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伍連德博士塑像。 |
東北網9月14日訊 『參與創建伍連德紀念館,是我晚年最大的心願。』8日,坐落在哈市道外區保障街130號的黑龍江伍連德紀念館開館。距開館儀式還有一個多小時,一位耄耋老人就早早地來到這裡,深情地凝望著坐落在紀念館前方的伍連德博士銅像。這位老人叫傅世英,是原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著名心內科專家,今年已經89歲了。
『我這一生注定要受到伍連德博士精神的激勵,被其感動,並在耄耋之年為其奔走、呼喊。』
從1995年到2008年期間,為了保護這處舊址,傅世英老人和29名老專家經過不懈地努力,終於使伍連德紀念館現於世人面前,讓這位塵封了幾十年的偉大人物的崇高精神,在他奮斗的地方弘揚光大,使伍連德這位醫學先驅傳奇的一生和不平凡的故事得以重現。
在修建這個紀念館的過程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和曲折經歷……
初知伍連德
傅世英在教會學校盛京醫大求學時,剛20出頭的他從老師那裡了解到了在中國東北這塊土地上,有一位全球著名的防疫專家伍連德博士。老師對伍連德博士的高度贊揚給傅世英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時的傅世英怎麼也沒想到,在他的晚年,竟然又會與伍連德博士『不期而遇』,並走進了伍連德的精神世界。
1945年,傅世英來到哈爾濱,在基督教教會的普渡醫院從醫。1952年,他從北京協和醫院進修完後又回到哈爾濱,進入伍連德博士創辦的哈爾濱醫科大學從教。傅世英回憶說,這段期間,他對伍連德博士的了解仍是僅僅停留在最初的印象中,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似乎漸漸失去了對伍連德博士的記憶』。
伍連德博士再次出現在傅世英的記憶中是1995年6月8日『紀念伍連德博士及中華醫學會成立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會上,他從各個方面回顧、追憶和論述中了解到伍連德博士在創立中華醫學會、收回我國檢疫主權、消滅鼠疫和編寫中國醫學史等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應邀出席會議的伍連德博士的女兒、僑居新加坡的伍玉玲博士在會後特意來到她父親生前工作過的地方,也是她的出生地——哈爾濱。參觀了哈爾濱醫科大學和道外區保障街的東北三省防疫處舊址。時任省政協副主席的傅世英代表省政協接待了伍玉玲博士,伍玉玲將她親手編輯、出版的畫冊《回憶伍連德博士——鼠疫斗士》送給傅世英老人。
從模糊到景仰
晚年為其奔走呼喊
傅世英老人認真翻閱了這本畫冊,一個令人崇敬的高大形象展現在傅世英老人的眼前。畫冊中一樁樁鮮活的事例、一幅幅生動的照片再現了伍連德博士在中國的30年中,如何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不遺餘力地為促進中國近代醫學的發展立下的不朽功勛……伍連德博士在中國和世界現代醫學史上的地位、突出的貢獻,以及他偉大的愛國情懷,使傅世英深受感動。『伍連德博士的事跡在我心中越來越豐滿,伍連德的形象在我心中越來越高大。』傅世英說。
傅世英老人說,『對伍連德了解愈深,就愈崇敬』,一種使命感也油然而生——一定要為伍連德博士建一座紀念館。
10日,記者在傅世英老人的辦公室也見到了伍玉玲送給他的那本畫冊。這本畫冊印刷十分精美考究,共185頁,收入照片310幅,其中213幅為伍連德博士在祖國辦醫院、防疫、檢疫等活動的內容。傅世英老人告訴記者,在他與伍玉玲的交談中得知伍連德博士喜歡攝影,畫冊中大部分照片都是伍連德博士親手拍攝的,並在每張照片的背後標上詳細的照片說明,這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素材。
此後,傅世英老師在張本和姒元翼(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已去世)處得到了更多的有關伍連德博士的傳記和史料,了解了伍連德博士不平凡的人生。
舊址淪為危房
1995年,伍玉玲女士與女兒臺艾倫專程來到東北三省防疫處舊址參觀,時任哈醫大醫史學教研室主任、省醫史學會主任委員的徐維廉教授陪同其參觀,『那天的情景給我留下了印象深刻,至今還歷歷在目』。
徐維廉說,那天,道外區保障街130號的東北三省防疫處舊址前一片荒涼,空空的小樓十分破敗,窗玻璃都碎了。推開虛掩的房門裡面漆黑一片,隱約可見裡面堆滿了雜物,地下室中還冒著污水。伍玉玲與女兒在樓外邊深深地鞠了一躬後,指著對面的小樓說:『我就出生在這棟樓的三樓。』
