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0日訊 今天出版的《生活報》發表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20日,哈爾濱將全面開栓供熱,政府趕在19日出臺今冬明春供暖期的熱費漲價結論:居民住宅熱價上調5.8元。這與生活報連日來采訪調研得出的估算結果——『6塊錢一大關』極其接近。
百姓呼吁供熱企業承擔30%,結果是承擔了20%;百姓吁請政府也盡量承擔一部分,結果是政府真的承擔了15%。其實,從政府決定居民熱費實行煤熱價格聯動的那刻起,哈爾濱熱費的上漲就已成定局。因為燃煤價格上漲,是誰也改變不了的現實趨勢,但是,增加的供熱成本如何『消化』卻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哈爾濱市熱費提價在估算的6元『警戒線』前戛然而止,最終解決方式是:熱企掏20%,政府拿15%,百姓擔65%,沒有簡單地將負擔全部轉嫁給市民,但是,顯而易見,對企業和市民來說,這並非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前年熱費漲了,今年熱費又漲了,如果明年的煤炭價格還在持續攀昇,我們是否還會選擇漲價這條路,這是很多人共同關心的問題。
我們可以說,熱費上漲是『霸道的市場』決定的,但是涉及到每一個市民對家的恆久而溫暖的期盼,這又毫無疑問成了政府必須大力幫襯的社會公益事業和必須承擔的社會福利責任。在礦產資源越用越少的前提下,政府能做的事還有很多,比如把哈爾濱的經濟發展上去,別說11億,就是再多點也能像北京那樣『百姓用熱,政府請客』。比如,把供熱企業的市場化改革進行得再徹底一些,將比發達國家高3倍的熱耗降下去,讓企業學會靠自身實力來承擔原材料的風險。再比如,把城鎮職工熱費暗補變明補的政策推出來,或者走得步子再大些,將單位福利擴大為社會福利,使熱費補貼從讓部分人佔『便宜』變成所有勞動者的權益。
希望有這麼一天,漲價不再是我們應對市場的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