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6日訊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又稱『鶴城』,本以丹頂鶴聞名。金秋,卻因為鶴城的人,而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不論是鶴,還是人,都與『飛』有關。曾有鶴城人十分自豪地說:『鶴城有兩美,一個是鶴飛的美;一個是人飛的美。』
『鶴』,自然指的是作為齊市象征的丹頂鶴。因為它,讓這座擁有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市園林城、邊疆文化名城、中國綠色食品之都、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等諸多名片的城市,有了靈氣和活力。
『人』,則指的是幾位『神七』英雄。張柏楠、翟志剛、劉伯明——萬眾矚目的『神七』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和3名正選太空人中的兩位,都是從齊市走出去,也是如今被國人熱議的人物。
一座城市同時湧現出兩位航天員,史無前例。這也使齊市這座曾因江橋抗戰而打響中國武裝抗日第一槍的英雄城市,從此再添『航天員的家鄉』的光環。
———走近翟志剛、劉伯明家鄉親人探訪英雄勵志成長軌跡
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位於平原腹地的齊齊哈爾市在這片黑土地孕育下,境內一江九河從未被污染,灌溉出綠色農業,養育著一座生態園林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座『生態市、園林城』滋潤了培育英雄的沃土,讓翟志剛、劉伯明兩位航天英雄自幼就聰明懂事,在大自然生態文明的沐浴與城市厚重歷史文化的熏陶下茁壯成長。
翟志剛:從小到大做事從不張揚
『志剛是1966年10月出生的,當時我們家住在龍江縣龍江鎮龍西村。志剛是我們6兄妹中的老疙瘩。』自從翟志剛被確定為『神七』正選航天員後,翟志剛的大哥翟志強每天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儼然成了名副其實的新聞發言人。
翟志強說,弟弟從小性格很內向,見人笑一笑,就是打招呼了,現在他確實愛說愛笑,開朗多了。對於有些媒體上報道翟志剛『舞跳得好,還能模仿趙本山』一說,當大哥的搖起了頭:『我從來沒看過他跳舞,也不知道他還能學趙本山。』不過,他也說,弟弟在上學時,對體育和文藝方面都挺愛好,尤其是『從小我們哥幾個就擅長中長跑,身體素質都比較不錯。』
在翟志強眼中,從小到大,弟弟做事都非常認真,而且從不張揚。『無論做什麼事情,只有成功了纔說出去,做事特別穩、紮實。』他告訴記者,翟志剛第一次入選航天員時,家裡人是在部隊家訪時纔知道的。『當時,我們誰也不明白航天員是乾什麼的,還問人家航天是什麼?跟開飛機有什麼差別?後來纔知道那是個很神聖的事業。』
『直到現在,志剛也從不跟家裡人提工作上的事,我們也根本不打聽。』翟志強說,『平時與弟弟通電話,也就是相互詢問家裡的生活情況。最近他忙著訓練,已經聯系不上他。』
平時如果想念弟弟,翟志強就從家裡牆上張貼的一幅6位『神六』候選航天員合影的海報,以及家裡的老照片上看看志剛的樣子。而這些老照片他也不輕易示人,因為怕網上亂炒作,都藏了起來。『家裡另外還有一本航天員掛歷,一直捨不得掛,怕哪天被人「搶」跑了。』翟志強笑著說。
劉伯明:聰明懂事打工貼補家用
『伯明是1966年在新屯鄉金星村出生的,在家排行老二,打小兒就聰明懂事,可以說是6個孩子中學習最好的。』提起兒子,劉伯明的父親劉志生一臉的驕傲。
劉志生是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不同於一般農民的是,他的思想很靈活。由於家庭困難,劉志生初中畢業後不得不放棄繼續讀書的機會,留下了很多遺憾,但他對6個子女的讀書問題特別重視,不管再苦再窮,也要供幾個孩子上學讀書,還把伯明送到了縣裡讀高中。
