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4日訊 隨著天氣轉涼,哈爾濱告別了豐富多彩的夏季,而許多市民卻還沈浸在夏日野餐的愜意回憶中。
說到野餐,哈爾濱人對它情有獨鍾。從有計劃、有准備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的燒烤聚會,到臨時起意一根紅腸、一瓶啤酒在松花江邊的自斟自飲,這種把飲食與旅游休閑緊密結合的方式,已經成為哈爾濱這座城市的一道風景。哈爾濱人的野餐習俗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在北方少數民族飲食習慣和歐洲移民生活方式的雙重影響下,哈爾濱人逐漸形成了以野餐為主的野游習俗。這個如今已經成為哈爾濱人春、夏、秋三季最主要的休閑方式,在歷經了百年的演變之後,已經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哈爾濱人的習俗。上到耄耋老者,下至襁褓嬰兒,幾乎沒有沒享受過野餐樂趣的,它成為夏季哈爾濱沿江一帶獨特的風景線。
百年演變,野餐由少數貴族走向大眾
在哈爾濱的老照片中,不難看出野餐這一習俗由貴族到平民化的演變歷程。松花江畔聞名中外的哈爾濱鐵路江上俱樂部,當年就是隸屬於中東鐵路管理局的。始建於1912年的船形建築就是當年俄羅斯貴族消遣、娛樂的場所。這座俄式建築中當時給人們的最深印象就是,餐廳開在室外的平臺上,當年的白俄貴族們可以在這裡吹著涼風,呼吸著溫潤的空氣,品嘗著啤酒。到了上世紀50年代,當人民當家作主的時候,已經被這種來自異域的野餐習俗『熏陶』了幾十年的哈爾濱人自然而然地沿襲了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哈爾濱人,都會有這樣的深刻記憶:在浪漫的太陽島上,找一塊空地兒,鋪一塊塑料布,擺上面包、紅腸、啤酒,全家人或朋友同事席地而坐,把酒言歡,其樂融融,這是他們對太陽島、對夏日生活、對年輕歲月最美好的回憶。現在回想起那時的歲月,已過六旬的老人陳大媽說:『那時一只燒雞坐在家裡吃和拿到江北去吃,就是兩個味兒。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太陽島被那首歌唱得全國聞名,每年夏天帶著老人和孩子到太陽島去野游,那是暑期裡的「規定動作」。』
野餐一度『斷檔』,近年高調回歸
當哈爾濱餐飲業發展到街頭巷尾大小餐館遍地開花之時,對野餐習俗也形成了衝擊———聚餐,再也不用大老遠地跑到江邊去『風餐露宿』了。上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的十幾年間,沐浴在改革春風下而蓬勃發展的餐飲業,給哈爾濱人提供了各種檔次的室內聚餐的場所,同時生活好了、錢包鼓了的哈爾濱人也開始覺得『下館子』吃飯比起先前的野餐更有面子。於是,曾經風靡一時的野餐在人們的生活裡變得無足輕重了,這個有著歷史淵源和地域特色的野餐習俗出現了『斷檔』風波。
但是一種習俗的延續,並不會因為某種客觀條件的改變而徹底改變。雖然在聚餐形式上經歷了『斷檔』,但哈爾濱人的『野餐情節』卻依舊在骨子中沿襲。當人們開始逐漸從改革、致富之初的盲目享樂中走出的時候,哈爾濱人驚愕地發現原來曾一度被自己拋棄,誤認為是原始和低檔的習俗,恰恰卻是當今最時尚、最親近自然、最健康、最和諧的形式。生活方式的改變讓哈爾濱人改變了腳步的方向,從水泥森林中走出,奔向久違了的大自然。與此同時人們發現自己的生存環境也在悄然地變化著,從城市公園到濕地園林、從街邊綠化到小區整治,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而與這種環境和生活方式改變最契合的聚餐方式,當然要屬那久違了的『野餐』,於是野餐自然而然地回到了市民的身邊。
野餐風俗回歸,不是退化而是進化
哈爾濱人野餐習俗的回歸和重興,並非生活質量的『退化』。在離開高檔酒店和高檔服務,重歸自然之後,哈爾濱人野餐的品質也隨之有了一個飛躍。在充分地體現『回歸』特性的當代野餐中,『自己動手』令大多數野餐者樂此不疲,而自家車飽有率的上昇、戶外用品的種類和專業化程度的日益增加,大大加速了哈爾濱人『野時代』的到來。為迎合當代哈爾濱人追求的『野味』濃郁的周末,許多商家煞費苦心。一家專營汽車配套裝備的專賣店老板告訴記者,現在每到野餐、野游季節,店裡一些專供汽車在野外使用的小東西特別好賣,像野外燒烤臺、簡易帳篷、情侶折疊座椅等,一天可以賣出好多套。此外,小型燒烤架、袋裝碳、小型烤網或錫箔……這些都是野餐燒烤必不可少的裝備,按照說明書使用起來也很簡單。另外,現在戶外運動俱樂部一般備有丁烷氣罐、野炊爐等較為專業的野餐裝備。在傲古雅戶外用品商店記者看到,這野炊爐的外層不僅配有耐熱層,還可非常精細地調節火力的大小,燒開一昇水只需要4分鍾。曾經紅火一時的野餐,經歷了一度的黯然失色後,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隨著生活水准的進一步提高,隨著戶外用品專業化程度的加速,又開始了更高層次的復蘇。
