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訊 在北方糧倉黑龍江,喜悅在鄉村裡蔓延——9月底、10月初的秋糧收割期馬上就要到了。這裡的農業部門說,今年無論是大豆、玉米還是水稻,全都長勢良好,全省的糧食總產量可能突破800億斤。
而黑龍江各地的糧食部門也正在完成最後的衝刺:根據省糧食局的要求,他們應該在秋糧上市前,也就是9月底之前,完成今年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工作,即『糧改』。
黑龍江今年的糧改計劃是:全面完成全省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公司制改造和非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
據估計,目前黑龍江有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240家左右,非骨乾企業360家左右。
對於糧食流通這一『改革開始最早、結束最晚』的領域來說,國有企業改制是最重要的一環,也令眾多投資者躍躍欲試——尤其是實力雄厚的外資糧商。業內傳言,路易·達孚此前公開招募經營人纔,專門從事東北糧庫的收購工作。
『我們對於中國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非常感興趣,也希望能夠參與。』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政府事務及業務發展總監黃菊輝向本報記者表示。
但是令外資糧商們頭疼的是,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中央政府正在逐步收緊外資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政策,參與東北糧改,正在變得更加困難。
『多元化』糧改叫停
『黑龍江糧改目前遵循的政策方針,仍然是2007年省政府的25號文。』黑龍江糧食局辦公室主任付中立向本報記者表示。
2007年4月20日,黑龍江省政府印發《關於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見》,其中有關企業改制的表述為『對於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實行公司制改制,各地市、縣(市)要在保留的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基礎上,通過改制重組,因地制宜地組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的公司制糧食購銷企業』。
該文件同時規定,對於非骨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對能夠出售的,規范執行國家和省政府有關國有資產出售政策,積極出售;對能夠進行股份制改造的,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吸收各種社會資本,組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糧食經營企業;對能夠聯合重組的,鼓勵和支持與其他市場主體聯合重組,實現優勢互補。對暫不能通過上述方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的,可采取租賃經營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
『今年的政策有一些微妙的變化。』黑龍江某市糧食局官員向本報記者表示。
前述官員表示,7月22日,黑龍江召開全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和產業發展研討推進會議,他對該會議精神的理解是,對其他資本進入糧食購銷領域『叫停』,即使對於非骨乾企業,也盡量不改變其產權結構。
『由於目前形勢比較特殊,所以即使其他資本進入,也只能采取比較松散的合作方式』。該官員說。
他的說法得到了2008年6月2日黑龍江糧食局下發的一份《關於進一步深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黑糧行字<2008>70號)的證實,該份文件中提到,在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過程中,『原則上不搞產權整體轉讓。對地處邊遠、資產閑置、糧食流通作用不大的,進行資產置換改變設施功能和變更企業隸屬關系的,要逐級上報省糧食局審批。對未經省糧食局批准,擅自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進行出售、整體置換、產權轉讓、變更企業隸屬關系的,必須進行糾正,並追查企業負責人和主管部門的責任』。
糧食安全糧庫最關鍵
黑龍江省這一新的政策,對於希望能夠從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獲益的跨國糧商們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東北是國外糧商進入最多的區域。不少地方官員,此前一直對外商投資持歡迎和支持的態度。關於政策變化的原因,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官員皆表示,主要出於對糧食安全的擔心。