劉志生告訴記者,因為家裡比較困難,伯明在假期裡不但幫家裡上山放豬,還到磚廠打過工以貼補家用。『他在依安縣一中讀書時,學校離家有20多裡地,許多鄉下的學生為了方便學習都在學校住宿。但懂事的伯明為了省下住宿費和餐費,每天騎自行車往返。為此每天就得比別的孩子早起兩三個鍾頭!』
『小時候,我弟弟就頭腦聰明、反應靈敏,而且非常孝順,經常幫家裡乾農活,幫母親乾家務活。』劉伯明的大哥劉伯珍清楚地記得:參軍後,雖然與父母天各一方,但他總要往家打電話噓寒問暖,每年都會給家寄錢,叮囑父母多吃多穿。『他成為航天員以後,有時候一年都不能探一次親。可每次一到家,他都忙這忙那。』
『就像有一篇外國文章寫的那樣,母親瞞著外出工作的兒子在家賣布,兒子在外生病也瞞著母親。二哥和我們家裡人雙方也有彼此的擔心。』妹妹劉玉芝說,『我哥在外面工作,從來不告訴我們他是怎麼吃苦的。他肯定也有困難,可是不告訴我們。我們遇到困難時也幾乎不讓他知道。』
劉伯明:幫老師撿柴火、推車
『伯明懂事熱心,是我最喜歡的學生。』這是劉伯明在紅星鄉中學念初中時的語文老師張述和對他的評價。
最初,劉伯明給張述和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入學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始終穿著一件軍綠色的首都服和黃球鞋。『現在想想,一身橄欖綠,可能注定他這輩子跟軍人就脫不了乾系!』
雖然穿著儉朴但他很懂事,從不和同學比吃穿。張述和說:『那時,正好是把教師稱作「臭老九」的年代剛剛結束,我們工資非常低,家裡買煤的錢都不夠,只好在下班後去撿柴火。伯明非常懂事,經常幫助我撿柴火、推車。』
張述和說,當時就看出劉伯明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就說乾活吧,有的學生在擔任值日生時總偷懶,可伯明每次都非常認真。當時學校還是平房,冬天需要燒爐子,伯明每次去添煤都非常主動。學校有時候要上生產隊支農,幫著拔草、鏟地、叉院牆,別看伯明個兒小,可乾活一點也不含糊。
『我們老師在一起嘮嗑時都覺得,這個孩子為人仗義、有韌性。他從初中入學到畢業,從來沒有和同學鬧過意見或者是打架,更沒有說過一句髒話。都說寒門出貴子,將來他肯定有出息。』
張述和笑著說:『只是沒想到他能有這麼大的出息!現在老師快「入地」了,學生則要「上天」,成為舉世矚目的人物了!』
作為中國重要的裝備工業基地,齊市有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國寶』、『共和國長子』的一重集團和『掌上明珠』北滿特鋼及有中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之稱的齊重數控、齊二機床等眾多裝備工業企業。這座『鋼鐵機械城』所展示出的頑強英雄筋骨,正是翟志剛、劉伯明之所以能夠從一個農家娃成長為一名航天員的真實寫照,那就是:意志磨煉得堪比鋼鐵一樣堅硬。
翟志剛:幫母親做飯、炒瓜子
翟志強說,小時候由於父親長年臥病在床,『為供我們上學,母親每天起早貪黑到街上賣瓜子。』有一次,志剛心疼地對母親說不想再念書了,可沒想到母親那次發了很大的火,要他什麼都不要想,必須繼續念書。
後來,無論是上中學還是高中,翟志剛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做飯,然後騎自行車把媽媽從鎮上接回家。最後再幫媽媽炒一鍋瓜子,然後再匆匆趕回學校上晚自習。翟志強說,『從初中到高中,六年風雨不誤,一直到他上空軍飛行學院。』
翟志強清楚地記得,『弟弟臨走的前一天,母親破例沒有出去賣瓜子,而是用攢下的錢到縣裡給弟弟買了一個黃色的大提包,因為家裡實在沒有什麼東西,母親就裝了兩包自己炒的瓜子放在裡面。』
