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阿什河:上游清清魚翔淺底 下游渾濁垃圾遍灘
2008-09-10 14:05:48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譚立順 張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上游清澈:一條大河波浪寬

                                   

  阿什河邊觀察

  清水源埋葬皇室貴冑

  東北網9月10日訊 8時多,雨停了。記者一行下車沿平緩的河岸往山裡走,水越來越清,山也越來越綠。一位放牛的老漢告訴記者,阿什河的水流到這裡,一道上已經接納了橫頭山、老母頂子、松峰山的山泉水,是名副其實的山泉河。『都說阿什河的源頭之水始自橫頭山上的一棵老龍樹,老母頂子則埋著金兀術的老娘,松峰山上還留有金朝皇帝與道士下棋的棋盤。』似乎只是民間的傳說,但樁樁卻又有據可查,記者曾踏訪過這三座山,的確發現過不少歷史遺跡。老母頂子也就是史書中的胡凱山,據《金史·歡都傳》載為合陵之地,也就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初葬之地,金肇興之地的龍脈之所。老母頂子山上至今還留有大量的石龜、石人和墓穴,而順著老母頂子往下的一段山谷,被民間叫做『王子溝』,老百姓篤信其中埋葬著金王朝的許多皇室貴冑。

  龍脈流出的山泉水清涼而潤澤,生息著數不盡的花泥鰍,這種泥鰍肉質細膩鮮滑,也是遠近聞名的美味。在一處突起的河岸旁,記者用塑料瓶灌了小半瓶水,看到透明的水中清楚可見小魚。河灘上有幾匹馬和幾頭牛,時不時地低頭啃食著水草。

  供珠之蚌退居河谷地

  上車,記者沿著透亮的阿什河往下游走。河水穿山越嶺,越流越寬,但就在流過哈牡高速公路後,水卻不再是清澈見底了。隨著沿河村落的增多,灘涂佔荒地的增多,生活污水和農田灌溉水也弄渾了阿什河。不過這種影響顯然並沒有危及生態,記者幾度下車走近河畔,看到兩岸依然是生機盎然的景象:水草豐茂,水中的魚兒也不時吐著泡泡兒。接近一處山谷時,灘涂地上更是出現了一片片蚌殼,淤泥裡不少活河蚌還露出了寬寬的殼口。『阿什河流出山區後,就很難再找到巴掌大的河蚌了,過了阿城區也根本就沒有這東西了。』一位進山采山貨兒的大娘告訴記者,不要小看阿什河的河蚌,十幾年前,村民們還有在河蚌殼裡找到珍珠的呢。『我們這裡用蚌肉喂鴨子,城裡人用蚌肉炒菜吃,看出區別了嗎?』

  阿什河裡產珍珠,這仿佛是個天方夜譚,然而讓人不能不信服的是,史料清楚地記載著就在清朝時,阿什河的入江口還是貢品『東珠』的采集地。『太乾淨的水裡不長蚌,太髒的水裡也不長蚌,河蚌長在河泥中,這一帶的河泥適合河蚌生長,所以也就特別多。』小小的河蚌透露出生態信息:阿什河的污染逼近了上源,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這個生存力極強的物種也『搬家』200多公裡,從下游的河口一步步退居到上源的河谷地,也失去產珠的功能。


   谷口大濕地一望無際

  沿著盤山公路前行半個小時,透過濃密的灌木林,記者發現就在進入西泉眼水庫的一個谷口前,竟有著一處一望無際的大濕地。下車,記者穿過樹林,站在野草叢生的坡頂興奮地觀望起來。這片濕地面積在十幾平方公裡以上,均勻地覆蓋著近兩米高的植物,阿什河及其數條河汊就穿行其中。踩著松軟的灘涂,記者撥開一叢叢叫不出名的高大植被往濕地中走,蜻蜓、蝴蝶等昆蟲和羽毛翠綠的小鳥,不時從身邊飛過。再走過泥濘地,記者來到了阿什河一條幾米寬的河汊前,一條超過半尺長的白鰱魚就漂到了眼前,剛剛發出幾聲感嘆,不遠處一條超過尺長的白鰱魚又漂了過來。這是兩條死魚,記者用木棍挑起觀察,發現它們的鰓都掀折著,眼球也脹了出來,顯然是從掛網上掙脫,又由於不能呼吸而死。記者了解到,不但附近一些村民到這裡來私捕,一些從哈市市區來玩的市民也經常在河汊私自設網。

