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哈爾濱96歲離休教師張慶雲捐出24萬元建希望小學
2008-10-31 09:50:56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荊天旭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31日訊 『看到這麼多孩子能在溫暖的教室裡上課,我特別開心。』10月30日,96歲的張慶雲激動地說。這一天,她捐給黑龍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24萬元建起的『慶雲希望小學』投入使用,老人終於實現了埋藏心底多年的夙願。這也是自黑龍江省希望工程實施16年來,接到的年齡最大老人的一筆捐款。

  18歲上學師范畢業時排全班第三

  張慶雲生於1912年,是遼寧省開原縣清水溝子人。她在兄弟姊妹七人中排行老大,所以在家幫母親照顧弟弟、妹妹的擔子落在了她的肩上。在封建社會,很少有女性上學讀書,可張慶雲渴望上學,無奈母親不許。平日裡,張慶雲看弟弟讀書寫字,就用心記憶,認識了一些漢字和簡單的數學。在她不斷懇求以及父親和朋友的勸說下,母親終於同意讓張慶雲上學,那一年她18歲。

  張慶雲在沒有讀過小學的情況下直接插班上初中,上數學課時,有的題中的漢字都不認識。開始時,她的學習成績是全班倒數第一。張慶雲十分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追趕,在21歲時考上了開原縣新制女子師范。由於基礎差,張慶雲入學時是班級裡的下等生,但她並沒有甘居人後,而是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在師范畢業時張慶雲排到全班第三名。

  刻苦學習是成纔必經之路,成為影響老人一生的理念。『媽媽現在每天早晨仍堅持讀唐詩宋詞,能背二三百首唐詩。』張慶雲的女兒褚宏笑著說。

  張慶雲畢業後在一個破廟裡教書,在這個所謂的教室裡,她一個人要同時教四個年級的學生(初小),有四個小黑板可以分別寫不同年級的授課內容。當時,雖然條件很艱苦,但她感到很充實。1938年年末,張慶雲隨全家搬到了哈爾濱,分別在正陽北小學、教化小學(現復華小學)等學校教書。自身經歷加上對鄉村學生艱苦學習環境的深刻體驗,使得張慶雲老人時刻考慮著如何多為孩子們創造好的學習條件,可由於條件所限,老人只能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多幫幫學生。老人在1977年離休。

  96歲捐資修建校捨設獎學金

  『媽媽總是說,她的心願就是在有生之年能為鄉村的孩子多做些事情。』女兒褚宏說。離休後張慶雲一直堅持在家中免費辦校外輔導班,幫助孩子們學習。『媽媽是個孩子王,家裡每天來來往往的都是孩子。看著她的笑臉,我們做子女的都爭著為她做好後勤保障工作。』2007年,一位遠在國外的七旬老先生來到張慶雲家看望這位過去的恩師。

  看著兒子、女兒家道殷實,張慶雲老人資助貧困學生的念頭更加強烈。於是女兒褚宏聯系了母校理工大學,在學校的推薦下資助了一個叫裴艷秋的女學生,每月資助其300元錢。周末老人都會將裴艷秋叫到家中為其改善伙食,裴艷秋也是將自己取得的成績第一時間告訴老人。汶川大地震後,居住在女兒家的老人同女兒商量賣掉自己的一所50餘平方米的房產,用於資助更多的孩子。

  老人征求女兒與兒子的意見時說:『這筆錢留給你們,不會讓你們更富裕多少,捐出去也不會使你們的生活變得窘迫,卻能改善幾代農村孩子的就學條件……』對於老人的決定,兒女沒有任何異議,並且堅決支持,於是帶老人赴學校走訪查看。

  在與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系後,老人在2008年8月賣掉了自己的房產,用24萬元捐建一所希望小學。

  哈市阿城區雙豐中心小學位於拉蜚公路阿城區南9公裡處,學校始建於1960年,2003年被確定為黑龍江省素質教育評估一類學校。學校有教學班12個,學生339名。校捨基礎及主體完好,但是屋頂老化、漏雨,室內天棚塌陷,沙泥抹的牆面脫落。地面鋪的紅磚,破損嚴重。經過實地考察後,張慶雲老人決定捐資對這所學校進行維修。維修後的學校更名為『慶雲希望小學』,同時設立『慶雲獎學金』,用於獎勵和幫助該校家庭困難的學生。

  走進地面更換了地磚、安裝上暖氣、寬敞明亮的新教室,張慶雲老人笑著問坐在第一排的學生:『孩子,冷不冷了?』『奶奶,我們不冷了。』學生說。

  在師生們的要求下,老人走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下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學生們在寬敞、明亮的新教室裡學習。

  學生們與張慶雲老人告別。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