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6日訊 哈爾濱市啟動實施區縣(市)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項目三年來,取得顯著效果,截至目前,累計支持項目57項,投入科技經費4015萬元,帶動社會和企業增加科技方面投入3.9億多元,推動新增種養殖科技示范基地(場、區)70多個,解決了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60多個,實現新增產值13.3億元,促進農民增收8.76億元。
據介紹,區縣(市)重大產業化項目具有投入額度大、社會帶動面廣、對地方經濟發展支橕性強的特點。其主要目標是解決區縣(市)主導產業或特色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通過產學研合作、技術開發與引進等方式,整合優化科技資源,引導和調動社會各方面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實現技術突破和跨越式發展,提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能力。重大產業化項目實施3年來,成效顯著。
支柱產業產品競爭力增強
重大產業化項目重點推進了南崗區電池和電動裝置,平房區汽車、香坊區發電設備等優勢支柱產業發展,極大地提昇了部分區域支柱產業產品的核心競爭能力。
中小型科技企業迅速成長
重大產業化項目以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哈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標,努力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使企業開發新產品的能力顯著加強,培育和壯大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業,並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重點培育了東金沃爾、世亨藥業、博元生物、圓寶編織、松江電爐、瀚邦醫療、哈爾濱金居、億時代數碼等企業。
特色經濟發展壯大
以重大產業化項目的實施為載體,努力支持解決區域特色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發揮科技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有效地提昇了區域特色產業的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使區域特色經濟得到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得到改善,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推廣先進種植養殖技術
突出解決了部分區縣(市)主要種養業技術瓶頸,制定出了標准化種養殖技術規程,並大面積應用試驗示范。如五常的五優稻系列優質水稻,通河大鵝,賓縣肉牛,呼蘭肉雞等項目,初步解決了標准化種養殖、品種優化、疫病防控和質量調控等技術瓶頸問題,擴大了技術推廣面,形成了示范區域,增加了規模數量,帶動就業人數和農民收入都有較大幅度增加。
『雙帶』模式得到發展
著力突破資源和環境制約,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以技術鏈延伸帶動了產業鏈、價值鏈延伸,引導農民參與到了產業鏈中後端和價值鏈高端收益分配,使企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模式得到發展。
五常市葵花陽光米業有限公司,依托葵花藥業公司整合五常大米資源和形成品牌, 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稻米分級加工技術為核心,使技術鏈和產業鏈得到延伸, 落實優質水稻生產基地24萬畝,預計2008年可生產優質水稻1.2億公斤,已建設2條精米自動生產線,預計加工優質精米5千萬公斤,帶動項目區農民直接增收7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