1998年,傅世英與哈醫大的醫學專家傅有鐸(已去世)來到保障街130號,此時,東北防疫管理處舊址已經變成校辦工廠。眼前的景象更加破敗不堪,傅世英老人還得知了更令他震驚的消息,這處舊址已經被列入危房很快就要被拆除。
29人聯名建議:
危房命運轉變
東北三省防疫管理處舊址破敗的一幕,讓傅世英老人的心中十分沈重,也更堅定了他把宣傳伍連德精神、保護舊址作為晚年工作的信念。不僅傅世英一人,傅有鐸、鄭方等多名醫學、醫史專家們也紛紛加入其中。1998年4月,張本教授、傅世英等29位知名的專家、學者聯名向哈爾濱市市長和市文化局遞交了『建立防疫泰斗伍連德紀念館的建議書』。
哈爾濱市政府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把建議書報給時任哈爾濱市市長曹廣亮,曹市長做出批示,讓哈爾濱市文化局派人到伍連德博士在哈爾濱工作過的東北三省防疫處舊址進行了調查工作。
這是一個別具歷史意義的重大發現——對伍連德博士的發現無異於在城市歷史的『挖掘』中淘到了一個『金礦』。我們的城市需要更多這樣的『金礦』,更需要那些執著、堅韌的『挖掘』者,一如『發現伍連德』過程中傅世英等幾十位專家、學者的四方奔走和不懈呼吁……
|
||
|
調查結果是,東三省防疫處有兩幢建築舊址在道外區保障街。 一幢是原濱江醫院,建築時間為1922年;一幢為原管理處和鼠疫研究所,建築時間在1926年以前。兩幢建築都是俄羅斯建築風格。
建議書引起了政府的重視,獲得了當年人民建議特等獎,舊址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8年底,東三省防疫處兩幢建築舊址被哈爾濱市政府認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月10日,黑龍江省政府又將舊址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掛牌保護。
原准備拆除的危房被列為文物保護建築,伍連德紀念館的籌建工作邁出了艱難的一步。
八旬老人遠赴新加坡
『尋找』伍連德
2004年10月22日,傅世英到泰國曼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後,於25日飛抵新加坡專程會見伍玉玲女士。傅世英老人回憶說,伍玉玲女士邀請傅世英到她家中作客。
傅世英介紹說,伍玉玲的住宅是一幢簡朴的兩層小樓,她自己獨自一人居住。一進門迎面就看到伍連德博士的半身銅像和大幅特寫照片。二樓還珍藏有很多伍連德博士的資料,伍玉玲女士還破例請傅世英進入了她在二樓的臥室,臥室中有一塊雕刻精美的木匾,居中上方是象牙雕刻而成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兩側分別題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訓。
伍玉玲女士向傅世英介紹了這塊匾極不尋常的來歷,原來這塊匾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女士於1926年贈送給伍連德博士的。
傅世英說:『伍玉玲女士的住宅就像一個小型的伍連德博士紀念館,充滿了懷舊氣氛——處處都擺放著有關伍連德博士業績的書籍、照片、文物以及贈品,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伍連德博士的故事。』
傅世英向伍玉玲女士說明了哈醫大籌建『伍連德紀念館』的想法,並請她擔任館長。伍玉玲聽後非常高興,表示要為『伍連德紀念館』捐獻文物,但擔任館長一事她推辭了。
有了伍玉玲的肯定,傅世英十分欣喜。29日,傅世英乘車來到了馬來西亞的吉隆坡,伍連德曾在馬來西亞國立醫學研究所工作過,研究所圖書館收藏了伍連德博士的數百張照片。
據記載,伍連德博士在這個研究所中度過的時間是1903年至1904年期間,僅一年,時間雖短,但卻一直受到研究所的高度尊敬和懷念,這一點從該研究所的史志對伍連德博士記載和評價就可以看出來。
說到這,傅世英老人不無感慨地說,伍連德博士28歲回國,58歲返回馬來西亞,這期間的30年是他人生的巔峰期和黃金期,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國家,其中最多的時間還是在東北。然而,他為之奉獻的地方,很多人卻連他的名字都不記得。傅世英說,在國外、特別是東南亞一帶,伍連德的名氣、地位以及受尊敬的程度都遠遠超過了國內。
新加坡和吉隆坡之行,使伍連德博士在傅世英心中的形象由最初的模糊開始變得清晰並鮮活起來。
『不該遺忘的國士』
2004年6月,哈醫大決定由哈醫大附屬第一醫院承擔建立『伍連德紀念館』的重任。哈醫大一院出資1000萬元承辦伍連德紀念館,傅世英任名譽理事長。
