舊貌換新顏。手裡的錢多了,改善民生也有了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