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8日訊 方正縣會發鎮78歲的李大娘腿腳不好,幾年都不出家門了。去年11月,當她看到家門口兩層樓的客運站建好時,拄著拐杖也和村民一起擠進了寬敞明亮的客運大樓裡,當她摸到候車廳裡有些燙手的暖氣時,竟不覺老淚縱橫。近日,記者來到會發鎮客運站采訪,又遇到了天天到這裡散步的李大娘。問起她當時為什麼會哭,大娘說:『幾個兒子和兒媳都在哈爾濱打工,過去沒有客運站,就在路邊等車,發車沒點,還常常被黑車騙,說去哈爾濱的,半路上扔下就跑。我因此不知抹了多少眼淚。現在好了,「車進站,人歸點」,農村人也和城裡人一樣,可以在候車室等車了。』
車進站人歸點客運站裡等車舒心准時
9月的北方清晨,風中已有了寒意。在大羅密鎮鄉村客運站內,候車群眾坐在藍色的椅子上,有說有笑地等客車到來。這個今年建成使用的客運站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停發車場佔地1000多平方米,四周建有漂亮的圍欄,站內綠化、公廁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服務設施完善。
據方正縣運管站負責人介紹,過去大羅密鎮沒有客運站,要去縣城和哈市的旅客只能乘坐其他運輸工具到高楞轉乘,或者直接到高速公路上攔截過往班車,出行極不方便。班車在高速路上爭搶旅客經常發生事故,也給交通安全帶來了巨大隱患。今年,大羅密客運站建成以來,運管站要求所有途經高楞班車進大羅密站,並在該站公布了班車時刻表。通過規范管理,達到了車進站、人歸點的服務要求,發揮了服務功能。
『有村必有路,有路必有車,有車必有站。』省運管局黨委副書記邢恩凱對記者說:『建客運站,通便民公交車,與修路是同等重要的。為進一步提高群眾出行質量,完善農村客運網絡,繁榮新農村經濟,參照省交通廳制定的不同規模的農村客運站建設要求,黑龍江省在2004年全面啟動農村客運站建設,至2007年末全省共建成農村汽車客運站387個,共完成投資10231萬元,今年計劃建設農村汽車站100個,截至7月份,已完成31個。
我們每建一個站,都會令周邊農民興奮不已,因為他們出遠門兒再也不用到數公裡甚至十幾公裡之外找大客車坐了。』
運管站直接經營農村客運市場活起來
據了解,其他省份農村客運站因缺少經費而癱瘓的現象比比皆是。那麼,黑龍江省如何保證農村客運站的正常經營呢?據介紹,近年來,黑龍江省積極探索鄉鎮客運站的運營管理模式,在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根據當地客流情況、經濟發展水平等條件,確定了委托客運公司經營、以縣站帶鄉站以及運管機構代管等幾種模式。
在方正縣,記者了解到:農村客運站建成後,運管站召開了職工大會,集體商定了農村客運站的管理辦法。選拔精兵強將進駐農村客運站,負責經營管理,同時在鄉鎮成立運管分站,擔負當地運輸市場管理的職責,形成了『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管理模式。因為運管人員直接管理客運站,具備運政執法職權,在歸納農村客運班車進站經營工作環節上具備相對的強制性,必要時可采取行政執法措施,按法規處罰不進站的車輛。如果農村客運站的經營管理為客運總站或個人承包形式,因為沒有行政執法權,對不服從進站管理的客運車輛沒有強制措施,勢必產生站外發車隨處可見,而新建客運站閑置的局面,將造成國有資源的浪費,更發揮不出客運站的客運服務功能。通過運管站直接經營,保證了客運站功能的充分發揮。
農村客運站成立後,運管站將部分超編職工分流到鄉鎮客運站,負責經營管理,由客運站收入自行供養開支。在這種管理模式的激勵下,充分調動了分站職工經營客運站的積極性,自覺加強客運站的規范化管理,杜絕了站外發車,保證進站車輛不流失,努力增加站務收入。如會發鎮客運站收入供養了6名職工,大羅密鎮客運站供養了3名職工,天門鄉客運站供養了4名職工,高楞客運站供養了5名職工,沙河子客運站供養了4名職工。方正縣運管站通過經營管理農村客運站,不僅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出行難問題,在客運站收入穩步上昇的同時,也保證了部分職工的按月足額開支,取得了雙贏的效果,也使方正縣的農村客運站真正活了起來。
嚴把技術關和安全關淨化農村客運環境
『農村客運市場是道路運輸市場監管的薄弱環節。』省運管局黨委書記周廣龍說,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頑疾』,嚴重威脅著乘客的生命安全。『所以,今年,我們嚴把車輛的技術關和安全關,淘汰老、舊車輛,一批安全舒適、機動靈活的中小型客車相繼投放到農村客運市場,對駕駛員也加強培訓。同時,嚴厲打擊「黑車」及利用拖拉機、摩托車、三輪車等載客行為,淨化市場環境。』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方正縣多數鄉鎮在未建客運站以前沒有運管分站,農村客運班車無序發車,爭搶客源現象非常突出。會發鎮的客運班線比較集中,因為以前沒有客運站,班車因私設站點,擅自抬價,搶班爭點而引發了多起斗毆事件。成立客運站後,運管站充分行使運政職權,歸納所有班次進站經營,接受各項安全檢查,按時發車,解決了多年形成的客運矛盾,規范了當地的客運秩序,為當地農民創造了優質、安全、有序的客運環境。
農村客運站的興建夯實了城鄉客運網絡的基礎,吸引了客運經營者到農村去。目前,黑龍江省100%的鄉鎮通了班車,行政村通車率達到97.58%,各種類型的農村班線車、集會定班車、旅游班線車、電話預約車等形式,構成了農村客運網絡。方正縣沙河子村農民趙德纔對記者說:『客運站建在家門口,便民車抬腿就能走,再也不受「游擊」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