一位中儲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此前中儲糧和中糧都非常擔心外資進入流通領域會引發糧食安全問題,『現在我們要保證糧食安全、保證政府對於糧價有充分的調控能力,就必須要保證中儲有足夠的糧食;但是一旦外資大舉進入,他們完全可以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壟斷中國糧食市場。即便中儲糧、中糧和華糧捆綁在一起,也完全競爭不過跨國糧商』。
中儲糧總經理包克辛日前透過《半月談》雜志采訪時說,跨國公司發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後,局面可能就沒法控制,可能成為中國糧食加工銷售的老大。他同時表示,由於地方政府缺乏相關警惕性,即使跨國糧商不與中儲糧合作,也能利用地方政府找到糧源。
而一名接近國家糧食局的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承諾,目前已經到了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向外資開放的時候,對於中儲糧前述擔心,其實早就在中央政府考慮之中,『提高外資進入門檻』和『培育中國的大企業集團』是兩個可行的政策方向。
『進入購銷最關鍵是糧庫的問題。』前述中儲糧內部人士表示,前幾年,以益海集團為代表的跨國糧商已經在中國控制了龐大的糧食加工能力,但是由於缺乏糧庫,其收購能力與加工能力不成正比,不少外資加工企業也只能從糧庫買糧,或者找地方糧庫代儲代收,擴張能力受到限制。
糧庫建設投資昂貴。自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政府曾連續幾年每年投入上百億元修建糧庫,一般單個中心糧庫投資皆在1000萬元以上。並且,盡管部分地方糧庫設備老化落後、經營不善,但是其擁有土地、鐵路專用線或者糧食碼頭,這些資源對企業的資金和政府資源都有極高要求,因此收購糧庫或者與地方糧庫合作,對跨國糧商仍然有利可圖。
外資曲線進入
至本報記者發稿時止,黑龍江各市糧改進度不一。有的市已經全面完成,有的市仍然還在解決『三老』問題——『老人、老糧、老賬』。
在黑龍江糧食最重要的產區佳木斯,『我們還在統計「三老」。』長發糧庫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大量人員下崗分流是黑龍江糧食系統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這個糧庫的公開資料顯示,其現有職工312人,其中在崗僅為45人,內退和離退休職工合計達到222人。
該市糧食局一名官員向本報記者表示,由於大批糧食企業在銀行的老賬問題沒有解決,願意接手『爛攤子』的外企並不多。
其他縣市的經驗則顯示,完成糧改的企業盈利狀況普遍較好。七臺河市糧食局稱,該市2007年即完成糧改,目前已經實現企業整體盈利。而依蘭縣糧食局則向記者表示,已經完成人員下崗分流的企業盈利狀況較好,而人員較多的企業仍然狀況不佳,有待進一步改革。
『職工下崗、壞賬剝離、陳化糧得到了解決,不管內資外資,誰來經營都能賺錢。』一名糧油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這就是此前外界關注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原因。
但糧改政策的變化已經引起了跨國糧商的注意。『由於對中國政府政策不穩定的擔心,我們投資非常謹慎,在糧食流通領域的業務量也不大。』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政府事務及業務發展總監黃菊輝說。
一位地方糧食官員向本報記者表示,農業縣市地方財政收入不高,根本無法支橕其完成糧改,因此地方普遍歡迎外來資本進入盤活資產,而糧改初期,中糧、中儲糧等央企往往利用行政優勢,收購地方優良資產。因此利用跨國糧商的資金優勢和流通渠道,對於地方糧食企業是一件好事。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一些地市糧食官員,都明確表示將遵守新的政策精神,否認當地糧改過程中有外資進入。
但是據本報記者了解,跨國糧商在東北的擴張並沒有因此停下步伐。黑龍江目前最大的糧食深加工項目——益海集團(新加坡豐益集團與美國ADM合資)在佳木斯糧食深加工的項目仍然在快速推進。據當地政府統計,項目建成後,地方財政稅收將增加3000萬元。
記者獲悉,益海集團目前和當地糧庫的合作包括合資、代儲代收、貿易等。但是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益海目前在佳木斯糧庫合資項目中所佔比例很小。而益海與綏化市第四糧庫則屬於整體合作:益海提供資金,糧庫以土地和自有資產入股,建立了有限責任公司。
一名糧食系統官員表示,這種情況需要視乎雙方股權比例、利潤如何分配來確定是否有違反現有政策之嫌疑,但他認為,目前不可能去追究糧庫與跨國糧商合作的『既成事實』,只是限制新的合作項目。
而益海(佳木斯)公司與當地政府官員皆向本報記者證實,益海將為佳木斯興建新的戰略裝車點墊資4000萬,對於大糧倉佳木斯來說,鐵路運力不足導致糧食無法外運,一直是制約當地發展的一個瓶頸,而地方政府缺乏資金解決這一問題。盡管業內普遍擔心,這可能是益海有體系控制東北糧食物流動脈的一步棋,但是雙方皆強調,此項目為佳木斯政府所有。
而對於其他地市來說,失去外來資本進入的可能性,地方財政支持不足,讓他們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央撥款上。目前,黑龍江正在制定和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擬報國務院批准。『此前吉林增產百億斤糧食的規劃中,糧食收儲部分據說將投入20多億元,現在黑龍江的計劃相當於增產200億斤,所以估計也會有相當的撥款。』一名地方官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