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9日訊 明天是第1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記者從市第一專科醫院戒酒病房了解到,僅去年一年,醫院就收治了百餘名酒依賴患者,患病率明顯增加。近日,記者走進戒酒病房,在與幾名『資深酒鬼』和家屬的交談中,記者發現,隨著社會工作生活壓力的加大,酒文化的興起,以及地域生活習俗的影響,越來越多市民的『心志』被酒精侵害。
借酒消愁反成依賴
在戒酒病房外,記者看到一位白發老人站在門外抹淚。老人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吳某正住院接受戒酒治療,雖然只有36歲,但酒齡已有十五六年了。吳某很內向,眼光又很高,一直沒結婚。幾年前下崗後,覺得諸事不順的他終日借酒消愁。沒想到『喝壞』了腦袋,整日懷疑有人要設計殺他,家人將他送到醫院。經診斷,他患有酒依賴,精神上產生嚴重的被害妄想癥。
據市第一專科醫院戒酒病房主任張一介紹,目前在酒依賴患者中,心理因素已成為酗酒的頭號元凶。人際關系的不協調、工作上的困境、婚姻的不幸都會造成長期的心理衝突,想要改變現狀卻又無力自拔,一部分人選擇以喝酒的方式平復心情、回避現實。久而久之,喝酒從愉悅心情變成『自我毀滅』。
『職業需要』引發中毒
某療養院上班的小張,因工作關系常年接觸客戶,喝酒應酬成了家常便飯。有時一頓可以喝3、4斤白酒,海量的他一喝就是六七年。一次酩酊大醉醒來後,小張突然變得神志不清,赤身裸體拿著棍棒在院子裡逢人便打,被同事捉住送到醫院時,他渾身抽搐,口吐白沫。經檢查,小張是慢性酒精中毒急性發作。回憶起以酒為生的日子,小張後悔地說,當時是為了工作而拼命喝酒,沒想到卻因酒害他失去工作,失去健康的身體。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酒依賴患者是由於職業所致,陪客戶、接待來賓;重體力勞動者、野外作業者也常靠喝酒解除疲乏。
張一主任介紹,人長期飲酒時,在一段時間內,酒量會達到一個高峰值,對酒的渴求欲望也會增強。但當高峰期過後,酒量明顯下降,如繼續大量飲酒,便會形成酒依賴。
借著『酒勁』砍死老伴
北方地域寒冷,長久以來形成了飲酒御寒、無酒不成席的地域酒文化,不少人由此形成酒依賴。張一主任告訴記者,酒依賴不僅損害自己的健康,還會給家人造成傷害,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惡性傷人、擾亂公共秩序等,每年都會發生多起。
去年,60多歲農民的王某半夜起來,竟將與他共同生活了40多年的老伴用斧頭砍死。追其原因,王某說,老伴整日與鄰居家的老頭眉來眼去,兩人有不軌行為,他曾當場抓過。但經調查,這些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經精神科醫生檢查,原來由於一天三頓的大量飲酒,王某酒精中毒,產生『嫉妒癥』,所有都是幻覺,老伴就這樣冤死。
酒精依賴癥是指長期飲酒者產生的對酒精精神上和軀體上的依賴。酒依賴者在中斷飲酒後會出現震顫、幻覺、意識障礙、肌肉抽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表現。開始是精神上依賴,不可一日無酒。其後發展至軀體依賴,清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找出酒瓶,使顫抖的雙手和煩躁的心情平靜下來。醫生建議,成年人每日飲酒有個上限,白酒不超過一兩,啤酒不超過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