從他翻出的一本發黃的老戶口本裡,記者看到,『翟賈氏』是翟志剛母親的名字。雖然只有兩個姓氏組合成的名字,但翟志強說,母親對志剛的影響極深。『弟弟到部隊以後,頭兩個月的津貼一分也沒有花,都寄回了家裡。後來,他每次探家回來,還給不富裕的這些哥哥家買米、買面、買油。』
翟志強說,雖然家裡貧困,但因為母親堅持讓他們上學,除了志剛以外,大姐翟朋素也考上了克山萌芽學校,也就是後來的克山師專,畢業後成了當地農家女羡慕的能掙工資的老師。
翟志剛:帶領同學挖土溝
『第一次看到志剛的時候就是感覺他比較黑,個子比較高,比較壯實,一下子就相中他讓當勞動委員了。』現為龍江縣第二中學常務副校長的徐東昇,是翟志剛的高中班主任,談起愛生自然是滔滔不絕。
徐東昇說,概括翟志剛當時的表現,就六個字:『堅持、潛能、團隊』。他在學習和班級活動各方面都表現出勤奮、刻苦的品質,而且善於團結同學,在各種活動中組織能力都比較強。
『當時他家條件、環境比較差,生活也比較困難,可是他始終堅持到校學習,一直念完高中。』徐東昇說:『如果他沒有那種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很可能就中途輟學了。那樣,就沒有現在的翟志剛了。』
徐東昇說,特別是每次學校組織各種公益活動,一般同學乾活都不能堅持那麼長時間,可翟志剛每次總能堅持到最後。『他乾活還比較有技巧,乾得比別人快,經常是乾完自己的活,回過頭來再幫助乾得慢的同學,也加快了我們整個班的活動進展。』
至今,有一件事還讓徐東昇記憶猶新。『有一次,我們領到任務,要挖有一條深一米八的土溝。那麼深,人下去都費勁,可志剛一點也不害怕,帶頭下去領著其他學生一起乾活。』徐東昇說,翟志剛的心理素質比較好,很能挖掘自己的潛能。『之所以他能夠發展到今天,我想跟那六個字是離不開的。』
劉伯明:讀書一天用一根蠟燭
在劉伯珍的記憶中,弟弟伯明是個勤奮刻苦的人。『他上高中時,每天天不亮就上學去,晚上披著星星回來。那時候,家裡經常停電,他就點蠟燭學習,頭一天晚上燃掉半根蠟燭後睡覺,第二天天不亮就起來接著點蠟燭學習。說起來,當時一根蠟燭得花1毛多錢,一天用掉一根蠟燭還是挺貴的。』
『我到現在還習慣叫他伯(bai)明,已經順口了,改不了了。』張福林是劉伯明在依安縣一中念高三時的班主任。他告訴記者,伯明上高中時是班級上最能吃苦的。雖然家離學校很遠,可他從來沒有遲到過。『從家裡到學校20多裡地的路程大概得用40多分鍾。尤其到了冬天,騎車到學校時,棉帽子和棉襖後面全掛滿了霜,整個人就像「雪人」一樣,看了都讓人心疼。』
『他平時話不多,但好學好問,學習比較有方法,在我班學習成績一直在前兩名左右。』張福林非常肯定地說:『即使不考「飛」,伯明也能考上大學。可以說,是他這種頑強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讓他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孩子走上了「航天路」。』
劉伯明:一早一晚看不著日頭
1982年和劉伯明一起考入依安縣一中的王亞奎說,伯明能成為航天員,跟他高中三年的磨煉是分不開的。『高中可以用兩個字形容:苦、難!』
苦,就苦在環境、生活條件上。『不光是我倆家的條件不好,就連學校的玻璃和爐子都是壞的。』難,就難在當時縣城裡的孩子可以接班、考技校,『而我們農村孩子如果不想回家種地,唯一出路就是考大學。』
王亞奎說,『我倆家因為不在一個村子住,我們約好每天早上在紅星鄉裡碰頭,4點半左右開始騎車到鄉裡,然後一起騎到縣裡,晚上八九點放學再一起回家。基本上是一早一晚兩頭看不著日頭。』
『那時候身體素質好,我們騎自行車,小四輪子根本攆不上我們。』王亞奎笑著說,『不過家裡都比較窮,5分錢一個的燒餅都買不起,午飯就是大餅子和咸菜……』正因如此,兩人心裡都有抱負,希望自己通過刻苦的學習擺脫貧困。
『環境苦、生活條件苦磨煉了伯明的意志。』王亞奎說,『因為有毅力,所以後來他經歷航天員訓練那麼苦、那麼難的過程,對他來說都無所謂了。』
