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期待科技成果『綻放』 專家學者縱論潛力和措施
2008-09-05 10:33:5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彭溢 趙宇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資料片

  哈電機廠許多設備的科技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許多一線工人都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圖為電機廠工人在進行設備安裝。記者蘇強攝

     東北網9月5日訊  擁有701個科研機構的黑龍江,很多科研項目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甚至國際先進水平,但現有科技成果真正實現產業化、商品化,佔一定市場份額的只有20%左右。如何發揮好科技優勢,實現黑龍江振興,是目前亟待破解的一個難題

  省委書記吉炳軒在省委十屆五次全會上提出:『要把科技資源優勢發揮好,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目前,我省有關部門正抓緊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措施。

  就發揮我省科技優勢,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人士及學者。目前我省現有的科技成果真正實現產業化、商品化,佔一定市場份額的只有20%左右。怎樣發揮好我省的科技優勢,使成果轉化為產品、產業、商品、品牌,是擺在我省科技工作者面前一道待解的難題。不過,對這個艱巨的任務,他們都積極建言獻策,充滿信心。


 

  哈工大的靈巧機器人手。記者郭俊峰攝

  省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主任劉春燕:

  『我省科技成果水平在全國居中上游,好多國內的重大項目都有我省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主持或參與。』說起我省的科技成果,省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主任劉春燕滿臉自豪。他說,我省科技實力逐年增強,2003?2007年全省共登記科研成果5045項,其中應用成果4217項,有3190項得到了不同程度應用,佔應用成果的76.2%。在2007年簽訂的1607項技術合同中,向省外輸出技術成果663項,成交金額為26.37億元,佔全年成交總金額的75%,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省份,其中江蘇、北京、浙江、廣東等8個省市吸納我省技術的成交額均超億元;向國外、港澳臺地區輸出技術項目23項,成交金額4.16億元,佔全年成交總金額的12%。轉移出去的成果給對方帶來的利潤超乎想象,一些國內外的投資公司還專程到我省走後門、挖技術。與此相對的是,成果為我省所用的僅有921項,成交金額僅為4.49億元,較2006年減少32.27%,成交額佔有比例更由2006年的42%減少到2007年的13%。可見,我省在自有技術成果轉化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潛力與空間。

  多年來,劉春燕和他的團隊,一直進行著成果轉化的有益探索和實踐。他認為,成果轉化與推廣應該有一套完備的機制。首先,成果轉化應設立專項資金,對產生效益的成果的持有者、項目組、發揮作用的中介服務部門給予獎勵,對承擔風險實施成果轉化的部門給予補貼。江蘇省每年拿出10多個億支持成果轉化,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加強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使科技資源有效聚合,避免重復引進、重復建設等問題,有效發揮資源優勢。劉春燕還建議,我省以政府為主導,建立科技成果發布制度,及時公開好的成果,建立成果轉化信譽等級,科研立項等級,人纔使用政策落實情況等級等。『如果能做到這些,我省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率肯定會大幅提昇。』劉春燕信心十足地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文虎:

  對於提昇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比率,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文虎也充滿信心。他說,我省科研水平尤其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的技術研發能力有很多都達到了國內國際領先水平。不過,目前,高校科技跟生產的關系仍然是兩條平行線,雖然我們在不斷改進,但是還沒有完全改變這一現狀。現在提出的產學研相結合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要以企業為主體,同時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的首要目標是要依靠企業的力量樹立自己的品牌,充分發揮產學研各方面的優勢。』黃文虎說。而現在,產學研三方面的目標雖然是一致的,但是都有各自的想法和困難。企業更多的是考慮生產能力、經濟效益的問題;學校的壓力來自於評價科研能力的論文成果等,從而大搞面子工程;科研院所的主要職責應該是為企業提供創新成果,但是現在很多院所都采用企業化的模式,參與市場競爭,而不是為企業服務。在國外,很多大廠商的研發機構和試驗基地的規模都非常大,以確保其產品的質量、性能更加穩定。產學研結合對於大企業來說,應該形成穩定的團隊,針對企業發展的若乾問題,與大學、科研院所形成互動的態勢,靠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實力解決更深層次的技術問題,而政策上要使三方面各得其所,實現利益平衡,纔能真正實現『產』與『學研』的緊密結合。

  東北農業大學副校長鄭秋?:

  『我省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潛力毋庸質疑。』東北農業大學副校長鄭秋?說,激勵政策很重要。近幾年,東農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使成果轉讓的收入分配由過去教師與學校間3:7的比例調整為7:3,並對取得重大成果和效益的科研人員給予重獎,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率。