同年年底,傅世英在新加坡見過伍玉玲回國後,開始了伍連德紀念館的籌備工作,並很快制定了『伍連德紀念館』建館方案,方案很快得到了有關部門批准。
然而,實際運作過程中,一些現實困難仍層出不窮。
2006年,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委托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朴逸同志主持召開了有關伍連德紀念館建設的協調會,道外區、哈市教育局、哈市衛生局,哈醫大一院等多家單位參加,經大家討論後,伍連德紀念館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2007年初一期工程即紀念館小樓的修繕工程順利完工。
在采訪中,傅世英老人滿懷感激地提到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
在籌建伍連德紀念館的過程中,年逾八旬的傅世英與醫史學、醫學專家們遇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困難,『在籌建過程中,杜書記對紀念館籌建這件事的推動力是最大的。』傅世英老人激動地說,『作為一名公務繁忙的市委書記,這很難能可貴』。
2006年9月8日,在哈醫大80年校慶同時,舉行了伍連德紀念館的奠基典禮。在典禮上,杜宇新在講話中說道:『建立伍連德紀念館,是對伍連德博士永久紀念的最好形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建立伍連德紀念館是有益於社會之舉。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社會各界都要大力支持建館工作,為建館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為伍連德博士紀念館的早日建成而共同努力。』
2007年7月17日,杜宇新還在哈爾濱日報發表了名為《不該遺忘的國士》一文。文中寫道:『若不是去年原省政協副主席、著名心內專家傅世英老前輩和我談起伍連德,自己真的可能一輩子就這樣孤陋寡聞。在詳讀了關於伍連德的各種書籍後,促使我產生一種將他介紹給大家的衝動』。文章最後寫道:『一個城市,也和一個人一樣,有許多事情難免被遺忘。但對有些事情,我們應當刻骨銘心,永志不忘!讓我們和我們的城市永遠銘記他吧!伍連德,一個蓋世無雙的「國士」,一個大寫的人。』
布展:要有伍連德的精神
紀念館工程完工後,進入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布展階段。『布展工作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而是一項賦有人文精神的事業,否則就無法呈現出伍連德博士的偉大精神。』哈爾濱醫科大學宣傳部長李炳明告訴記者,為了將伍連德紀念館布置得有層次、有內涵,弘揚伍連德博士的『赤誠愛國,自強創業』精神。傅世英老人和相關工作人員曾多次到各地紀念館『取經』,在對紀念館的布展有了初步的設想和感觀認識後,開始對布展公司進行招標。
『我們把伍連德博士的所有資料發給參與競標的三家公司,讓他們去感知伍連德博士的精神世界。』李炳明說,傅世英對三家參加競標的布展公司要求相當『苛刻』——價位要低、品味要高,更要能展現出伍連德博士其仁愛、博大的精神。經過半年多的考核,世紀金源廣告裝飾工程公司被選中。
『我們公司這次是頭一回破例接了這個賺錢又少又累人的活兒。』金源公司經理齊曉燕這樣說道,在通讀了伍連德博士資料後,大家認識到,這項工程與普通裝飾工程不一樣,這項工程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以及歷史的復原,更是一份無比榮耀的事業。因為這背後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和諸多的感動。
在准備展品時,大家發現畫冊中有一件非常精美的壁掛。這件壁掛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和不尋常的來歷。伍連德在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留學期間,他的母親把對兒子的思念與牽掛匯聚到指尖,按照劍橋信封上學院標識的樣式親手制作了一面用細小的珍珠和寶石織成的壁掛,把其中原有的英國獅換成了東方舞獅圖案,鼓勵兒子奮發學習。
伍連德把它掛在自己的床頭,枕著對母親的思念入眠。據伍玉玲女士講,這件壁掛原樣已經流失了,劍橋大學正在全球征集這面由東方母親手織的、飽含東方韻味的特殊校徽。正是因為這件壁掛的特殊性,傅世英提出:想方設法要讓這幅壁掛『再現』。
