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8日訊(賀英 韓冰冰 記者 高長利)『割地腰要折、拉地一身汗、壓場吃嘴灰、揚場滿臉花。』這是蘿北縣勤儉村農民楊武臣對30年前秋收場景的形象描繪。『當年聯產承包時,我纔8歲,家裡分了40畝地,每年秋收時,全家人「上陣」都要忙活一個多月。今年我們農機作業合作社承包了7500畝地,用不上半個月就可以顆粒歸倉了。』老楊的自信源於他的『鐵牛』後盾——4臺大型拖拉機、5臺小型拖拉機。而這一切,在3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30年前,蘿北縣僅有80臺拖拉機和240套配套機具,總價值136萬元,農業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23%。到2007年底時,全縣的拖拉機擁有量達到了6510臺,各類配套農機具達到13265臺,農機總值達1.2億元,農機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8.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農業機械化迅速普及,推動了蘿北縣現代農業迅速奔跑。『過去叫開鐮,現在叫開機,糧食越收越多,農活越來越輕。』許多農民這樣說。聯合收割機跨區秋收成了鄉村大地一大壯景。尤其是2004年以來,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85萬元,拉動農民投入購機資金約1000餘萬元,而專項補貼額度更是達到了購機所需資金的30%。
近年來,農村作業合作社逐漸興起,勤儉村、黎明村等5個合作社的成功組建為農機標准化作業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實現了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建立起新的土壤耕作制度、土壤培肥制度和應用栽培方式,充分發揮機械優勢,實現土地連片耕作,減少機車空運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而農民以土地入股,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可以人事其它產業,年末還可以『撈』分紅。
而對於蘿北縣農機發展的未來,該縣農機局局長蔣克普的話令記者印象深刻,『全縣農機發展的8341目標,8就是在8個鄉鎮建成8個萬畝農機化集中作業區,3就是三年內在三個山區鄉鎮建成3個農機合作社,4就是建立縣、鄉、村、農機大戶4級農機化服務體系,1就是1個土地流轉後的機械化規模經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