  鄭秋?認為,『我們的科研資金充足,推廣資金不足,導致千軍萬馬擠科研經費,成果轉化隊伍卻相對不足。我們現在一個專家,既要搞教學、又要搞科研、又要自己進行成果推廣,這三項工作無法都達到最佳狀態。』鄭秋?建議,科研院所在改制過程中,將一般性的研究所的性質轉化為推廣型的,專門負責成果轉化的工作,讓高水平的科研單位專心進行研究。在高校也是如此,例如美國的農業大學,會有幾個專門的推廣教授對科研成果進行完善,然後再進行逐級的推廣。另外,建議有關部門對所有的科研成果進行統一認定,以加快成果推廣;同時建立權威的信息平臺,使科研單位能准確的了解企業的信息需求和同類科研成果的相關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哈爾濱軸承集團公司生產的10餘種數十套特種航空軸承曾裝配在『神六』飛船飛入太空。據了解,航空軸承具有材料特殊、工藝復雜、精度較高等特點,哈軸在這一領域的科技研發水平和生產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年產量可達到40萬臺套。圖為工人們正在生產航空特種軸承。記者蘇強攝

  觀點一

  要使科技成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杠杆,必須解決好三個要素:強度、支點、作用力

   趙敏——打造撬動經濟發展的科技『杠杆』

  省科技廳廳長趙敏對科技問題的看法獨到精准,日前,記者對她進行了采訪。她提出『杠杆原理』,圍繞科技成果產業化這一課題,從杠杆的強度、支點和作用力這三個關鍵要素,全面闡釋了如何打造撬動經濟發展的科技硬杠杆。

  做強杠杆——整合資源

  『要使科技成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杠杆,必須解決好三個要素。首先,要做強杠杆。』趙敏說,我省科技資源雄厚,但科技資源沒有圍繞產業捆綁在一起,所以就沒有足夠的強度來撬動經濟的發展。如果不把目前分散的資源進行非常好的整合,我省所擁有的優勢和實力就很難發揮作用。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整合資源、集中資源、創造資源、利用資源,打造科技創新平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趙敏說,今年下半年,省科技廳准備在全省建50個省級研發基地。這些研發基地是將高校、企業、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圍繞產業進行整合。比如,我省要重點突破的核電裝備,就要將所有的核電研發資源整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體系。必須將優勢捆綁起來,纔能有足夠的強度來撬動經濟的發展。

  豎好支點——營造環境

  『第二個要素是給杠杆提供堅實的支點。我省有44萬科技人員,總量處在全國前十位,但每年從事科技研發活動的只有4萬人,可見我省科技人員創新的熱情不高。因此,這個支點就是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建設一個開放式的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包括孵化器在內的科技園區,來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熱情。』趙敏說。

  現在,為很好地解決機制、體制問題,省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科技園區發展和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乾政策意見,營造良好的促進科技創業的環境,努力實現吉炳軒書記提出的『對有重大貢獻的科技人纔要給予重獎,使他們政治上有位、經濟上有酬、社會上有名、工作上有為。』

  施加作用力——促成果產業化

  『前兩個要素完備了,還要有施加於杠杆的作用力。』趙敏認為,必須建立各級領導班子抓第一生產力的機制。今年下半年醞釀啟動與13個地市建立省市共商機制,由各地市的黨政一把手提出要上的技術攻關項目,要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只要符合我省明確的『四大區域經濟板塊』的發展方向,科技廳就給予經費配套。比如,在哈大齊工業走廊重點支持裝備工業、醫藥工業,在生態經濟功能區重點支持生態保護、林下經濟作物等。這樣就可以幫助各地市不斷增加產業的科技含量,真正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要積極爭取與國家科技部建立省部會商機制,以求對我省重點發展的領域給予政策、經費的支持。這樣,國家、省、地市都加力,這個杠杆纔能很好發揮撬動的作用。

  『除基礎研究領域,今後科技立項,也要逐步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圍繞一個企業轉變為圍繞一個產業;從支持一個課題轉變為支持一個方向;從扶持一個專家轉變為扶持一個團隊。』趙敏說,攻關課題要由企業提出,然後組織專家來投標,哪個方案最符合科技規律、最滿足產業發展,哪個就中標。一定要在科技工作的源頭將科技工作和經濟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使科研項目立題之時就是科技成果產品化、產業化實施之日。


 

  觀點二

   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來做催化劑,而科技的發展又需要一個活躍的市場氛圍來做舞臺

    王樹國——科技優勢需要市場來激活

  曾經是黑龍江省科技廳的廳長,而今又是我省最具科研實力的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長,這樣的經歷令王樹國對我省的科技發展多了一份關注的目光。如何盤活黑龍江現有的科技優勢,如何讓科技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催化劑,王樹國的心中有很多想法。

  王樹國說,我們的科研院所不少,高校也很多,這是我們的科技優勢。從目前來看,我省有普通高校68所,獨立設置的科研機構724個,其中中直科研院所23個。還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1家,其中國家級4家;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8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02個,其中國家級4個。這說明我們有著極強的科研實力和能力,但如何讓這個優勢為經濟發展服務,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索的課題。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它不是充分條件。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來做催化劑,而科技的發展又需要一個活躍的市場氛圍來做舞臺。

