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大醫之道—記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李冀
2008-10-14 14:3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常濱毓 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李冀在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表彰大會上

  東北網10月14日訊 (常濱毓 記者 高長利) 『讀中醫書,說中醫話,想中醫事,做中醫人。』這是李冀教授對『大醫之道』的純朴凝練。他說,此乃按遞進過程描述了中醫學子成纔的四個關鍵環節:啟蒙——領悟——研習——踐行。

  2008年9月10日,我國第24個教師節這天,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表彰大會在京召開。作為唯一一位全國中醫藥類院校的獲獎者,李冀走上了領獎臺。目前,在全國中醫藥類院校僅有的6位國家級教學名師中,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已擁有2位。

  李冀,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龍江學者和福建省閩江學者。現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方劑學學科帶頭人,黑龍江省重點學科中醫學(一級學科)學科帶頭人。199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9年被授予黑龍江省勞動模范稱號,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纔工程一、二層次國家級人選,200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第一位中醫學博士後李冀1960年11月出生於內蒙古烏蘭浩特,遼闊的大草原賦予了他與生俱來的豪邁性格。出身於書香門第的他,197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黑龍江中醫學院,拉開了他『大醫之道』的『啟蒙』序幕。從此,他手不釋卷地『讀中醫書』,與古朴厚重的中醫藥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2年,李冀畢業留校任中藥學教師,在沈浸於『說中醫話』的喜悅和『領悟』『大醫之道』的要妙精深時,倍感『想中醫事』者理當孜孜以求地『研習』『大醫之道』,方能使其薪火相傳。1984年,他考取了黑龍江中醫學院方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開始了深入鑽研中醫學之路。之後,又於1991年考取北京中醫藥大學方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1994-1996年,李冀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後工作站完成博士後工作,成為中國第一位中醫學博士後。揚起了他矢志不移地『踐行』『做中醫人』的理想風帆。


 

  多維博約因方施教

  從本科畢業,李冀便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26年光陰荏苒,不管在學術上取得了怎樣的成就,還是職務發生怎樣的變化,他終堅持站在本科教學的講臺上。

  在汲取前賢教學精華的基礎上,李冀於本世紀初首次構建了中醫方劑學『多維博約,因方施教』教學模式。其模式的核心為中醫方劑學『六大教學法』,即邏輯推理教學法、多連博貫教學法、博約相應教學法、教思相資教學法、溫故知新教學法、知行統一教學法。

  李冀主持的『中醫方劑學教學模式——多維博約,因方施教』課題為國家教育部首批面向21世紀教改課題。並分別於2000年獲得『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2001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因其不懈努力,他所主講的《方劑學》課程於2004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精品課程。

  此外,他主編出版了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新世紀規劃教材《方劑學》(七年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方劑學》(中英對照)等教材9部。

  醫之成,悟也 方之精,變也

  『醫之成,悟也;方之精,變也。』這是掛在李冀辦公室的醒目字幅。他將自己多年踐行『大醫之道』的最高境界聚焦於『悟』、『變』兩字。

  方劑是由藥物組成的,指導遣藥組方的核心理論是君臣佐使組方原則。李冀首次提出了『藥力判定公式』,即藥力=藥性+用量+配伍+用法……。這一公式使其理論核心更加充實、完善、明確、客觀,不僅解決了方劑學的諸多爭端,而且為方劑學教學模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李冀始終以『方劑配伍組方規律』為研究方向的主旋律,並堅持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三體合一』的科研模式。『十五』末期以來,他先後主持承擔國家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橕計劃』資助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教育部博導基金、國家中醫藥基金項目及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各級科研課題10餘項。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獲得國家級發明專利1項,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48篇。

  在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之餘,李冀始終堅持出專家門診,臨證擅長診治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內科雜證。研制出?藥消渴膠囊等新藥6種。因其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黑龍江省名中醫』。

  『中醫學理論博大精深,其生命力在於臨證實踐,必須細心領悟,形成中醫學邏輯思維模式,方能得其要旨。』李冀經常對學生和學科團隊中的青年教師如是說。他先後招收培養博士後6名、博士研究生37名和碩士研究生58名,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研究生導師』。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