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新農村七大建設模式提昇農民幸福指數
2008-09-15 10:49:0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兆全 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5日訊 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飲水難、養老難、住房難——這六難,讓每一個身在農村的人都感受頗深。正因如此,我省新農村建設開展兩年多來,試點村面貌發生的一個個歷史性變化,讓身在其中的農民興奮著、幸福著。記者從省新農村辦了解到,兩年多的新農村建設,我省不但積累了大量新農村建設成果,還成功探索出產業帶動型、城鎮輻射型、整體搬遷集中建設型、城中村改造型、村企共建型、場(礦)鄉(村)共建型、部門幫建型等7種新農村建設模式。

  產業帶動模式

  由『主導產業+農場+農村』組成,利用當地資源和技術,從發展特色產業入手,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逐步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

  如牡丹江市東安區興隆鎮大灣村,有黑龍江省大灣集團、互感器廠、木制品加工廠、乳品廠等一批村辦工業企業。產業帶動該村新建機械化操作自動噴灌、自動卷簾的節能溫室138棟,標准化大棚862棟,建設2500平方米的聯動育秧大棚和30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批發市場。全村年產無公害蔬菜超過1萬噸,對俄出口6000噸以上。種地戶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

  城鎮輻射模式

  村位於城鄉結合部、開發區周邊,通過城市功能的擴張和延伸,擴大城鎮服務和產業配套空間,增加農民致富途徑,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如哈市道裡區太平鎮,利用城鎮輻射作用,確定了『南湖北江一條線、三村五屯一個園』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提出建設以畜牧業和鄉村旅游業為主的產業格局,並輔以特色種植、畜牧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功能小區,重點加強空港園區、招商引資、協稅融稅工作。通過以土地置換、林權轉讓、資源發包等形式籌集資金,廣修通鄉通村公路。各村因地制宜加快奶牛、蛋雞、蔬菜、棚室、早玉米、食用菌等基地建設,加大農家樂旅游觀光開發力度,開拓了太平湖和小山子沿江觀光長廊,實現年均產值3.4億元。

  如省技術監督局幫建的克山縣雙河鄉群心村,幫建工程開展以來,通鄉通村公路全部實現了硬化,村民飲用上了自來水,新建了11.5公裡村內道路和5500平方米的村級綜合服務場所,農機合作社初具規模。通過幫建,群心村基礎建設已全面完成,社會事業逐步發展,生產增效明顯加強,農民增收渠道拓寬。


 

  場(礦、油)縣共建模式

  農墾、煤礦、油田等單位與地方在基礎建設、農業生產和社會事業等方面建立合作共建,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如省農墾總局九三分局與嫩江縣的合作共建,農場擴大農機跨區作業范圍,使該縣大豆平均每畝降低耕作成本6.7元,縣域村屯節本增效累計超億元。圍繞九三油脂集團、豐緣麥業集團和九三亞麻等龍頭企業,帶動地方發展種植基地總面積404.6萬畝。圍繞九三肉牛、肉羊畜產品加工企業,牽動地方建立養殖專業村和規模養殖小區。各農場圍繞縣糖業集團種植高糖甜菜8萬畝,圍繞嫩江興邦藥業集團種植中草藥3萬畝。局縣雙方互為龍頭與基地,以市場辦法進行利益連接,促進縣域年增收2億元。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加快區域城鎮化進程。公共資源共享,推動社會事業共同進步。管理資源共享,促進區域管理水平提高。

  城中村改造模式

  為了提高城區人口、住宅、商服等方面的承載能力,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拓展城區的發展空間,構建生活區和生產區分離的農村發展新格局,由政府統一規劃,將城中村進行改造,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型。

  如賓縣賓西經濟開發區城中的西川村,有9個自然屯坐落於開發區中心區域內,形成了區中有村、企業圍屯的現象。賓縣縣委、縣政府對開發區腹地村屯進行改造,按照城鎮社區管理模式,組織開展了新村社區管理組織組建、居民戶籍變更、勞動力培訓、居民社會保障等工作,確保新村群眾擁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和穩定的生活保障。

  整體搬遷集中建設模式

  對那些地理分散,人口少,地理環境不佳,基礎設施建設費用高,易造成人財物和土地資源浪費的村屯進行集中規劃,土地集中整合,整村搬遷,形成居民相對集中、基礎設施相對完備的新村。

  如大興安嶺地區,新農村建設以來共完成6個村屯、2個林場的撤並工作。通過村屯撤並,使偏僻的小村、分散的自然屯向中心村聚集,偏遠林場向中心城鎮聚集,方便了新村農民(職工)就醫、子女就學,促進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

  村企共建模式

  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載體,開展企業與試點村全方位結對共建。互利互惠,合作共贏。

  如七臺河市桃山區萬寶河鎮紅岩村,先後與興盛化工、森帝酒具等6家企業建立共建對子,吸引企業投資360萬元,參與到該村的通村公路、村容整治、文化推廣、農業生產等各個方面。試點村為企業解決了征地、用工、子女入學、生活保障等問題,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有效提高了村級組織民主管理的水平,實現了『管理民主』。

  幫建模式

  新農村建設試點啟動以來,我省共確定205個中省直單位,一對一幫建新農村,由此發展成獨具特色的幫建模式。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