  王樹國認為,從這一點上來看產學研的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學校做小衛星、做機器人,成果有很多,但是在黑龍江找不到合適的企業來用。所以,要想讓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生聯動,政府就要有一定的政策導向。現在我們的政府部門也在不斷地為召開對接會,為產學研的『聯姻』創造機會,但是這個對接會一定要一抓到底,抓出結果來。

  科技要想發揮作用,必須得有市場需求。王樹國說,美國的科技為什麼發展迅速?那是因為他們的市場、他們的企業對科技的需求太強烈了,他們太需要有新技術來開發新產品、降低生產成本或是提昇生產效率了。但是,黑龍江的市場氛圍比較淡,少的就是對高端科技人纔的強烈需求。這些年來,我們學校的人纔和科研成果在南方落地生根的情況很多,是因為南方的企業和市場有需求,但這種情況也並非無法逆轉,如果有一天經濟發展起來了,人纔自然會產生回流。這需要政府花大力氣吸引大企業與大項目到黑龍江紮根,企業和項目多了,市場對科技人纔和科技成果的需求自然也就會變得愈發強烈,那麼黑龍江科技的發展與騰飛也一定會為時不遠。

  科技亮點

  哈獸研成功構建的『豬藍耳病預防控制平臺』,多項科研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其滅活疫苗和弱毒疫苗是我國惟一獲准銷售的豬藍耳病滅活疫苗,有效率達90%。圖為哈獸研工作人員在生產豬藍耳病疫苗。本報資料片


 

  我省科技成果轉化與效益詳解

    年登記科技成果超千項去年應用效益84億

  據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處統計,去年,我省登記科技成果1055項,比上年增長5.82%。分析登記的科技成果,大專院校共完成526項,佔總數的一半。近八成成果為應用成果,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應用成果連續4年遞增。企業正日益顯現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在獲得發明專利的成果中佔了七成以上,並成為成果應用的主體。有158項已應用的項目真正產生經濟效益,淨利潤達84.55億元。

  大專院校成果佔半壁江山

    大專院校仍然是技術成果研發的主要陣地。在登記的1055項成果中,大專院校共完成526項,佔成果登記總數的49.86%,較去年有所增長;其次是企業205項,獨立科研機構171項,醫療機構105項,其他部門48項,分別佔總數的19.43%、16.21%、9.95%和4.55%。

    登記的成果主要以財政支持的計劃項目為主,其中來源於各級科技計劃項目的成果621項,佔總數的58.86%;基金項目182項,佔總數的17.25%;國際合作項目4項,佔總數的0.38%;橫向委托項目25項,佔總數的2.37%;自選項目177項,佔總數的16.78%。

    各級計劃項目和基金項目主要集中在大專院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選項目主要集中在企業,達82項,佔自選項目總數的46.33%。可見項目資金的投入主要傾斜於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而企業多是靠自籌資金進行項目開發及研究。


 

    國際領先成果連續4年遞增

  科技成果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於生產實踐,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2007年,我省登記成果以應用類為主,達827項,佔應用成果總數的78.39%。其中獨立科研機構為149項,大專院校336項,企業203項,醫療機構99項,其他部門40項,分別佔應用成果的18.02%、40.63%、24.55%、11.97%、4.83%。

    從應用成果的屬性看,屬於原始創新的項目507項,國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140項,國內技術二次開發的180項,分別佔應用技術成果的61.31%、16.93%、21.76%。

    從應用成果水平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33項,國際先進水平的107項,國內領先水平的428項,國內先進水平的237項,分別佔應用技術成果的3.99%、12.94%、51.75%、28.66%。可喜的是近4年,我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逐年遞增,總計105項。

    成果應用效益84億元

    在登記的科技成果中,獲得發明專利的項目145項,佔登記成果總數的13.74%,比去年上昇1個百分點。其中企業獲得發明專利的項目最多,為105項,佔專利項目的72.41%,比上年有顯著提高。大專院校專利所佔比例明顯下降,為27項,比去年下降24.58%。其次是獨立科研機構10項,醫療機構1項,其他部門2項。

    在827項技術成果中已應用的達601項,佔應用項目的72.67%;未應用的成果226項,佔27.33%。未應用的科研成果中,以大專院校為主,佔未應用成果的78.32%,企業只佔未應用成果的4.87%,這說明企業更注重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應用性的研究。

    已應用的項目真正產生經濟效益的有158項,其中企業最多,為87項,佔產生經濟效益項目總數的55.06%。這158項技術成果產生的淨利潤總計845469萬元,實交稅金84738萬元,其中企業為75747萬元,佔總稅金的89.39%;而大專院校僅為8280萬元,佔總稅金的9.77%。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