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訊 120個社區居委會,遍布煤城鶴崗。『麻雀』雖小,管事不少。這不,事兒管多了,管好了,也漸漸地管出了名:全省社區建設工作會議,鶴崗上臺做典型經驗介紹;周邊兄弟地市,慕名前來學習考察;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多次報道;省委書記也對鶴崗社區建設大加贊賞。
看來,這小小社區,魅力還真不小!
就業渠道寬 全省成創舉
服務,是社區居委會永恆的主題。近幾年,通過組織召開勞動用工洽談會、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性崗位,以及引導鼓勵貧困戶興辦經濟實體、發展種養殖業等多種方式,鶴崗市共安置了35362人就業。特別為了增加社區工作人員,根據社區戶型,2000戶以上的社區,每個社區增加2名社區工作協管員,2000戶以下的社區,每個社區增加1名社區工作協管員,由市政府出資購買公益崗位,利用兩周的時間在全市公開招聘,經過筆試、面試,錄取了126人,並對錄取人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崗前培訓,不但減輕了社區乾部的工作強度,而且拓寬了就業渠道,成為全省的創舉。
在搭建就業和再就業社區服務平臺,解決居民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同時,鶴崗市又在社區范圍內相繼建成了老年人服務、青少年服務、擁軍優屬服務、扶貧濟困服務、為殘疾人服務、再就業服務、便民利民服務、民俗改革服務等服務體系,重點開拓養老、托幼、家庭、保健、文娛、維修、中介及安全防范服務等,完善和擴大社區服務項目。
近兩年,鶴崗市加大了社區資金的投入,僅在改善辦公條件方面投入資金700萬元。目前,全市已建起社區服務指導中心7個,社區服務中心120個。社區服務涉及醫療衛生、養老幼托、家政理財、信息中介等60多個行業、100多個服務項目。據統計,全市現有社區服務志願者10000多名,他們定期組織開展集生活服務、精神服務、科教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此外,還有以家電維修、小餐桌、寄托班、鍾點工、主食店、小食雜店等各類社區服務網點近千個,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多項便民利民服務。
基金『轉』起來 形成效益『鏈』
黨員婁振平由於身患疾病,加之丈夫下崗,生活十分艱難。在兩次向基金會申請到1.6萬元借款後,她起早貪黑,自建起了豬捨,乾起了養豬業,現生豬存欄達60餘頭,去年純收入近3萬元。婁振平所借款的基金會,全稱『鶴崗市貧困黨員致富基金會』。6年來,鶴崗市以『貧困黨員致富基金』為牽動,通過出資助困,真幫實扶,實現了組織扶持黨員,黨員帶動群眾,共同創業脫貧的目標。
早在2002年,鶴崗市委在對全市黨員進行調查時,發現全市有近千名黨員生活處在貧困狀態,面對這種情況,市委意識到,黨員貧困的問題不僅僅是個體問題,它更是事關黨的執政基礎、黨的先進性、黨的形象的重大政治問題。為此,市委從影響和制約貧困黨員脫貧致富的主要矛盾『缺資金』入手,成立了『貧困黨員致富基金會』,向社區貧困黨員提供無息貸款,並動員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乾部為貧困黨員獻愛心,采取市管黨費投一些、全市黨員捐一些、動員單位(企業)拿一些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在短短的一個月裡,就籌資近40萬元。
為保證致富基金切實發揮好作用,形成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市委要求建立『三幫一』制度,即區委、社區要分別選派一名黨員領導乾部和社區乾部作為基金使用人的幫扶人,基金使用人的擔保人也是基金使用人的幫扶人,重點是幫助協調和解決在學技術、上項目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確保資金支持項目的正常運轉。近兩年來,各級幫扶人共到貧困黨員家中走訪調查2800多人(次),提供市場及項目信息570多條,幫建經濟網點161個,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280餘件。
為確保『致富基金』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讓基金『轉』起來,形成一條效益『鏈』,通過采取一年一審批,一年一發放,一年一償還的辦法,加快基金流轉速度,擴大被幫扶范圍,提高幫扶效率,使更多的貧困黨員能夠受益,形成基金幫扶黨員致富,黨員致富回報社會,社會關注弱勢群體捐贈基金的良性循環,從而使基金的借貸回收過程轉變為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增值』過程。截止目前,致富儲備金已由最初的40萬元增長為60萬元,扶持貧困黨員也累計達209人。
東山區福東社區貧困黨員張哲峰,使用致富基金擴大了養豬規模,增加了特色養殖品種,開始走上致富之路。他在得知社區居民王玉柱家中因失火陷入困境後,無償將自己家中的一頭『長約克』種豬送給王玉柱,向他免費提供飼料,並幫他修建豬捨和傳授飼養技術。在張哲峰的影響和帶動下,福東社區已有18戶居民開始從事畜牧養殖業,踏上了脫貧之路。
5年來,鶴崗市已累計為社區貧困黨員發放致富基金136萬元。截止目前,共有近121名貧困居民和60戶特困家庭實現了脫貧。如今,社區貧困黨員不僅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先鋒,更成為整合社會資源、共建文明社區的先鋒,成為化解矛盾、促進友愛和諧的先鋒。