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訊 穩定的獻血人群超過了20萬人,這在全國各大城市中罕見,冰城因此贏得了『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的稱號。記者從省血液中心了解到,從2004年開始,我市醫院的臨床用血全部來自於自願無償獻血,其中九成以上來自於街頭自願獻血。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市相繼設立了4個獻血小屋,目前這些地處商業繁華地帶的獻血小屋有的租期已到而新址難尋;有的則遇到了遷移落戶難問題。
繁華大街立足不易
在今年汶川大地震期間,南崗區的沈女士決定以熱血獻愛心,但走了兩處獻血車(屋),由於人多而『擠』不上車,最後只得打車到中心血站。沈女士認為,我市應該建更多便利、寬敞、溫馨的獻血小屋。
據市獻血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軍介紹,我市2002年在中央大街設立了首個獻血愛心小屋。中央大街上包括獻血車、獻血小屋在內的無償獻血量,佔到了全市無償獻血總量的1/3。目前小屋租期已到,而選新址遇到困難,因此不得不在原地『艱難維持』。
在中央大街獻血小屋裡,據工作人員講,平均每天有幾十名群眾到這裡獻血,小屋已成為百年老街上一景,尤其是晚上華燈初上時,小屋外的霓虹燈曾經是老街上唯一的公益廣告。一位到這裡獻血的男青年稱,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到屋裡獻血,畢竟環境要比獻血車好一些。
上海人曾來『學藝』
『獻血車上的條件確實有一定局限。一是空間狹小,只有8平方米;二是我市冬季寒冷,保暖也不如室內。』王軍介紹,2004年建設街上的獻血小屋,是全國第一座移動式獻血小屋。外形設計為歐式風格,面積約20平方米,室內還設計了地熱、熱風幕、冷暖空調等。上海等城市相繼來哈借鑒經驗,上海隨後投入2000萬元建成了10個街頭獻血小屋。
然而正是這個獻血者溫暖的『小家』,也遇到了新問題,因建設街環境改造,可能需要它遷移,獻血小屋何去何從,成為冰城愛心人士所關注的。
公益性獻血小屋,在有的地點卻受到青睞。今年6月14日,我市自建的第三座獻血小屋在香坊樂松廣場落戶。據這裡的『哈電置業』副總經理鄭新瑛講,正因為獻血是公益事業,所以我們纔無條件地歡迎它安家,它非但沒有影響到商家的經營,反而成為廣場上一道亮麗的景觀,商家也取得了社會效益的收獲。
每年約10萬病人受益
根據哈醫大一院提供的統計數字,僅該醫院去年用血超過10噸,救助病人近三萬人。據推算,僅去年一年我市有約10萬患者用上了『救命血』。
據了解,市政府曾就增設街頭獻血屋的問題進行專門協調,指出義務獻血工作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要求各相關部門在兼顧城市規劃、公共交通和市容等方面需要的基礎上,給予大力支持。同時,今後我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將充分考慮義務獻血工作的需要,以城市繁華地段為重點,多渠道增闢義務獻血點。凡是不能批設獻血屋(車)的地段,一律不得批設其他佔道經營設施,對於違規的要堅決依法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