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牡丹江9月24日電 神奇、美麗的鏡泊湖鑲嵌在祖國的北部邊陲,它以自已獨特的魅力吸引世人的關注目光,同時,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人。
據鏡泊湖旅游局局長介紹,鏡泊湖在歷史上稱阿卜湖,又稱阿卜隆湖,後改稱呼爾金海,唐代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稱忽汗海,明志始呼鏡泊湖,清朝稱為畢爾騰湖。今仍通稱鏡泊湖,意為清平如鏡。
鏡泊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纔嶺與老爺嶺之間,即寧安市西南50公裡處,距牡丹江市區110公裡,它是大約一萬年前,約在第四紀的中晚期火山爆發,玄武岩漿堵塞牡丹江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泊。湖深平均為40米,由南向北逐漸加深,最深處達62米,湖身縱長50公裡,最寬處9公裡,最窄處枯水期也有300米,全湖分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個湖區,總面積90。3平方公裡。由西南至東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灣,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布,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卻猶如八顆光彩照人的明珠鑲嵌在這條飄在萬綠叢中的緞帶上。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樓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鴣砬子。鏡泊湖原始天然,風韻奇秀。山重水復,曲徑通幽。動人的傳說,更為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吊水樓瀑布氣勢磅礡
古時土著人名曰"發庫",位於湖之北端,距"鏡泊山莊"僅三公裡。從"鏡泊山莊"乘車,沿著一條山路,便可抵達龍泉山腳下的冷食店"湖光閣"。由"湖光閣"向左轉,駛進盤山曲徑,通過急流上懸架的"飛虹橋",再穿越一段枝葉交錯的綠色長廊,一座古朴雅致的六角亭臺便出現在眼前。此時,瀑布瀉落的轟鳴之聲不絕於耳,撲面的微風夾雜著一股股沁人的清新與甘甜。游人至此多於亭中小憩,然後步行穿過一片闊葉林,呼嘯奔騰、氣勢磅礡的"吊水樓瀑布"便映入眼簾。吊水樓瀑布酷似聞名世界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湖水在熔岩床面翻滾、泡哮,如千軍萬馬之勢向深潭衝來,然後從斷岩峭壁之上飛瀉直下,撲進圓型甌穴之中。潭水浪花四濺,如浮雲堆雪,白霧彌漫;又似銀河倒瀉,白練懸空。水聲震耳如有雷鳴。瀑布一般幅寬四十餘米落差為十二米。雨季或汛期,瀑布呈現兩股或數股迭落,總幅寬達二百餘米。
瀑布兩側懸崖巍峨陡峭,怪岩崢嶸。站在崖邊向深潭望去,如臨萬丈深淵,令人頭暈目眩。一棵高大遮天的古榆枝繁葉密酷似一把天然的巨傘,踞險挺立於峭崖亂石之間。斑駁的樹影中,一座小巧的八角亭榭依岩而立,人稱"觀瀑亭"。亭臺至瀑布流口及北沿築有鐵環鎖鏈護欄。古榆下尚有一條經人工鑿成的石頭階梯蜿蜒伸向崖底的黑石潭邊,枯水期間,潭水波平如鏡。據測黑石潭深達六十米,直徑也有一百餘米。每逢晴天麗日,光照相瀑布,則有色彩斑斕的彩虹出現。凡到此游覽者,無不驚嘆其壯美的景色。詩人曾為它留下"飛落千堆雪,雷鳴百裡秋。深潭霞飛霧漫,更有露浸岸秀"的優美詩篇。
瀑布之成因,據考察證實,是鏡泊湖火山群爆發時,噴發出的熔岩在流動進程中,接觸空氣的部分首先冷卻成硬殼,而硬殼內流動的熔岩中尚有一部分氣體仍未得到逸散,及至熔岩全部硬結後,這些氣體便從硬殼中排除,形成許多氣孔和空洞。這些氣孔和空洞後又塌陷,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熔岩洞。當湖水從熔岩洞的斷面跌下熔岩洞時,便形成了十分壯觀的瀑布。
