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街道辦事處的慈善超市內,低保戶在低保專區挑選商品。
東北網11月3日訊 日前,在道裡區美晨社區慈善超市,記者遇到低保戶呂躍,她告訴記者,買米、面、油在這裡低保戶都能享受到九折優惠,像棉衣等生活必需品在這裡也能免費領到。呂躍高興地說,慈善超市可真是幫了他們大忙了。
目前,哈爾濱市已經建立起龐大的救助網絡,市區94個街道辦事處已有83個街道辦事處建有慈善超市,到今年年底之前,將再建11個慈善超市,實現慈善超市覆蓋所有街道辦事處。
建立長效機制 實行階梯式救助
日前,記者在道裡區新華街道辦事處的慈善超市內看到,有三三兩兩的低保戶在選購商品,超市還設有專門的『低保專區』,為低保戶提供便宜10%的商品,最裡面還設了一個庫房,專門儲存由各個捐助站點和道裡區慈善超市物資調配中心調配過來的棉被、羽絨服和保暖內衣等各種免費的應急換季物資。
據了解,哈爾濱市慈善超市從2003年開始建立,在全國起步較早。後來經過逐步整合,城區內慈善超市達到83家,區、縣(市)街道、社區三級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點)把平時一些社會捐助的物品整理後,調配送到這些慈善超市,形成了救助困難群眾的階梯式平臺。近5年來,哈爾濱市借助慈善超市這一救助平臺,共接收社會各界捐贈款物折合人民幣4400餘萬元,救助困難群眾近62萬人次。
目前,新華街道辦的慈善超市多方聯動籌措資金,街道辦事處幫扶、自籌一點資金;單位、個人捐一點物品,超市讓利10%,兩年來,總投入近4萬元,擴大了商品范圍,為616戶低保戶提供1000多種商品。目前,該超市運轉良好,下一步還准備尋找企業扶持,擴大規模。
『補血』更要『造血』
記者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一些慈善超市,完全由政府承擔支出,由於資金不足,還只是簡單意義上的捐助站。
慈善超市應該怎樣發展纔能『盤活』?既要滿足困難群眾的生活方便,又要改變物品不齊全、單靠捐助『開門』的傳統方式,真正讓慈善超市活起來?哈爾濱市嘗試把市場運營模式引入純救助性質的慈善超市,讓慈善超市由單一的受助型轉為經營型,既能解決慈善超市的所需費用,又能保證被救濟的困難群眾所需生活用品的供應。道裡區在哈爾濱市率先建立了首家區級慈善超市物資調配中心,通過社會化參與、市場化運營、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的社會捐助體系,實現自我運轉、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
哈爾濱市民政局局長趙愛俐認為,慈善超市是政府在社會救助方面的一種補充手段和途徑,在理念上要有超前意識,規范運作,要摸索出一套運行的機制和模式。此外,要把救急、救難、救困放在服務的第一位,把具體的服務理念真正滲透到服務當中。要更趨於平民化,擴大覆蓋面,要形成統一管理,使超市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