這件壁掛在仿制過程中,費勁周折。最開始,傅世英老人親自帶著畫冊,多次到道外區景陽街上的一些文教商業區找人來仿制。『工藝太精細了、顏色太豐富了、太復雜了……』很多刺繡工人看過圖片後,都表示很難仿制出來。
最後,這件壁掛的仿制任務交給了布展公司。該公司經理齊曉燕說,盡管仿制展品並不是我們的工作范疇,但大家都把這次布展當成了一項事業和榮譽,於是撒開大網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大約在網上找了幾十家刺繡公司,終於在沈陽找到一家公司同意承制,當得知只做一件時,又不願意接這個活兒了。於是,工作人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反復向對方講了伍連德博士的事跡,感動並說服了對方。由於畫冊中的圖片說明都是英文,為了真實地再現壁掛,經過仔細翻譯最終確定了這幅壁掛的尺寸,雙方又三易稿件,確定了最後樣本。然後又經過電腦和人工結合式的刺繡,這幅寶貴的壁掛終於得以再現。
『還有一件來之不易的仿制展品,就是伍連德博士最喜愛的博士服。』在伍玉玲贈送給傅世英的畫冊中對博士服有著這樣的記載:『在國際、國內一些重要場合,伍連德博士均著劍橋大學博士服。他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國人很聰明,有智慧,一樣能夠站在科學和知識前沿』。
因此,令伍連德博士引以為榮的博士服也是必須要再現的重要展品之一。僅僅根據畫冊中的圖片來重做遠遠不夠,傅世英老人也拿出自己的博士服並找出了大量的資料片,大家商討多次確定了博士服的樣式。在尋找制作廠家時,也是歷經周折甚至『連蒙帶騙』。
『制作完這件博士服,我把朋友都連累了。』齊曉燕說,她是通過一位朋友找到了制作博士服的廠家,吸取了之前的廠家因為只做一件而不同意制作的教訓,她騙對方說,先做一件樣品,以後要大量制作。對方不情願地答應了,做成後大家又發現顏色不對,結果不得不央求對方重改顏色再做一件。
『布展過程就像一場「戰斗」。』齊曉燕說。伍連德博士常說,『我是中國人,中國是我的國家,我在給中國做事』,所以布展過程雖然艱難,齊曉燕和她的員工們仍很欣慰,『大家都被伍連德的精神所感動著,所有的付出都是心甘情願』。
開館前,再次遠赴新加坡
為了高標准布置伍連德紀念館,2007年6月,哈爾濱醫科大學再次派出校宣傳部長李炳明和醫大一院原兩辦主任王培軍前往新加坡向伍玉玲女士征集意見和文物,並去吉隆坡和檳榔嶼等地了解伍連德博士當年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情況。
在訪問中,伍玉玲女士表示,她盼望著伍連德博士紀念館早日建成,並鄭重地將准備好的一批珍貴的圖書、文物捐獻給『伍連德博士紀念館』。其中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始未》影印件、《清未東北地區爆發鼠疫資料》(上、下)、對聯兩幅、賀杖四幅和《共戴薪傳——星老留念》一冊。伍玉玲女士還代其弟弟捐贈了五枚勛章和紀念章。
伍玉玲女士說,父親伍連德博士一生榮獲了幾十枚勛章、紀念章,其中11枚最為珍貴,如今多數已經散失。這5枚獎章、紀念章概括地反映了伍連德博士各個階段取得的突出業績。
結束對伍玉玲女士的訪問,李炳明和王培軍又直飛馬來西亞,尋訪伍連德博士在那裡留下的遺跡。因為伍連德博士在馬來西亞留下了他一生主要的生活軌跡,他曾經在檳城、怡保、吉隆坡等地居住過。在檳城大英義學(Penang Free School),是伍連德博士展翅高飛的地方。
大英義學紀念室中央設一組展櫃,其中一個集中陳列著伍連德博士的十七部著作,雖已陳舊,但仍被作為珍品收藏。訪問中,一些在教室、走廊穿綠色校服的華人、馬來學生引起了兩人的注意,這些學生校服的背面都印有英文『WU LIEN TEH』(伍連德博士)字樣。該校一位姓吳的副校長介紹說,這是學校的傳統,學校將學生分為六部分,每部分學生各著一種統一顏色的校服,都以一位知名的畢業生命名,紀念卓有成就者,激勵後來人。
兩人讓那群著『WU LIEN TEH』字樣的學生背向他們,讓相機記錄下具有特殊意義的『伍連德博士』字樣的畫面。
告別時,吳副校長欣然揮筆,寫下了『PENANG FREE SCHOOL IS PROUD TO HAVE A SON LIKE DR WU LIEN TEH』(檳城大英義學以有伍連德博士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驕傲)的題詞送給兩人。
哈醫科大學宣傳部李炳明部長說,結束對伍連德博士的尋蹤行程,他們的心中充滿崇敬與懷念。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使他們深切感到,讓世人記住伍連德博士,把伍連德博士的精神和事業傳承下去,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