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1日訊 (王良武 記者高長利) 今年,東寧縣三岔口鎮金一男年純收入保守估算將達到30萬元。自2001年在俄羅斯從事蔬菜大棚種植,經過幾年的努力,如今規模已達到擁有30個大棚、面積4萬平方米,帶動外出務工人員30人。
在東寧縣三岔口鎮,象金一男一樣走出去開闢勞務新天地的人有很多。據統計,三岔口鎮勞動力資源8767人,今年外出務工人員為4657人,佔勞動力資源的53%。2007年,該鎮轉移勞動力年創收6985萬元,拉動人均收入4556元。
據了解,三岔口朝鮮族鎮是東寧縣唯一的一個朝鮮族鎮,是全省確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00個示范鎮之一,也是國家一類陸路口岸所在地。總戶數4593戶,總人口16147人,轄13個行政村,鎮域面積254平方公裡,全鎮耕地面積81024畝。東寧縣三岔口鎮勞動力轉移工作以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維護農村穩定、創建優美鄉鎮為中心,充分發揮地緣、親緣、民族優勢,加大培訓,狠抓落實,強化服務,不斷壯大三岔口鎮勞務經濟。
一大批農民通過出國勞務和進城務工發家致富,走向了成功的道路,農村勞動力轉移已成為該鎮拉動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永和村村民李永鎮,自1991年起他就組織本村村民發展境外勞務輸出,2004年起逐步擴大規模,在俄羅斯租種土地從事蔬菜種植,共租地60?,建大棚35座,還帶動了本村及附近村民30多人到俄羅斯打工,人均創收1.6萬元。他還積極參加境外黨支部的組織活動,經常組織在俄勞務人員集體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和法律法規。他的勞務點還成為東寧對俄勞務輸出的聯絡點。高安村村民朴炳浩夫婦於1994年投親去韓國務工,年純收入在20萬元。村民江明月在日本自費留學畢業後,留在日本打工,現在成為有三個大飯店的經理。高安村村民朴今順,2000年舉家到北京市,在繁華地段經營一家具有朝鮮族特色風味的飯店,年純收入達1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