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6日訊 五常市是哈爾濱市有機稻米重要生產基地,為保持優質稻米產業可持續發展,五常市制定了『有機稻米基地建設規劃』,重點實施『三個五工程』,即:建立五大支橕體系、完善五大配套工程、確定五大保障措施。
五大支橕體系包括:一是建立有機水稻生產標准體系。實行五統一的規程,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使用、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購加工』;二是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在生產過程中,對每個農戶、每個地塊都建立規范的檔案,從地塊、生產到企業加工、銷售全部達到數字化管理,建立『身份證』或『產品質量追溯卡』通過網絡或電話信息查詢,追溯水稻產品質量;三是建立投入品管理體系。市、鄉(鎮)、村成立監管隊伍和十戶聯保,對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產品質量和檔案管理進行監督檢查,從源頭確保投入品的科學使用;四是建立環境監測體系。在基地內科學建立環境監測點,對水源、土壤、大氣等生產要素,定期取樣監測;五是建立農產品檢測體系。成立農產品檢測中心,隨時抽檢產品質量。
五大配套工程為: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維修配套6個灌區造物工程142處,其中提水泵站1處、渠首工程5處、閘73座、橋22座、渡槽5座、涵洞8座、水庫樞紐4處、渠道防滲1公裡、乾渠一側硬化築路94公裡;二是沃土工程。根據不同地塊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基地全部施用有機肥、農家肥,並實行封閉配送制;三是低產田改造工程。重點實施方條田和單排單灌建設,有機水稻基地方條田化率達98%以上;四是農機化工程。以農機作業公司為載體,健全經營管理機制,以村為單位建立耕作模式,有機水稻機械整地、機械插秧、機械收割面積達到80%以上;五是科技培訓工程。組建技術攻關和技術指導小組,進行有機水稻生產技術課題研究和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業務部門和龍頭企業組織對農民進行系統培訓,使其掌握有機水稻的基本知識和生產技術標准。
五大保障措施包括:一是資金保障。由五常葵花陽光米業、中良美裕等龍頭企業和地方財政、農戶三方融資,建立多元投資機制。目前,有機水稻基地建設已投資1.3億元;二是政策保障。制定出臺了五常市稻米產業化管理辦法,在統一基地建設、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技術規程、統一質量標准、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宣傳策劃、統一市場布局、統一依法管理等八個方面,提昇五常大米品牌;三是環境保障。建立健全了環保責任制,在基地上游不建排污企業,不上污染項目,徹底根除污染源,全面推廣生物有機肥,保證環境標准;四是組織保障。成立了稻米產業領導小組,並由農委、大米協會、技術監督、工商等部門分工負責;五是技術保障。成立市、鄉、村三級有機水稻生產技術服務小組,落實水稻生產技術措施,為農戶下發水稻技術栽培模式圖和建設手冊,確保水稻栽培標准化生產技術進村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