  水庫施工建設水源地

  繼續行車往前走,就進入到了西泉眼水庫。在庫區廣闊的水面之上,如今已見不到如織的游艇和快艇,庫邊的水上餐廳也已經荒廢。道路上不斷有施工的車輛通過,兩側樹林中往年常見的養蜂人、采果摘蘑的村民,也都失去了蹤影。『這裡正在進行水源地工程建設,以後對水體和環境有破壞影響的行為,都會被取締。』有施工人員這樣介紹。記者從哈市水務部門了解到,按照國家對城市供水水源地保護的要求,哈市已經啟動了西泉眼水庫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20家企業單位和商服建築物,將在10月1日前被拆除;二級保護區內建設日處理污水量5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站一處,污水也將由車輛運輸至壩下二級保護區以外排放。 

  記者走上西泉眼水庫的壩區,看到工人們正在忙碌著對攔河壩進行加固施工。在幾十米落差下的閘外河道邊,聚集著不少釣魚的人。一位中年釣魚者告訴記者,從西泉眼閘這段河道往下開始,阿什河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由於庫區經常放水,一些魚也被衝了下來,靠近庫區這段污染也較少,我們在這裡釣起尺把長的鰱子和鯉子是常事。從這裡釣到的魚,相比在下游釣到的魚也更好吃,沒有任何怪味,吃了也不怕生病。』

  阿什河上游仍是『黃金河』

  驅車駛出庫區,停在盤山道的一處高點,記者看到對岸林地建起了色彩艷麗的度假村,沿河而居的村屯也多了起來。此時記者已經接近了阿城區的城區,河水散發著清新的味道。11時30分,記者來到阿城區阿什河大橋,坐在河邊釣魚的阿城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過了前面的攔河壩,就不會再有魚了。』

  三十年前記者曾在阿什河城區段度過了快樂的童年,上游一行也勾起了記者對往昔的回憶,阿什河作為一條曾經養育過古代女真文明和現代阿城文化的『黃金河』,曾給多少逐河而居的人們留下美好的記憶!


排污口排出的紅色污水。

河岸垃圾遍地。

  『阿什河怎麼成了這個樣兒,這還叫河嗎?』從阿城城區開始,記者的心情開始沈重。生活垃圾就堆放在河岸上,飄散的垃圾隨時就會落入河中,垃圾也會隨著雨水流到河中,進入阿城城區,大小工廠的工業廢水也在肆無忌憚地將阿什河的水色、水質改變。

  一道閘門:裡裡外外兩重天

  在原阿城糖廠廠區外的阿什河大壩上,記者還想著釣魚者的話語,僅隔了區區50多米,那面的河水中就沒有魚了?記者不相信,而且記者遠眺發現,距離那座攔河壩幾米的地方還有一個『扳魚架』呢!

  記者向下游進發,走了50多米遠,就發現了那一道攔河壩,河水從這裡劃分了顏色。而記者先前發現的『扳魚架』在攔河壩的上游,上面的來水是清澈的,即便有渾濁的時候,也是夾雜了黑土和泥沙的顏色,那是一種較為正常的河水顏色,人們能夠聞到的也是一種清新的,稍稍帶有一點腥味的河水氣味,而過了這道攔河壩,記者就開始聞到一股刺激性的氣味,越往前走,氣味就越濃,僅僅過了攔河壩不到20米,記者就差一點被濃濃的臭味熏倒。

  在攔河壩的下游僅十幾米的地方,記者注意到,阿什河中的水有些變黑,但並沒有夾雜垃圾。而在踏查過程中,記者發現距離攔河壩不到10米的地方,有一個巨大的排污管正在向阿什河排放紅色的廢水,紅色的廢水直接流入阿什河,向下游200餘米的阿什河大橋匯集,在排污管的上方堤壩上,還有一個巨大的磚制的排污井,井中的水都是紅色的,在嘩嘩地流淌,都通過下方的排污口排入阿什河中。

  追根尋源:紅色廢水由哪來?

  看著這些紅色的廢水嘩嘩地流入阿什河,聞著空氣中惡臭的氣味,記者開始了追蹤:這些紅色廢水是從哪來的?

