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
表面上看,這是銷售商在原材料漲價前增加庫存的市場博弈,而哈爾濱市有關部門監督檢查後得出的卻是另一個答案:一些生產企業降低投料標准,一些經銷商有意采購降低投料標准的低價位產品。
零售金價低於原料價格
市民張女士近日向記者反映,幾天前,她在一家商場購買千足金戒指時,商場價格是205元/克,比當日上海黃金交易所207元/克的原料價還低。後來戒指斷了,拿到省金銀飾品檢測站檢測時纔發現,她的『千足金』戒指黃金含量僅為70%。國家規定,千足金黃金含量必須大於或等於99.9%,足金則必須大於或等於99%,18K金也不能少於75%。
近日,市質監局對金銀飾品市場進行了監督抽查,抽查重點是南崗、道裡商業區的遠大、秋林、新一百、中央商城、百盛等14家大型商場及超市黃金珠寶專櫃,抽查品種是金、銀及各種鑲嵌寶石的貴金屬。此次共抽查360批次,經檢驗合格298批次,合格率為82.8%。被抽查產品不合格的項目主要是貴金屬含量不達標,最低的僅71.3%;特別被抽查銀飾品含銀量普遍偏低,S925銀飾含銀量大於或等於92.5%,此次抽查的個別銀飾品含銀量竟為0。
部分銷售商有意以低質求低價
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金銀飾品價格明顯低於全國市場報價的金店內,店家對低價的解釋普遍是『在原材料漲價前增加了成品庫存量』或『廠家對於某些品種進行促銷』。
事實上,『庫存多』及『廠家促銷』在哈爾濱市一些金店內的確存在,但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以低質求低價。據市質監局監督處處長門奎介紹,哈爾濱市近兩成金銀飾品存在含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一些生產企業不能嚴把質量關,所經銷的商品未經嚴格出廠檢驗便直接上櫃;二是由於今年以來黃金、白銀、鉑金的國際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個別生產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以獲取更多經濟利益而降低投料標准,出現成色不足;三是哈爾濱市有部分銷售企業為爭取利益更大化,有意采購貴金屬含量不足的產品低價促銷。
飾品含量不足維權有去處
省金銀珠寶手飾行業協會秘書長游迪告訴記者,目前,市民普遍認為金銀珠寶首飾檢測時會破壞內部結構、檢測費用較高,不願到權威部門鑒定而甘吃『啞巴虧』。其實,目前黑龍江省黃金檢測的費用僅0.7元/克、珠寶僅20元/件,而且,黑龍江省檢測機構目前已達到不用破壞金銀珠寶內部結構、用射線吸收光譜進行無損鑒定的水平。懷疑飾品含量不足的市民可持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數據報告,到省金銀珠寶手飾行業協會維權,協會可以為市民協調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