冬季枯水期,瀑布不見了,卻可以觀賞到另一番景致。在熔岩床上,游人可發現許多被常年流水衝擊的熔岩塊因磨蝕而形成的大小深淺不等的溶洞。這些溶洞,猶如人工鑿琢般光滑圓潤,十分別致。
環潭的黑石壁,又是一個天然的回音壁,它會把游人的輕歌笑語,經圓型石壁的折射,清晰地傳到自己的耳邊。石壁可與北京天壇公園的"回音壁"相提媲美。
關於吊水樓瀑布,曾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在瀑布的水簾後面藏著一位聰明美麗的"紅羅女",深受遠近青年人的愛慕。但她聲言無論是誰向她求愛,都有必須回答"什麼是人間最寶貴的"問題。消息傳開後每日來向她求婚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有勇士、書生、商人,乃至國王。勇士回答說:"人間最寶貴的是武力。"書生說:"人間最寶貴的是詩書。"商人說:"人間最寶貴的是金錢。"而國王卻回答:"人間最寶貴的是權勢。"這些回答,紅羅女都不滿意。於是勇士含羞而去;書生浴恥而歸;商人傾寶於湖,不再提親。唯有國王厚顏無恥地呆立在"吊水樓"前苦思冥想不肯離去,最終老死在懸崖上葬身於烏鴉腹中。如今,每當游人至此,便不由得想起聰穎、美貌的紅羅女和她那發人深思的提問。
老鴰砬子是水鳥的樂園
又叫老鴰山,是鏡泊湖南湖中的一個島嶼,島上樹高林密,樹杈上老鴰巢穴星羅棋布,無數老鴰、翠鳥棲息島上,附近水域裡還有鷺鷺、水雞、鴛鴦等水禽,所以此地又是水鳥的樂園。老鴰砬子孤立湖中,呈灰褐色,奇岩怪石堆積的岩崖,險峻陡峭,狀如一只老鴰靜臥,故稱"老鴰砬子"。乘船繞到山背面,再遠望此山,老鴰山竟又變成了駝山。山前首,光光的砬子恰似光禿禿的駱駝脖子,山後首,駱駝身負重載地在水裡行走,形象逼真,饒有趣味。
白石砬子層層疊疊傲然屹立
白石砬子是一座白石層疊、錯落有致的白崖島,為湖中名景之一。它位於孤山前湖這左岸,由三座白石峰組成,左右兩座低矮,是間格外高峻,面臨湖水,傲然屹立,島上常年堆積的白色的魚鷹類便,象無數塊巨岩粘在一起,層層疊疊,奇形怪狀,故而得名"白石砬子"。平時白石砬子和鄰近的湖岸相接,當湖水溢滿,石峰與鄰岸便被浩淼的大水相隔,稱"白崖島"。遠遠望去,它形似身披白色盔甲的衛士屹立於萬山叢中,守衛著鏡泊湖。
石砬下特產鱖魚(又稱為鰲花魚)。每逢假日,垂釣愛好者三三兩兩搭伴來到這裡,在怪石下、樹叢旁,以其獨特的方式垂釣鱖魚。他們垂釣的方法奇怪,只用小小的活魚即可釣上三、四斤重的大鰲花,令人驚嘆,傍晚時分,崖下還可見到成群的紅尾魚躍出水面,便平靜的湖水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響,泛起層層漣漪。
大孤山生氣盎然絢麗多彩
由山莊乘游艇向東南逆流而上,約行十分鍾便可看到高出水面六十五米的"大孤山"。這座面積僅一萬平方米的圓型出峰聳立於湖中,實為湖中一大島嶼,它狀似一頭水牛橫臥湖上,埋頭飲水,生氣盎然。春暖花開時節,大孤山上開滿了杏花、李花、玫瑰花和興安杜鵑花等五顏六色的野花,絢麗多彩,故稱"花山"。
島上針闊葉混交林濃蔭日,岸邊灌木叢生,森森古樹的須根因常年被湖水衝擊,已袒露在外,攀援於岩石裂縫這間,顯示出它頑強的生命力,大孤山北側不知何時何人鋪就一條山徑,已無從考證。沿著山徑登臨峰巔,極目遠眺,真是滿目錦鄉。遠看重巒迭翠,天水一色湖上騰光溢彩,煙波浩渺;近觀雲靄浮漾,湖光波影盡眼底。小島的靜謐一環境的幽雅使人頓生愛慕之情。
在大孤山東側湖岸有條伸進湖中的小山梁,狀似起伏幸免龍。那突兀的山梁之首頗似伏在湖中吸水的龍頭,當地人稱此山梁為"小龍頭",此處也是游人注目之地。作為歷史的見證,大孤山也曾為我國的革命戰爭記載了一段光輝的歷史。抗日戰爭時期,它是周保中將軍率領的抗日聯軍的革命根據地。
小孤山群山挽臂青峰倒映
從大孤山上行拐向西南,一路上看去,湖光山景,變化無窮。兩岸群山挽臂,青峰倒映:白雲在湖上飄動,魚兒在雲影中穿行,有時游船穿過狹窄的湖面,兩岸山崖有如傾倒,湖面忽然被翠嶺群山鎖住,似乎水路已到盡頭,但一轉彎,又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湖水展現在眼前,給人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水回路轉之時,一座小小島嶼便出現在面前,這就是"小孤山",古時相傳為紅羅女曬魚網的地方。