  接近13時,站在阿什河大壩上,記者又發現一個排污井,井中也是流淌著紅色廢水,而在不遠處則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池子,有半米多深,長約30多米,寬約十幾米,裡面是乾乾的爐灰渣子。記者向一位路過的穿著工裝的男子詢問後證實,這是原阿城糖廠排污用的沈淀池,裡面的炭是用來過濾工業廢水用的。其工藝流程是先將工業廢水匯集到管線中,然後排放到這個池子中,經過濾後再排入排污井,最後通過管線排放到阿什河中。

  在原阿城糖廠的沈淀池和排污井旁,記者發現了兩行紅色泥印,經仔細辨認,這是一輛機動車留下的車轍,車轍的紅色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家企業的工業廢水是紅色的,它的生產廢渣也是紅色的,那麼這個車轍印就是從工廠內拉廢渣的機動車留下的痕跡。

  於是,記者沿著地面留下的紅色泥印開始追蹤,一直追蹤到原阿城糖廠廠區內的一家合資企業門前。在阿城糖廠破產之後,其廠區閑置了一段時間,後來賣給某味精廠,但也未經營多長時間便關門了。再其後,偌大的阿城糖廠廠區內,已經被分割成了幾塊:既有合資企業,也有民辦小廠,而其中最大的一家是哈爾濱馬利酵母有限公司。後來據記者查閱得知,哈爾濱市馬利酵母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澳合資企業,生產即發型高活性乾酵母、鮮酵母和食品添加劑等產品,其廠房用地佔據了原阿城糖廠的主要生產廠房,其登記的排污口就是記者見到的糖廠南門外總排污口。2007年5月12日,國家環保總局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該公司污水直接外排,COD濃度超標23.8倍,而被國家環保總局掛牌督辦。

  當記者說明來意,該公司的門衛聯系了一名王姓女士接待記者。這位王姓女士問明記者的來意後表示,她是在辦公室工作的,負責人事工作,對於生產、排污並不知情。記者問,馬利酵母有限公司是不是有專門的負責環保的部門?王女士的回答是應該有。當記者表示要聯系到該企業的生產部負責人時,王女士用電話打通了一位同事的電話,說明了情況,不到一分鍾即告知記者生產部經理休假,聯系不上。在記者的要求下,王女士將生產部的一個電話留給了記者。


 

  廟臺溝前:一汪白水注大河

  在香坊區成高子鎮往東方紅老橋方向去時,行程被擋住了,這裡正在修路,老道已被封閉。記者下車前行半個小時後,來到了一條被居民稱為廟臺溝的阿什河支流。這裡垃圾遍地,臭氣熏天,讓人感到恐懼的是,廟臺溝還呈現出了一種病態的黃白色。一個放羊的村民告訴記者,村裡開設著豆腐坊、屠宰場和其他一些小作坊,髒水都是從這些地方流出來的。站在東方紅老橋上,記者看到此處的阿什河河水已近乾枯,河床上也並不乾淨,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隨處可見。

  阿什河在市區流經聯勝橋時,又變成了大河,水面有十餘米寬,水量也較大,可是水的顏色和狀態卻非常怪異,上面一層是透明的,而下面則翻騰著黃流。從成高子鎮回到市區,又繞行到先鋒路,來到阿什河大橋邊,記者看到水面已經不是『雞尾酒』的樣子,但卻呈現出黑黃色。有知情者告訴記者,有『雞尾酒』色的水面,說明有人在岸邊挖沙洗沙,現在水面黑黃則說明有企業在往河水裡排污。『在橋前不遠處就有一個企業的排污管,黑水就從那裡往外冒,岸邊屬於行洪灘地的位置,現在有不少建廠房的,但哪家也沒有污水淨化系統,就連簡單的氧化池也沒有。』

  城區河段:兩臭水溝沿途匯入

  14時許,記者離開馬利酵母有限公司,在阿城城區內走訪了兩條將水排入阿什河的河溝,一條在原阿城糖廠廠區上游、一條在阿城糖廠廠區的下游,兩條臭水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兩岸垃圾遍布,河內水色黑黑。

  『都是街裡出來的,除了垃圾就是垃圾。』在河邊釣魚的王先生如是說。沿著其中的一條臭水溝向上前行,來到阿城市第六中學門口,在這裡記者聞到一股腥臭的氣味,走上學校門前的金城橋,橋下的景象更是慘不忍睹:十幾米寬的河道上河水『瘦』得只剩一米多寬,河水渾濁,呈灰綠色,成堆的殘土、生活垃圾被傾倒在護堤上,從河堤上一直延至河床底。

  在學校周圍,記者還發現附近幾百米范圍內共分布著4家廢品收購站和1家蔬菜批發市場。這些場所產生的垃圾都被扔到河裡。

  黃山腳下:垃圾山污染河水

  15時許,記者驅車趕到先鋒路至哈同公路的出口,在阿什河大橋東側團結鎮黃家崴子屯,記者見到,一條堆積大量垃圾、散發惡臭氣味的水溝源源不斷地將黑水注入阿什河。黑顏色的水將阿什河河面衝出了一道明顯的分界線,阿什河河水顯得黃一些,而靠近溝子一側的水面則是黑色。