自古以來,齊市就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城市,抗擊沙俄侵略的壽山將軍、打響中國武裝抗日第一槍的馬佔山將軍、在全國叫響的馬恆昌小組、殉職的養鶴姑娘徐秀娟……在齊市歷史畫卷上續寫下了一頁頁輝煌。這種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蘊所凝聚的英雄情結,無形中也在影響著翟志剛、劉伯明的人生軌跡:生在英雄的城市,更要擁有遠大的理想,要踏著英雄的步伐向前邁進。
翟志剛:從小就夢想飛上藍天
『那孩子可真好,他在上小學時就曾說過,要好好學習,將來當個飛行員。』翟家的鄰居李改義大娘聽說翟志剛將要『飛天』的消息,開心得合不攏嘴。
李海東是翟志剛的兒時玩伴,又是他的同屆同學。『我們5歲時就是鄰居,從小就經常在一起玩。他性格內向,對小朋友都很友好,從來不跟伙伴發生爭執。』李海東回憶說,『高中畢業時,同學們互相簽字留念,他當時給我寫下「鵬程萬裡」四個字。現在想想,這纔是他的遠大理想啊!而他這一「飛」,又何止萬裡呀!』
『志剛考學走了以後,知道他已經成了一名飛行員。「神五」那年,纔發現原來他又成為航天員了。』李海東說,從那以後,他更加關注老同學的一舉一動。
李海東說,這次『神七』就會圓了志剛的飛天夢,我們都替他高興。同時,他也非常感慨地說:『志剛的性格非常適合當航天員,他做什麼事都有板有眼,信心十足。他能有今天的成績,不光是他有理想,更是跟他的刻苦訓練和努力學習分不開的。』
劉伯明:阿姆斯特朗是偶像
『二哥考「飛」的時候,家裡人問他怎麼考這個多苦啊,當個鄉村教師不是挺好的。二哥說,我的志向可不止於此,我要走得更遠一些,我想學的更多一些。』雖然和哥哥劉伯明相差10歲,但妹妹劉玉芝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二哥曾告訴他,他的理想是像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一樣能登上月球。
劉玉芝說,後來纔知道,因為高中英語教材裡曾有一篇關於月球的課文,裡面提到了人類登月一事,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給二哥極大的震撼。二哥很向往藍天,他說也要像阿姆斯特朗一樣登上太空、登上月球,這纔是他真正的理想。
『那個時候我一點也不懂,我感覺這個理想太渺茫了,根本不可能實現。』劉玉芝感慨地說:『可是,這麼多年,二哥一直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努力著,也讓我看到了理想只要努力就會成為現實。他的勤奮、刻苦、為了夢想執著奮斗的精神,也一直在鼓勵著我。』
劉玉芝告訴記者,二哥常說,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我們雖然起步晚,但我們肯定能攆上去、超過去。『不過,說到底還是二哥幸運,因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實力雄厚,使我們的航天事業能夠迅速崛起,快速發展太空事業,讓他能夠展示抱負、實現理想,最終成為一名航天員。』
劉伯明不僅有遠大的抱負,而且非常有責任心。張福林說,師生聚會時,有的同學喝點酒就評論社會,愛發點牢騷。這時候,伯明就用他所掌握了解的情況,說服同學們要對國家前途充滿信心,『他講得頭頭是道的,真挺讓人佩服的。我對那些同學說,你們的水平照他差遠了!』
因為丹頂鶴在毗鄰市區的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締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讓齊市有了『鶴城』的美譽。從北疆到長沙、澳門,到翱翔於黃鶴樓,丹頂鶴讓『鶴城』美名傳遍九州,也為這個實力城市贏得了『中國魅力城市』稱號。這座魅力城市不斷在演繹的獨特英雄歷程,與翟志剛、劉伯明從報考飛行員到真正成為一名飛行員、再成為航天員一樣,都是一飛衝天、越飛越高。
翟志剛、劉伯明:既是同鄉又同年生人,而且同年考上軍校成為飛行員,同年正式成為航天員。
