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專家講解大一新生如何化解『新生不適癥』
2008-09-07 10:02:5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趙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個性獨立的『90後』一方面對未來充滿自信,另一方面,由於絕大部分『90後』是獨生子女,因而部分人還是對父母存在依賴。上大學就等於獨自步入一個新環境,對這些孩子來說都是一次挑戰。隨著越來越多新生走進大學,如何幫助他們擺脫『新生不適癥』已成為許多家庭關注的話題。『雖然只是大一,但孩子卻提出要配備許多高檔數碼產品,這些我們該買嗎?』『住集體寢室,要是我和同學的關系沒處好,那該怎麼辦啊!』連日來,本報記者不斷接到這樣的詢問,記者也特意邀請了對大學生活頗有心得的高年級學生以及相關專家、老師,為『新生不適癥』開出良方。專家提醒,寬容、謙讓地對待同學,樂於幫助他人,你就會很快融入集體生活。新生入學盡快『摸透』新環境第一次離家遠行的入學旅程,是大學生獨立處理事情的開始。入校後能否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園環境,將決定大學新生能否在這個環境中自如地生活、學習。

  從高中昇入大學的新生,絕大多數年齡在十七八歲左右,很少有單獨外出旅行的經驗,所以入學旅程中一般由父母或親戚陪同。隨著近年來大學新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增大,由家長專程護送新生上大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有的學生甚至有數位親友陪同:某大學在開學初期,曾經有過一名入學新生由6名家長『護送上學』的紀錄。相比之下,那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出不起太多的路費或是希望鍛煉獨立處事能力的學生,反而上了人生有益的一課。很多大學生在談到入學旅程時認為,第一次獨自離家遠行,的確對自己沒有多大的信心,但是經過這第一次獨立處理事情的鍛煉,如買車票、轉車簽票、托運行李等等,就覺得自己有點兒像個大人了。而這種感覺正是他們走向成熟的良好起點。

  如果說入學旅程是大學生獨立處理事情的開始,那麼入校後能否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園環境,則決定了大學新生能否在這個環境中自如地生活、學習。首先要盡快熟悉校園的『地形』。有的新生入校後一安排好行李,馬上就到校園的各處熟悉情況,例如,了解教室、圖書館、商店、電話亭在什麼地方,食堂什麼時候開飯,如何購買澡票,甚至學校有幾個門等等,都在短時間內了解清楚。這樣,在辦理各種手續、解決各種問題的時候就會比別人更順利、更節省時間。與此相反的是,某些大學新生顯得非常拘謹,生怕走遠一點兒就會迷路,又不好意思開口向別人尋求幫助,最後不得不盡量少走動、少說話,實在迫不得已就跟在別人的後面。

  其次,要多向高年級的同學請教。直接向高年級的同學請教是熟悉校園環境的一個最快捷的方法,一般來說,多數高年級的同學都比較願意把他們的經驗傳授給新生,以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校園生活,盡量少走彎路。另外,向自己的同鄉請教也是不錯的選擇。最後,在班級中擔任一定的工作,也能幫助你盡快適應校園生活。對環境適應快的大學新生,很快就能成為班級中的核心人物,並擔任一定的班級工作。這樣與老師、同學接觸得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鍛煉的機會也越多,能力提高很快,自信心也就逐漸建立起來了。學做自己的會計不做『月光族』 『電腦6000元、數碼相機2500元、手機2000元……』曹陽的大學入學行李清單上,所列的東西價值1萬餘元。近日,記者走訪了幾家大型數碼商場,營業員告訴記者,每一學年快開學時,前來為准大學生購買電腦、手機的家長絡繹不絕。那麼,對於新生來說,大一真的需要這麼齊全的『裝備』嗎?

