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1日訊 『自然、神奇的黑龍江』是叫響我省旅游的凝練之句。擁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湖泊、大界江、大熔岩、大冰雪的良好生態資源,更成為發展我省旅游產業的重要依托。省委十屆五次全會指出:要充分利用好優越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北國風光游、四季風情游、養生度假游等具有黑龍江特色的旅游項目,著力抓好景點、景區建設,搞出一批旅游熱點熱線。
特殊的地緣優勢賦予黑龍江旅游自然、自在、神奇、浪漫的特色,也使發展生態旅游成為我省無可厚非的王牌。大森林,有大小興安嶺、張廣纔嶺和完達山脈等林區,森林覆被率達43.6%,面積居全國第一;大草原,草原佔全省土地總面積11.2%,屬全國擁有大草原10個省份之一;大濕地,擁有全國類型最多樣、形態最奇特、景觀最壯闊的濕地資源,約佔全國天然濕地面積的八分之一,居全國第二位;大湖泊,大小640個湖泊遍布全省,亞洲最大的中俄界湖——興凱湖、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鏡泊湖名揚中外;大界江,中俄大界江——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經中俄邊界段達2400多公裡,充滿原始、古朴、滄桑、神秘的色彩;大冰雪,黑龍江冰雪藝術已經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雪雕博覽會、哈爾濱冰燈游園會、牡丹江雪堡的建築規模和藝術水准都居世界先進水平。春季的黑龍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夏季的黑龍江是一個清涼宜人的世界,秋季的黑龍江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冬季的黑龍江是一個冰雪童話的世界。
幾年來,我省旅游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實現年均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旅游入境人數和創匯在全國排名不斷上昇,連續11年成為全國旅游業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冰雪旅游和避暑度假勝地。旅游業在推進GDP增長、擴大需求、解決就業、促進外匯增長、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提高生活水平等諸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07年全省旅游總收入相當於全省GDP比重的6.07%,比上年提昇0.42個百分點,首次突破6%的大關,實現歷史性新跨躍。
記者了解到,盡管擁有著寶貴的生態資源,但目前我省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仍不均衡,總體水平也不高,主要問題是缺少切實的規劃和策劃,個性和特質不突出,低水平重復開發利用較多,粗放式管理和粗放式服務普遍存在。特別是大森林、大濕地、大界江旅游開發遠遠不夠,大部分濕地還在沈睡,黑龍江、烏蘇裡江秀美的界江風光僅僅開發了少數旅游景點。同時,森林公園和濕地的開發建設缺乏總體規劃,出現了盲目圈地現象,部分景區由於定位不准,盲目效仿,導致景點、景區低水平重復建設,難以形成精品。專家學者認為,我省旅游資源既比較豐富又很有個性,為開展有針對性的、可塑性的、可持續性的個性化旅游,打造起重要的支柱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支橕。我省旅游主要以生態資源為依托,如何在深度開發黑龍江自然資源的同時,減少游客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旅游休閑環境,是黑龍江旅游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經國家環保總局批准,2000年11月,我省成為繼海南和吉林之後的我國第三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黑龍江生態省建設總的目標是,經過20年的努力,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家和國際同類地區先進水平,60%以上縣(市)實現山川秀美、生態環境良性循環;80%的大中城市建成生態園林城市。對於生態旅游的發展,我省今後將重點樹立『黑龍江——中國酷省』旅游總體形象;打造『國際滑雪旅游勝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養生度假勝地』三大品牌;構建『春天活力世界、夏天清涼世界、秋天多彩世界、冬天冰雪世界』四重旅游世界。實現產業經濟跨越式增長,到2010年,旅游業各項主要指標在2005年基礎上翻一番,旅游總收入相當於全省GDP的7%以上;優化提昇產業結構,到2010年,全省力爭建成10個度假旅游城市、一批旅游強市強縣、10個生態旅游示范區、100個休閑旅游度假區(點)、200個綠色飯店、500個旅游扶貧示范村(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