小孤山位於中湖,距北湖頭六十餘華裡,高出水面十九米,面積為大孤山的五分之一。山形似雄獅,斜臥湖心,崖岸陡峭,孤懸湖面。島上各種樹木蔥郁,幽曲小徑數條。山戀東部有棵古老的紅松,高達二十餘米,直徑約為三十厘米,崖上布滿瓦松、卷柏等耐旱樹木、還有崩松和櫟樹。島上以山楊、白樺等闊葉林居多,還有山梨、李子、山丁子、元棗等果樹,春深時節,棗樹映紅,梨花帶雨,點綴著小小孤島,使小島流滿無限生機。
孤島石壁上一長著一種苔蘚類植物,冬夏常青,稱為"石花"。游人我采集置於魚缸中,留作紀念。它比水草別致,既有草的嫩綠,又有花的姿容。
珍珠門景色迷人
珍珠門,位於中湖南最犯狹窄之處,兩個小島分立左右,高出水面十五米,遠望似門誹謗,故稱"珍珠門",傳說它們是紅羅女擾富商的求婚,將其兩顆求婚的珍珠拋於湖中。遂衍化成兩座精巧的小礁山。兩島間的航道只有十多米,歷來是湖中的交通要道。枯不期限湖中沙灘裸露,小島與湖西岸接壤,渤海時期湖州城遺址即在職珍珠門西岸。
珍珠門風景如現,景色迷人,兩座小礁山宛若荷葉上浮動著的晶瑩露珠,熠熠發光,這裡世代相傳許多盛產珍珠的故事,據說古時候珍珠門島上有家孫氏店房,過往皆在此投宿,夏日一天傍晚,一位衣衫襤褸的人來到店中,聲稱闖關東取三寶,積蓄點錢與相愛的姑娘成親。不久他果然發了財,可是卻遲遲不肯回去成親,一天,午夜時分,店主突然釣到一個蛤蜊,劈開後,見一顆珍珠閃閃發光,把昏黑的小屋照得通明,那人一見垂涎三尺,他騙過店主廉價收買了這顆珍珠,又趁著月夜來到店主得珠的地方甩鉤垂釣,頃刻間,只見魚竿猛地一抖,他用力把魚竿拉到岸上,看見釣上來一只比碾盤還大的蛤蜊,在剛剛合擾的縫隙間還閃著金光,但當他剛要動手摘珠時,大蛤蜊卻一下又滾回湖中,並將魚竿揭進水裡,那貪婪的人不肯罷休,不顧一切地跳下水去,緊緊抓住魚竿不放,結果葬身湖中。
道士山幽雅清靜
駛過珍珠門,遙望湖之或岸,有一山巒兀立湖中,它高出水面七十八米,稱之為"道士山",它位於南湖中段,左右有兩山環抱,猶如"二龍戲珠"。島上古木蓊郁,寂靜幽深,曲徑盡頭,濃蔭掩耳盜鈴映一座古廟,據說於清朝咸豐年建成,人們叫它"三清廟",因當時廟中有一位道士,後來修行成仙,便起名為"道士山"。道士山名為山,實為一大島嶼,傳說中道士山廟裡曾有口"九龍探母"的大鐵鍾,鍾聲宏亮,聲振大湖,回聲經久不絕。當今古廟已不復存在,古廟廢墟前庭寬敞,綠草如茵,幽雅清靜。
城牆砬子古城一座
城牆砬了又名湖洲城遺址,城牆砬子是位於中湖小孤山正西岸邊,珍珠門北側臨湖崛起的陡峭石砬子。據史料記載:唐代渤海時期為防御契丹民族的侵襲,在此築有古城一座。它為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湖州城池舊址,至今十裡城坦猶存,城西門較為完好,尚有十米城基。對岸山崖石洞中,有座渤海時期留下的墓葬。
相傳,大約百餘年前,這座古城早已淪為廢墟,古城彼岸,有一老翁名叫姜儒隱居此地,故亦有人稱此地為"姜空窯洞"。盛夏一到傍晚,姜儒之侄路徑此地,叔侄偶然相遇,甚為欣喜,老人勸其侄放棄戎馬生涯,與他一同在湖濱仙洞中共享子人間這樂,夜裡聆聽對岸的仙樂鍾鼓之聲,並言稱崖下尚有一渤海之了陵墓,金銀財寶,應有盡有,但因自已年邁,未敢近前,說話間,夜幕盡退,已是翌日凌晨,這位年輕人為好奇心驅使,忘記軍務之急,隨其叔父由西南沿山徑盤旋而下,繞道回轉赤來到崖底,撥開荊棘灌木,在一塊巨大石屏後面果然發現有個深邃的洞口,二人步入其中,見大廳正中燈火輝煌,一尊朱紅靈柩停滯不前放在中間,大廳周圍未見有路可循。忽然間,石壁間兩扇石門豁然大開,石門內奇峰林立,一潭壁水環繞村落,攔住去路,潭水清澈,波光粼粼,叔侄二人正愁不知去向,忽見一位漁翁垂釣水邊,便趨前借問,漁翁笑指岸邊小舟作答,叔侄登舟前往,駛入山洞深處,發現更是花紅柳綠,山青水秀,到處呈現一派鼓樂昇平的繁榮景象。叔侄為遇此仙境而欣喜若狂,回時途中,小侄膽大心細,做下種種標記,以為後人指路。
今日來到鏡泊湖的游泳者,多被這尋找仙境的離奇故事所吸引,乘游船到此一游。人們雖然已找不到仙洞之所在,但此地的仙境般的風景,足以激發人的情思,開闊人的胸懷,使游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