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省政府出臺加快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意見
2008-09-16 09:45:2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6日訊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意見》日前出臺。意見提出,通過大力推進環境修復和重建,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宜的接續替代產業,深化林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力爭經過四五十年的努力,使大小興安嶺生態面貌恢復到開發初期的狀態,建成資源豐富、生態完備、功能完善、效益顯著,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現代林區。

  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包括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和伊春市行政轄區及通河縣、巴彥縣、綏棱縣、湯原縣、蘿北縣山區部分,總面積18.8萬平方公裡。該區域是國家重要的資源安全保障基地,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和畜牧業生產基地的天然屏障。

  經過近60年高強度開發,大小興安嶺森林質量明顯下降、草地總量大幅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整體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規劃要求,意見結合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定位和當地實際,以『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分區施策、嚴格管制,因地制宜、點狀發展,區域合作、整體聯動,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為原則,明確了修復和提昇生態功能、培育和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科學適度有序開發林木礦產資源三個建設重點。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生態功能修復。力爭2到3年內全面停止主伐,爭取國家延長天保工程實施年限,提高補助標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擴大封山育林范圍,推進植樹造林。完善濕地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推進濕地保護工程建設,堅決禁止任何改變濕地性質、對濕地產生破壞作用的開發活動。完善草原承包責任制,建設優良人工草場,實行適度輪牧制度。建立動植物種類名錄和保護物種信息庫,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場,加強特有、瀕危、珍稀物種資源保護。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加快實施沃土工程,加強土地開發整理。鼓勵發展低耗水型產業,繼續推進地下水禁采限采。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礦山生態建設力度。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充分挖掘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文化、『北』文化,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項目,把生態旅游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積極發展特色生態養殖業,將特色種植養殖業打造成富民產業。推廣現代農業科技,發展以有機小麥、有機大豆、馬鈴薯等為主的生態農業,建立多業並舉、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提高農副產品和山特產品轉化加工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加快建設國家綠色食品、綠色山珍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發展綠色清潔能源工業,加強北藥種植和精深加工研發。技術昇級和改造現有企業,提高林木產品精深加工程度、科技含量和產品檔次。加強與俄羅斯在能源、資源等方面的合作,推動對俄進出口加工基地和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

  科學有序開發礦產資源,以開發促進保護。礦產資源開發堅持『整裝勘查、系統規劃、集約開發、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強系統規劃,盡快出臺全省礦業開發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和重點項目規劃,並做到協調統一。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提高可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勘查程度和保有資源儲量。采用先進工藝,最大限度利用共伴生礦產,降低環境污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為創造加快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有利環境,意見提出11項保障措施。建立省直、地市和有關縣(市)參與的協調機制,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制定或修訂本地區功能區發展規劃,加快功能區財稅金融、生態補償、用地管理等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大小興安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國有林場改革,推進大小興安嶺管理體制改革。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