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6日訊 ( 記者 楊尚峰 ) 關於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有關情況,哈爾濱市統計局局長常海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社會廣泛關注,請您談談這次經濟普查的目的和意義?
常海:搞經濟普查是最有效的國情國力調查,也是國際上的慣例。我國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是2004年進行的,時隔4年再搞這次普查,源於國情國力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目的是要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新的國情國力狀況,也就是要摸清『家底』。這一方面是為黨和政府實施宏觀調控、進行科學決策提供客觀依據,為編制『十二五』規劃奠定統計基礎;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各界包括企業和工商戶提供國民經濟的基礎信息。也可以說,這次經濟普查,是事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事關所有生產經營活動單位和機關事業團體的一件大事。
記者:經濟普查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怎麼纔能保證普查順利進行和取得成功呢?
常海:您說的很對。經濟普查確實是一項規模宏大而浩繁的系統工程。普查包括全部二、三產業的19個國民經濟門類、90個行業大類、378個行業中類和875個行業小類。初步掌握,我市涉及普查對象約有30多萬個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可謂點多面廣、任務繁重、工作難度很大。要保證普查順利進行、圓滿成功,首要的一點是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主要領導同志要高度重視普查,並納入重要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做到工作到位。二是各個部門要負起普查的責任。這次普查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要加強部門協作與配合,我們統計部門是牽頭單位,其他部門特別是工商、稅務、質檢、民政、編委辦等普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都有明確分工,我們大家攜起手,合力保證各項普查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三是普查需要一定的財力、物力支持,各級財政及有關方面要保證所需普查經費及時、足額撥付到位,解決好辦公場所及必要的設施。
記者:普查的主要對象是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他們在普查中有哪些義務和權利呢?
常海:2004年9月國務院公布了《全國經濟普查條例》,明確規定:經濟普查對象有義務接受經濟普查機構和普查人員依法進行的調查。應當如實、按時填報經濟普查表,不得虛報、瞞報、拒報和遲報經濟普查數據。如果篡改經濟普查資料、編造虛假數據,拒絕接受或者妨礙經濟普查,要依法接受查處,其中企業可以處5萬元以下罰款;個體工商戶可以處1萬元以下罰款。
《條例》中也明確了普查對象的權利。一是可以要求對所提供的商業秘密資料給予保密;二是對自身行業所被調查的信息有知情權,以便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決策依據;三是對普查工作享有監督權。如果發現普查機構和普查人員有違反《普查條例》、《統計法》的行為,有權揭發、檢舉,並要求追查和追究其責任,舉報有功人員還可得到獎勵。
記者:現在社會上很關心統計數據可信度問題,那麼這次經濟普查如何保證數據質量呢?
常海:全面准確客觀真實是經濟普查的核心要求。達到這個要求,從根本上說是所有普查對象都要填好每一張普查表格,填准每一個普查數據。從邏輯學角度看,如果有一個普查對象做不到,整個普查數據就不會准確,普查質量就難以保證。我們希望所有普查對象,無論是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還是機關、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都要增強統計法律意識,依法配合支持經濟普查,認真填好每一份表格,確保填准每一個數據,共同為保證普查數據質量,提高統計數據可信度做貢獻。與此同時,大力度宣傳普及普查基本知識,尤其要搞好各級普查指導員、普查員的培訓,保證普查隊伍的整體素質。還要切實加強經濟普查執法檢查,發現虛報、瞞報和不負責任的亂填普查數據現象,依法予以查處。還要認真做好普查數據審核評估工作,將保證數據質量貫穿於整個經濟普查全過程,確保向國家,向市委、市政府,向全社會交上一個合格普查數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