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齊齊哈爾創建生態文明村顯成效 將建農民文化廣場
2008-09-24 12:17:27 來源:東北網  作者:朱丹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甘南十四村已建成花園式別墅136棟

  東北網9月24日訊 (記者 朱丹鈺) 『明年我們要在這裡新建一個2000平方米的農民文化廣場!』齊齊哈爾市鐵鋒區紮龍鄉查罕諾村黨總支書記王國祥指著村西一片空地大聲的說,65歲的他說到這裡仍顯得意氣風發。

  走進查罕諾村,你不會看到傳統農村髒亂差的舊貌,一切都整齊劃一,全村所有道路都已硬化完畢,住房磚瓦化率達到100%,一片片天藍色房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熟悉查罕諾村的人都知道,過去的查罕諾村通鄉路、村內路都是砂石路,到了雨雪季節,公共汽車都不願意往返,村民出行極其不便,為此,村裡下大力氣先後修建硬化路面30餘公裡。為鼓勵村民加快住房改造,提高村民生活質量,,2007年村裡補貼60萬元為20戶新建房屋、28戶翻建房屋的村民免費提供了屋頂彩鋼、塑窗等建築材料,引導農民建房向節能化、美觀化、實用化方面發展。


  查罕諾村居民住房

   路通了,景美了

  早在2003年,齊齊哈爾市就在全省率先開始農村生態文明村建設的探索,提出了以創建生態文明村統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先後組織開展了『以城帶鄉、城鄉共建文明村』、『應綠博、淨家園暨改陋習、樹新風、塑形象』等系列活動,以綜合整治村容村貌和淨化、綠化、美化建設為突破口,提出『三個五』活動,即柴糞要出村、廁所要乾淨、禽畜要圈養、庭院要整潔、道路要平整為主要內容的『五要』活動;以黨的政策進家、先進文化進家、致富技術進家、致富信息進家、文明衛生習慣進家為主要內容的『五進』活動;以改路、改水、改灶、改廁、改圈為主要內容的『五改』活動,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在治髒治亂的基礎上深入開展了生態文明村建設。

  『2006年以前,我們鄉沒有一條白色路面,全部是砂石路,一年僅維修的費用將近100萬元,現在全鄉通村路全部實現硬化,雖然花了960萬元,但以公路壽命為三十年計算,我們實際節省了2000萬元。』算起公路建設的效益帳,該鄉副鄉長陸海軍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

  全市2007年村基礎設施建設共計投入資金1.69億元,小城鎮道路內硬化鋪裝102.31公裡,道路硬化率達到26.3%;村鎮自來水新增受益人口5.6萬人,自來水受益總人口達到124.95萬人;共植樹150萬株,栽花、種草、植綠籬35萬平方米;修建廁所204座,共有15620個柴草垛出村,292個行政村實現了村內無柴草垛,村鎮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截止目前,這個市共建設了過渡型、普及型、示范型生態文明村410個,重點推進141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示范型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建設了25個生態文明樣板村,評選出『十佳樣板村』。


村民生活條件得到巨大改觀


  提昇村民素質促進鄉風文明

  文明新村的建設不只停留在村容村貌的整潔上,齊齊哈爾市充分利用農閑、節日和集會,組織燈會、文藝演出等活動,根據時代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寓教於樂,在潛移默化中讓農民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各個文明村樣板紛紛制定適合自身的各種規定制度約束村民,讓文明行為逐漸成為村民發自內心的行為規范。

  村民葛星是從鎮裡嫁到興十四村的新媳婦,剛嫁來時,村裡組織村民學習文明禮儀和各種文化知識,並強調村民必須按照村裡的村規民約規范自己的行為。『我一不偷二不搶,你管我乾啥?』初到興十四村的葛星十分不習慣村裡的各種規定。經過多次的培訓,葛星已經完全適應了村裡的文明要求,提高了個人的素質,現在每次回娘家還要規范家裡人的不文明行為。

  查罕諾村從1987年即開始每年1月6日舉行村民大會,並已形成慣例,20多年來雷打不動。每次村民大會都要通過村裡重要的規章制度的制定和村內新一年的工作計劃,多年來已經累積村規民約11項65條。為規范村民的行為,提高村民的個人素質制定了一系列的獎懲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