  在這條臭水溝的上游,黃家崴子屯設有一處垃圾場,裡面堆滿了生活垃圾,散發著惡臭的氣味,面積超過了1萬平方米。

  再沿這條臭水溝向上走,在團結鎮百菜村內,記者發現這條溝已經成為一個深達四五米、寬約十多米的排污河了,橋下、溝邊都是垃圾,河水仍舊是濃濃的黑色,仍舊散發著惡臭。

  東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馬永勝教授告訴記者,垃圾場是導致阿什河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每當下雨的時候,垃圾堆的滲出液就會流進阿什河,這些垃圾滲出液與毒藥無異。記者一行沿著河岸往下游走,看到不少垃圾都被衝進了阿什河,它們浮在水面上,一些淺水岸邊甚至被覆蓋。『不少垃圾都順水流進了松花江,這對沿江綠色走廊的建設已經構成嚴重威脅,然而,直到現在也並沒有相關部門進行治理。』記者了解到,現松花江哈爾濱段14條支流中,拉林河、阿什河、呼蘭河等6條排污嚴重超標,五年前阿什河未經處理的污水排放量就已經超過了每年210噸。


 

  專家出招:下游清污應『爭上游』

                                     

西泉眼水庫內的游船。

 

  由平山、西泉眼水庫、阿城市區、成高子鎮和民主鄉一路走來,記者一行在源頭和上游看到清澈見底的阿什河,感到興奮和幸福;到了阿城城區、香坊城區和道外城區河段,看到污水滿眼、惡臭彌散,心情又變得十分沈重和憤怒。自古以來,阿什河養育了兩岸人民,生生不息,但是到了今天,曾經美麗的阿什河已經變得容顏憔悴、身心疲憊。如何纔能整治好阿什河,有關專家出招,下游清污應『爭上游』。

  幾年前,東北農業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馬永勝教授,就曾帶領學生對阿什河的生態環境進行了調查,並研究出了一套改善方案。馬教授說,解決阿什河工業和生活污水污染問題,政府在進行標准化管理和科學布局調整的同時,還應在建立和完善處理廠上下工夫,污水處理廠夠用了,河流的負荷也就減輕了。這裡恢復建設濕地就尤顯重要,沿河濕地可以增加河流的自清自淨能力,把一些無法集中處理的污染通過環保的小環境消化掉。河畔的垃圾場必須搬家或進行深埋處理,因為垃圾滲出液嚴重危害了阿什河的生態。

  記者在阿什河河畔看到,兩岸遍布著多個巨大的沙山和大大小小的深坑,很多深坑甚至已經形成了池塘。記者從哈市水務局了解到,哈市已經對阿什河非法采沙問題治理了三年多,現在敢於頂風上的非法采沙者已經非常少見。非法采沙者被處理了,然而他們卻沒有按照管理部門的要求,將沙山進行回填。巨大的沙山不但影響了阿什河兩岸植被恢復,也形成了一處處沙源。整治阿什河是一項綜合工程,應讓更多負有責任的部門履行管理責任,產生綜合效應。該把沙山回填入坑的就強制回填,如果深坑或沙山已經形成了景觀,可以考慮適當保存,但維護措施必須到位。

  站在阿什河大橋上,或站在工農兵橋上往上下游望去,都可以看到大面積的河灘地被佔用:一些商家或早或晚地出現在了河灘地上,用建築垃圾把河灘地墊成了空地,圈成了廠區。在距離工農兵橋不遠處,一片面積約200畝的河灘濕地灌木林,還在去年冬天被一家企業全部掩埋,如今已經成了荒地。記者了解到,阿什河在香坊、道外兩區流程達30公裡,沿河也形成一個巨大的綠色廊道,可近年這個廊道卻越變越窄,不少灘涂地被開墾為耕地,不少草甸和林地也被佔荒企業填埋。

  記者從哈市水政監察支隊了解到,哈市已公布了阿什河景觀綠化綜合整治規劃設想,范圍北起松花江南至阿城界,河堤向外150米到200米范圍均為重點整治規劃區,鄰近河岸的城市級道路圍合區域為整治規劃控制區。將在城市堤防段建設風景林,在郊區堤防段種植經濟防護林,在農村堤防段種植自然生物群落。誰侵佔了這些規劃用地,將來都必須還回來。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路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