2005年,同時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今年,同時入選『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如今,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副師職。
翟志剛和劉伯明之間,有著太多的相同之處。
同時考入軍校成為空中飛鷹
徐東昇介紹說,1985年的5月,空軍到龍江縣招飛行員。許多男同學都向往當一名軍人,翟志剛也不例外。『當時,學生報名非常踴躍,全校大約有一百多名學生報名。幾輪體檢以後,只有二三十名學生過關。最終經過檢查、考試,就只剩下翟志剛了。』
『因為他的入選,我們學校的同學和老師都非常高興,還舉行一個儀式集體歡送他。』徐東昇說:『翟志剛是個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的學生,學習刻苦,心理素質、身體素質都非常好,無論參加什麼活動都毫無懼色,幫助老師組織活動總是有條不紊,率先垂范,所以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5年,空軍來學校招飛行員,伯明是到依安縣城初試時,我纔知道他悄悄報了軍校。』劉志生說,知道兒子報軍校除了要實現理想展示抱負外,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家裡窮人口又多,選擇外出當兵還可以解決家裡的經濟困難,省下一大筆費用。
面對兒子的懂事,劉志生倍感驕傲。
張福林告訴記者:『當年,參加選飛行員考試時,我們班有三個學生體檢都過關了,可是高考只有伯明成績合格被錄取。』那一年,經過重重考試,劉伯明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航空預備學校,也成為縣一中幾年來招飛唯一被選上的學生。
從預校到飛行學院,師生之間的友誼隨著通信頻繁更加深厚。張福林在與劉伯明的通信中了解到,學員被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現在令他最遺憾的是,因為幾次搬家和工作調動,兩人多年來的通信都找不到了。
不過,張福林清楚地記得,每次伯明與他通信匯報時,沒有一科成績不是優秀的。『我記得清清楚楚,他在信裡說,所有學科我都優秀。老師,你放心吧!』
『這麼多年來,他的那種「我不會照別人差」的信念始終如一,特別堅定。』這一點,當老師的張福林也自愧不如。不過,說到這裡,他的臉上還是顯得頗為自豪。
同時從飛行員成為航天員
從真正成為一名戰斗機飛行員到開始獨立駕駛戰機,翟志剛和劉伯明在隨後的幾年,無論是飛行技能還是戰斗機飛行員的作風養成,都得到了飛速進步。
1996年,得知要選拔航天員的消息,翟志剛和劉伯明在少年時立下的航天夢想,都被激發了。
『我們國家,那時候我覺得,相對來說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能搞載人航天,對於我們國家科技進步,還有一個民族的自信心,都會有很大的提高。』
兩人都義無反顧地報了名,並從1000名戰斗機部隊飛行員中脫穎而出,於1998年正式成為航天員,開始了刺破蒼穹之夢。
入選航天員後,兩人『拼』勁不減。而因為好學、愛動腦筋,在現在的航天員裡,劉伯明還被稱為『小諸葛』。
此後,翟志剛兩次入選『神五』、『神六』梯隊,劉伯明入選『神六』梯隊。
在執行『神六』任務的訓練過程中,翟志剛為了方便同伴出艙,主動讓同伴踩著自己的背。這一幕,感動了在場的所有教員。
而劉伯明在2003年落選『神五』飛行梯隊後,把以前所有的書都找出來,做筆記,系統分析找差距。整整3個月時間,僅筆記和資料就做了70萬字。在他看來,『一定要做到厚積薄發,只有刻苦努力,准備到了,機會來臨的時候,你纔能抓得住。』
三年前,『神六』飛天前夕,兩人對於飛天夢想進行過一番感人表白。翟志剛說:『「神七」如果還擦肩而過,「神八」還要繼續努力,永遠努力下去。』劉伯明表示,『航天員是勇敢者的職業,不是什麼人隨隨便便就可以完成的。』
