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激活縣域經濟 統籌城鄉發展
2008-10-23 14:45:3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3日訊 黑龍江省有68個縣(市、區),縣域面積和人口分別佔全省85.7%和65.1%;2007年,全省縣域實現生產總值2659.2億元,佔全省的37.6%;縣域進出口總值114.7億美元,佔全省的66.3%。

  這一系列數據,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縣域經濟是全省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的振興發展對全省經濟社會的進步意義重大。因為,如此大的縣域人口比重,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富裕程度,直接關系到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關系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成效。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剛剛閉幕的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耕地面積和生產的商品糧都居全國首位。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努力,農業有了長足發展。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重要的生豬、禽蛋、牛奶生產基地,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高於全國0.9個百分點。但也要看到,我們這裡農業基礎薄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佔耕地總面積的27%,遠遠低於全國40%的水平,中低產田超過一半,糧食平均畝產只有500斤左右,靠天吃飯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黑龍江省在農業上的土地優勢、水資源優勢等等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我們還要看到,『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問題。去年全省農村人均純收入4132元。作為農業大省,農民收入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不僅如此,城鄉收入差距也呈逐步加大的趨勢,全省城鄉人均收入比由1997年的1.77:1,擴大到2007年的2.48:1。我們更要看到,黑龍江省農村的二、三產業,農村的公共服務還相當落後。

  這一切,都將人們的目光必然地聚焦到縣域經濟上。縣域經濟涵蓋了『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縣域強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尤其是隨著農村經濟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破解『三農』,對發展縣域經濟的要求已越來越迫切。

  發展紀事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黑龍江省就提出了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戰略任務。

  ●2003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議,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若乾意見》,制定了《縣域經濟社會監測考核辦法》,成立了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

  ●2006年,省委九屆八次全會又做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制定了擴大縣(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加大財政支持和場縣合作共建等配套文件,進一步加大了對發展縣域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2007年,肇東、雙城、呼蘭、阿城、尚志等縣(市、區)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百億元,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五常、訥河、富錦、寧安、巴彥、穆棱等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超50億元,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拜泉、望奎、克東、蘭西、綏棱、青岡、明水、樺川等縣的地區生產總值超10億元,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全省縣域實現生產總值2659.2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縣域生產總值佔全省的37.6%,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縣域工業增加值增長20.1%,超過全省平均水平5.3個百分點,縣域進出口總值114.7億美元,佔全省的66.3%。


 

  縱向比成績不小

  全面提速,實力增強,亮點頻現,勢頭強勁

  2007年,全省十強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17.4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全省中等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37.6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十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5億元,比上年增長13.6%。無論是強縣、中等縣還是弱縣,縣域經濟的增幅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左右。在這裡,我們看到縣域經濟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對全省經濟的貢獻力。

  2007年與2003年比,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序,位次上昇15位以上的有6個縣,其中集賢上昇39位;各縣GDP總量,有15個縣超過50億元,其中肇東等6個縣超過100億元;財政總收入,有10個縣超過5億元,其中綏芬河在去年首次突破10億元,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百強縣行列,成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之一。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及政策激勵下,黑龍江省各地依托地域優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振興縣域之路:農產品加工型,園區牽動型,口岸拉動型,場縣共建型……等等。盡管發展的招數各不相同,但無一不走工業立縣之路,無一不向現代科技要效益,無一不廣泛招商引進龍頭,無一不堅持改革創新,無一不走的是市場發展之路。

  記者從省縣域經濟辦得到了一個綜合的結論:近幾年,縱向比,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成績顯著;但橫向比,差距仍然存在。

  橫向比差距仍大

  發展不平衡,企業規模小,環境不如意,政策不到位

  2007年,全國縣域經濟比重已佔全國GDP的57%。黑龍江省縣域GDP佔全省GDP的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發達地區縣域經濟比重更高,如山東達到84.3%,中部地區的河南2005年縣域經濟比重已達到69%。全省縣域人均GDP、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分別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7%、89%和54.1%。

  2007年,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百強縣中,浙江、山東兩省分別有26個縣入列,遼寧省5個,內蒙2個,而黑龍江省只有1個;黑龍江省縣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3個,不僅低於發達省份,也低於東北地區縣均55.3個的平均水平。

  江蘇、浙江、廣東三省2006年縣(市)平均GDP分別是211.1億元、158.7億元和109.8億元,是黑龍江省2007年水平的9.8倍、7.3倍和5.2倍。

  2007年,在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稅收50強中,坐落縣城的企業只有4戶,僅佔8%;全省68個縣(市、區)中,財政收入最好的與最差的相差9億多元,縣域GDP最多的與最少的相差190億元,並且這種分化發展的趨勢仍在加劇。

  低於全國水平,落後其他省份,強弱兩極分化,這樣的數據或許會刺痛我們,甚至讓我們不安,但更應該讓我們奮進。

  一年前,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所做的一份調研報告中,有一段話令人難以忘記——『從各縣市發展縣域經濟的實踐中,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各縣市雖然條件各異,但都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都可以走出不同的成功發展道路。發展上不去,是工作的問題,應當從工作上找差距。』

  一年後,我們在差距與出路的思辯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工作上的差距,有技巧和能力的原因,更主要的則來自觀念,缺乏乾事創業的氣魄和謀略,缺乏攻堅克難的決心和恆心。如此,我們也找到了行動的方向。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