野餐復興,也帶來環保新課題
在野餐習俗全面復興的今天,人們在盡情享受自然的同時,也在對身邊的環境進行著無情的破壞,『野餐後遺癥』是哈爾濱市的環衛工人給野餐垃圾起的『別名』。在顧鄉公園裡工作的清潔工人魏大叔對此深有感觸,他說一到了野餐季節,公園裡的衛生就讓人頭疼。每到周末,野餐者留下的飲料瓶、餐巾紙、雞骨頭便地都是,有時他在市民野餐中途就要去清理一次,但這樣常常令人家很反感,總是被委婉地告知:『等我們走了你再來。』
松北區哈爾濱市政府到世茂濱江新城中間有一片空地,被稱作前進灘。經過改造,灘涂上栽滿了喜水的柳樹,已經成為茂密的小樹林,這裡如今已經成為哈爾濱市民野餐的好地方。可每天周末假日小樹林在迎接著前來野餐休閑的市民的同時,也不得不忍受著市民們對它的『蹂躪』。地上隨處可見沾滿油污的廢紙、瓶蓋、餐盒、餐具及各種食品的包裝袋,燒烤留下的木炭殘灰、吃剩下的肉串,甚至還有啤酒瓶碎片。
喜歡野餐的於先生每次購買野餐用品時,都不忘在超市裡買一卷垃圾袋。他說:『其實保持衛生很簡單,多准備點袋就行了。結束時大人孩子一起來個掃除,即讓野餐有了完美的結局,又讓環境得到保護,還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好習慣,何樂不為?』同於先生一樣,史女士的『野餐幫』裡,每次結束都由孩子們負責撿垃圾,史女士說,現在可供人們野餐的環境已經不多了,如果再這麼毫無顧及地破壞下去,那麼有朝一日野餐就要在自家陽臺上進行。
打造一條產業鏈,創一張城市名片
野餐在哈爾濱已經成為上到耄耋老者,下到襁褓嬰兒都參與的『全民行動』。於是有市民在網上發起了創辦『野餐節』,把野餐成為如同哈爾濱的冰雪、音樂、啤酒一樣的另一張城市名片。『野餐節』的設想在互聯網上受到了追棒。可細心的市民發現雖然野餐已經大眾化,但是與之配套的野餐服務項目卻幾乎空白,其發展已經大大落後於市場的需求。
目前市民的野餐正在走著『完全自助』的道路,雖然『自己動手』是很多野餐者所追求的樂趣,但是據網上調查顯示:對於目前處在『完全自助』現狀的野餐者而言,並不滿意。『我們對「自己動手」的興趣更多地集中到燒烤階段,而先期的准備卻讓我們非常撓頭。我們需要加工成半成品的燒烤食品,希望能有規劃好的野餐用地,讓野餐能夠在輕松的狀態下進行。』野餐愛好者小林對記者說。
據了解,目前市民的野餐項目大都是自己選址,哈爾濱的江畔、公園、園林、濕地都沒有給野餐者做過規劃。而與之配套的公廁的設立、垃圾處理和生活用水的提供更是一片空白。據調查,廁所、水、垃圾處理是目前讓野餐市民最為頭疼的三大難題。水要自己背來,垃圾要自己帶走,至於廁所問題,那真是背不來也帶不走,只能……『如果在適合市民野餐的地方進行必要的規劃和建設,給市民提供這些必須的設置,那麼在百姓享受親近自然的同時,環境也會被保護,兩全其美。』市民郭先生建議:『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讓有著百年歷史的野餐習俗產業化,如果設置了野餐區,那麼還應該有其他的配套服務,比如燒烤工具的出租,喜歡自己動手燒烤的市民只要帶著半成品食品來就可以了,甚至這些半成品也可以就地買到,還可以大大減輕裝備的重量,給無車族帶來方便。再比如設置一些野外游藝項目,讓野餐的內容更豐富。還可以讓野餐參與到哈爾濱市旅游市場之中,對於外來的游客,某一天的某一個項目就是自助燒烤,即增加了樂趣,也讓「團餐」花樣翻新。』
而市民高先生說:『我在加拿大留學了幾年,那裡的公園設立了燒烤區域,想進行燒烤派對的話,你只要預訂就可以了,管理部門甚至將燒烤用的木炭都放在爐灶內了,十分的方便、舒適,我想政府的管理部門應該借鑒一下國外的經驗,讓哈爾濱的野餐文化走到一個新高度。』
毋庸置疑,野餐這種哈爾濱人自發的群眾性活動,已經發展為一個可以展示城市飲食、休閑娛樂和文化魅力的載體,我們的城市也需要這樣的載體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何讓這載體進一步發展、讓野餐這個習俗真正成為哈爾濱的另一張城市名片,已經成為管理部門需要考慮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