喪母之痛化作動力
2003年,對於翟志剛和劉伯明來說,都是記憶中永遠揮之不去的一年。這一年,他們倆都失去了最親的母親。
那一年,翟志剛被選入『神五』梯隊。
翟志強說,因為訓練,從2003年4月份開始,弟弟志剛已經7個月沒和母親通過電話了。而這期間,母親也已經癱瘓在炕上整整7個月了。『母親病危時,我們家人為了不耽誤志剛訓練,一直瞞著他。直到母親離開人世,纔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2003年11月21日,噩耗傳到北京航天城的翟志剛家中。母親去世兩天後,翟志剛回到了家,進屋就跪在母親的靈前磕了3個響頭,淚流滿面地看母親最後一眼。
那一年,劉伯明與『神五』擦肩而過。
張福林告訴記者,劉伯明的母親是2003年9月10日突發心髒病過世的,當時家人怕影響他工作並沒有告訴他,以至於他連母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
『他跟我說,以前上學的時候,母親比他早起一個多小時給他做飯、帶飯。晚上回家都特別黑了,可母親還把飯熱在鍋裡等著他。』張福林說,伯明對母親的感情特別深,那麼堅強的人最後還是哭了,他還說,『母親這一輩子沒享福,等我生活好起來的時候她卻過世了。』
張福林說,母親的去世,雖然讓伯明心情異常沈重,可更促使他把悲痛化成一種動力。他都沒能在家多呆一天,也沒能更好地慰藉自己的父親,就又回去進行緊張的學習和訓練。『還記得我安慰他的時候,他對我說,自己一定要比別人更努力、更刻苦,用實際行動來報效九泉之下的母親!』
穿城而過、貫穿齊市全境的嫩江,是我國僅有的兩條未被污染的內河之一。嫩江水、黑土地……優良的土壤、水和空氣質量,使綠色食品開遍齊市大地,綠色生態農業讓齊市農業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更為齊市戴上『中國綠色食品之都』的光環。這座綠都所散發出的自然的英雄魅力,也是翟志剛、劉伯明這些走出去的英雄兒女身上的一種本色顯示,讓他們對故土難分難捨。
劉伯明:朴實本色保持至今
劉玉林是劉伯明在紅星鄉中學念初中時的體育老師,『生活儉朴,話語不多但愛好體育』是當時劉伯明留給他最深的印象。
直到現在,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對劉伯明都有同一個感覺——『他一點都沒有變,還是保持他原來特別朴實的本色,一點也沒有因為他成了航天員,就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大家在一起特別輕松。』
至今仍讓王亞奎特別感動的是,以前的伯明不僅學習成績好,人也熱心腸。『我們一起騎車上學,每天20多裡路免不了有車子壞的時候,這時伯明總是會幫著我修車。他平時還帶個備用的繩子,有時候車鏈子掉了,就系上備用繩拉自行車上學。』
『伯明的自身素質和身體素質都非常好,同學三年他沒有與任何人發生口角和矛盾。已經是航天員的他,現在和同學坐在一起,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王亞奎說,同學上北京辦事,他都把同學接過去。『1998年我得了病,伯明知道後打電話給我,讓我上他家去,他領我看病去,第二年還幫我安排住院治療。』
王亞奎說:『現在,伯明每次回來探親也總和我們這些同學聚會。平時我們通過一些書信交流依然能夠看到昔日同窗一絲不苟、追求完美的品格,他一直堅持追求夢想,用苦練來克服各種困難,對自己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翟志剛、劉伯明:家鄉情意綿長難捨
盡管已經走出了農村,但翟志剛和劉伯明對家鄉的情感始終不減,雖然平時工作繁忙、艱辛,但無論是在北京舉行的同鄉會,還是被家鄉人邀請回家參加重大節日,只要是為了家鄉的事情,他們總是積極參加,竭盡所能幫忙。
