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洪紀念塔 哈爾濱的象征
[地址]
松花江畔
[歷史文化]
建於1958年。設計師為巴吉斯、李光耀和茲耶列夫。是為紀念1957年哈爾濱市人民戰勝洪水襲擊而建設的,是哈爾濱的象征。
[看點]
該塔由圓柱體的塔身和附屬的半圓形回廊組成,塔高22米,古羅馬式回廊高7米,協調壯觀。塔身底部設11個半圓形水池,其水位即1957年最高水位標志。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繪當年戰勝洪水的生動情節。塔頂是由工農兵和知識分子形象組成的圓雕,塑造出戰勝洪水的英雄形象,表現了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和決心。
霽虹橋 沒有鉚釘的立交橋
[地址]
哈爾濱火車站後身
[歷史文化]
霽虹橋始建於1904年,原來只是一座木制結構橋,1926年由俄羅斯人符·阿·巴利主持設計修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橋。
[看點]
地處交通要塞的霽虹橋,建築風格獨特,沒有一個鉚釘和螺栓。橋上走車輛行人,橋下走火車。橋上設有四座方尖碑為橋頭堡。方尖碑是古埃及新王朝時期的建築技術,巨大的方形石柱收縮到頂端為尖尖的一點,造型別致新穎,形成這座橋的鮮明風格。特別是在堅固牢靠的鋼欄杆上鑲嵌著『飛輪』標志的中東鐵路路徽,多了一層歷史感,也豐富了橋梁建築的藝術性。霽虹橋是哈爾濱建築群體中跳躍的音符,成為哈爾濱一道獨特的景觀。
哈爾濱鐵路局 古老的大石頭房子
[地址]
西大直街51號
[歷史文化]
原為中東鐵路、中長鐵路管理局辦公樓。1902年4月始建,1904年2月落成。1905年前後,3次被大火焚燒,後於1906年重建。總設計師為沃勃羅米耶夫斯基。
[看點]
磚混結構,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作為中東鐵路的『司令部』,無疑是當時最重要的建築之一,俗稱『大石頭房子』。據說施工時,先在地上將石頭排列好,再編號,然後按照編號順序將石頭一塊一塊貼上去。
哈爾濱鐵路局歷史悠久,歷經風雨滄桑,但它仍別具風格、完好無損,是哈爾濱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