  『如果不是編程或者做PowerPoint的專業,大一時去學校的機房或附近的網吧就可以滿足上網的需求了。』某大學大三王同學說,他的電腦沒有帶去學校,而是一直放在家裡,因為平時學習並不太需要。很多同學大一時就以學習的名義向家長要求買電腦,實際上,新生初次離開父母老師的管理,很容易因此沈溺電腦游戲和網絡,白白耽誤了學習的時間。他認為大二時再考慮購買電腦也不遲。

  獨立生活,自己給自己當家,這是新生們盼望已久的『特權』。然而,從以往的新生經歷中記者發現,由於從來都是父母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一些大手大腳的新生難免成為『月光族』,最後只好伸手向家長要、向同學借。可見,理財是新生們開始獨立生活的第一道關卡。『爸媽給的生活費並不多,可我每次都很夠用。』劉潔是大三的學生,她提醒學弟學妹,第一次在外生活,更要做好消費計劃。像她就會在每次開學時把生活費存入銀行,然後按月給自己『發工資』。而平時她花錢的竅門是:每月先把飯卡充足,這樣吃飯就不成問題了,同時把每月大筆的消費清單記錄下來,了解每一筆大額支出的同時,也可以克制自己的消費欲望。自覺學習很重要寬容謙讓好人緣『以為進了自由的大學就像進了天堂,沒想到第一個學期就有幾門課程差點掛科。』一年前,剛走進大學的小微很是迷茫,他告訴記者,沒有約束的生活讓他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記者發現,這種情況在大學生中較為普遍,不少人認為昇入大學就大功告成,便抱著徹底放松的心態,使剛剛開始的大學生活缺乏驅動力。

  『與中學時代截然不同,大學裡沒有人隨時隨地催促你學習,人生規劃要由自己來決定。』某大學宋老師說,大學的學習與中學有很大差別,老師很少布置作業,課堂也不像中學時那樣緊湊,很多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在圖書館查閱資料。他建議新生們多與高年級的師兄師姐溝通、學習,吸取他們成長的體會和經驗。同時,大學生涯是進入社會的前奏,新生們不要沈溺於玩樂,要發現自己的興趣並增長自己的學識,嘗試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和職業規劃,這樣奮斗纔有動力。進入大學後,新生們開始了集體生活。許多獨生子女住進多人間的宿捨裡,不知該如何與人打交道,時常獨來獨往,直到大一結束時,班裡有些同學他還不認識。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如何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的同學相處,已成為新生最困惑的問題。新生們因為文化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常不能相互理解,其實只要善於換位思考,學會寬容、謙讓、互相幫助,就可很好地適應新的人際關系。例如,幫同學帶一份飯、提一壺水,在給別人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快樂了自己。今年大四的李剛建議學弟學妹大學裡開拓自己的交往圈子,除了上課外,新生們不妨嘗試打工,或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參加社團活動。要積極克服

  『心理失衡』不少大一新生對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感到不適應。對此,心理專家通過實例進行心理剖析並提出建議。快開學了,17歲的小李卻說『不念了』。和他情況差不多的還有小張,她覺得大學很灰暗,說話都會得罪人。專家指出,他倆正處在『心理失衡期』。

  新學校、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新寢室……一切都是新的,卻使一些大學新生產生困惑,從而造成心理失衡。因為學習方式的不適應,一些大學新生人際關系處理不好,還有些人因個人生活方式不習慣被迫休學。在剛步入大學這個『小社會』時,一部分新生由於不會調整,從而造成焦慮、抑郁、自閉和不自信。大學新生在入學前後擁有良好的心態是十分必要的。有些大一新生認為去看心理醫生就是承認自己有病。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懂得適時進行心理求助纔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心理專家提出三點建議:1.認知觀念上的改變。新生應該先了解一些大學生活,讓學哥學姐們談談步入大學校門後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然後給自己確立一個實際、有效的目標。2.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要懂得挫折也是一種經歷,別苛求自己、刻意追求完美。3.要找到支橕的力量。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方面,找幾位可以傾聽心事的朋友。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