齊市政協副主席、工商聯主席曲秀麗至今還記得,2003年10月31日,時任依安縣副縣長的她在北京出差時,劉伯明不但將她們一行5人接到了航天城參觀,還贈送給她一套有14名航天員簽名的『神舟五號』首日封。劉伯明身上那種東北人的熱情和關心家鄉發展的心情,讓她記憶猶新。
去年8月15日,齊市舉行首屆和平節。得知家鄉即將舉辦和平節的消息後,翟志剛和劉伯明十分高興,為了表達對家鄉的關心和支持,他們與當時的『神六』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專程在節前趕回齊市,參加和平節慶典和系列活動,與家鄉人同慶,共同為家鄉祝福。
改革開放三十年,齊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綠色食品之都』、『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市民最滿意城市』……一項項桂冠接踵而至,詮釋了4.24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發生的滄桑巨變。這座開發潛力無限的城市孕育出充滿希望的英雄種子,就像翟志剛、劉伯明鍥而不捨的追求一樣,激勵著更多的鶴城人努力創造,為城市做出更大的貢獻。
翟志剛、劉伯明:英雄事跡激勵家鄉親人
如今,走在鶴城大地上,翟志剛、劉伯明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徐東昇說,『翟志剛的名字已經寫入龍江縣二中的校史。學校領導也常常在開學式的講話中,用翟志剛的事跡和精神激勵學生們刻苦學習、奮發圖強。而學生們也把學長翟志剛當成了心中的榜樣。』
而劉伯明畢業的依安縣一中,在每年的開學典禮上,都會重溫劉伯明刻苦學習的事跡,以此激勵學生學習向上。
『二哥這些年始終都是這樣踏踏實實地工作,他的行為影響著我們也要踏踏實實工作。』在富裕縣富路鎮逸撫基金小學教書的劉玉芝,並沒有因為哥哥劉伯明感到特殊。相反,記者去采訪時,學校纔知道她的哥哥原來是我國的優秀航天員。
對此,劉玉芝說,『雖然哥哥是航天員,可是我覺得也沒什麼好炫耀的。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不同的位置,都有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能代表祖國上天,我的工作就是教育學生。我們只要把工作乾好就可以了,不能以他的行為來炫耀自己,也不能用我們的行為對他造成不好的影響。』
劉伯明的兄弟妹妹經常拿他的學習勁頭來鼓勵下一代的孩子,孩子們也把他當成學習的目標和榜樣。劉玉芝笑著說,自己的孩子得知二舅當初在參加航天員選拔時,全國最後就錄取十幾名,吵著說『等我考大學時,哪個專業收的人最少,我就考哪個。少的就是精英!』
翟志剛的同學李海東說:『翟志剛的事跡和精神令世人矚目,令我們龍江人、家鄉人倍感自豪,同時也鼓舞和鞭策大家在各自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為國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翟志剛和劉伯明都是我們的驕傲,更是鶴城的驕傲。』依安縣紅星鄉黨委書記東宇輝和鄉長張譯鵬告訴記者,『他們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無形資產。現在全鄉人都在學習他們為了夢想執著奮斗的精神。乾部們都決心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投入到家鄉的建設中,乾出樣來。』
而對於更多的鶴城人來說,他們已經自豪地說:『齊齊哈爾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仙鶴之鄉,更是「航天員的家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